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市的城六区之一,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从人口上来说,都称得上是大区。从历史沿革来看,丰台区不是传统的教育强区,在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布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北京市推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几年中,丰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过一半家庭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好学。
丰台区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全区已经引进了合作办学22校(38处校址),建成北京十二中、丰台五小、丰台一幼、怡海教育集团等公办、民办教育集团16个,校址65处。建设了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56所,校址91处,优质资源学位占比为56%。同时,重点引导教育资源向偏远落后地区布局,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分布。
花开满园,蜂蝶自来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认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丰台区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了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充分适切的供给就如满园开放的鲜花,四散的花香自然引来蜂蝶飞舞。
区教委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惜重金,“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了1.2亿元为130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培育了22所“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每年投入1200万元支持学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共建立中小学艺术社团1500个;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元建立区聘优秀人才库;每年投入130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此外,还购买专业院校、团体、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资源,将歌剧、戏曲、舞蹈、话剧、足球等引入学校课程,落实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
在学校管理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区教委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1655人次;建立校长工作室和青年校长工作站,定位于培养优秀校长群体、促进青年校长的快速成长;引进高端多元国际化培训,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并与英国One Education、Walsall College等机构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校长们的视野开阔了,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构建“研训赛评”专业成长平台。通过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国际合作引进等项目,依托学科工作室、脱产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进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64名,培养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948名,全区骨干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上升至22%。
在学校建设方面,区教委重点实施高校支持学校体育、美育发展项目,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京剧院、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芭蕾舞团、北京市昆曲剧团等7所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艺术特色发展基地校14所,将歌剧、戏曲、舞蹈、话剧等系列活动课程引入校园,聘请三百多名高校教师为学生授课,课程总量达13718课时。在2016年北京戏曲文化周开幕式上,来自丰台区17所学校的2000名中小学生齐唱京剧,孩子们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颇为壮观,惊艳全场,就连戏曲界的专家也为之惊叹。自2010年到2015年,丰台区共有186个节目参加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19所学校的112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硕果
累累。
丰台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另一张特色名片是“遨游计划”。该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于2013年5月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项目,旨在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创新、开放地发展,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该项目的核心是“六位自主”,即课程目标自主、课程内容自主、课程排课自主、课程实施自主、课程评价自主和学生选课自主。
位于丰台区的现已发展成为从幼儿园到高中四学段多校区的“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是“遨游计划”的第一批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十二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李有毅介绍,2013年,北京十二中进入了课程品质整体提升的课程建设阶段,把“六位自主”与北京十二中“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紧密地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构建了“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考察北京十二中的阶段性成果之后说:“北京十二中的课程建设成果就是北京市‘遨游计划’项目的成功典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典型经验。北京十二中成功的课改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一门课,一个世界
北京十二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王自勇介绍,北京十二中最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集中在“课程内容自主”与“课程实施自主”两方面。
在“课程内容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重点建设了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横向分为综合课程、创新课程、社会课程和国际课程四大系列,旨在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纵向分为三大层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拓展课程由校本必修课程和部分校本选修课程构成,卓越课程则涵括了校本选修课程中具有较高深度和广度的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补充、调整和拓展三项功能,针对国家课程育人功能的局限性做出补充,从结构上做优化调整,对已有的育人功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拓展,由此实现了四个打通:打通学段边界、打通必修与选修边界、打通学科边界、打通校内外边界。以数学为例,北京十二中把必修的五本教材和选修的三本教材进行全面解构,重构为大函数专题、解析几何专题、立体几何专题、概率统计专题、其他零散知识专题,以及大学先修课程专题;其中直升班的数学进行“初高大一体化”设计,将大学相关教学内容、高中相关教学内容分别向高中和初中渗透。在语文方面,做了“小初高阅读一体化”的设计,各个学段、学期都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并设置了学段衔接阅读计划。 另一方面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自主开发。截至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经开发了150余门校本课程,发展了60余个社团。校本课程包括科技创新、人文社会、数学和自然、健康与艺术、国际课程等,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要学习八门校本和社团的课程。
王自勇介绍,校本课程中还设置了大学先修课程,主要教授微积分、线性代数、物理力学、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微观经济学等。设计这类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大学学习内容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提供参考,为学生更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做铺垫。
目前,学校课程创新的重点是从课程供给到课程优化,包括课程的种类、内容、层次和结构等。如,选修课要经过五级优化过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教研组把关、学校审核、学生选课自然淘汰和课程评价,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不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又突出课程的品质,并能取得各类课程的相对平衡。
丰富的课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走出自我,融入社会发展的浩瀚洪流,体验个体成长的艰辛与喜悦,与世界进行无言的对话……因此,说“一门课,一个世界”,毫不夸张。
让心多“飞”一会儿
在“课程实施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打出了一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法,又好像排练了一组不断变换队形的团体操,让课程的实施冲破了班级、学科、学段的重重边界,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为学习者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让心多“飞”一会儿,与风共舞,与云同游,与花同放。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首先,课程实施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和非高考学科如体育、形体、舞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等采用分类教学,国家课程则采用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打通年级和学段。一般每年级分为十个行政班,向下分为三到四个学部,每个学部又分为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个别学部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学班。
另外对部分学科实行“X 1”课程制。比如,从初一到高二,语文每周五节课,其中四节是常规课程,一节是阅读课程。英语也是四节常规课程,另有一节外教课程。
此外,还有大小课、长短课相结合。国家课程是40分钟的小课,部分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是60~80分钟的中课,竞赛课程则可能是三个小时的大课。还有一些课程需要走出校园,是持续几天甚至至少一周的长课。
从教学方式的变化上,北京十二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问”的教学模式,分别是设问、解问、追问、新问,这是在数学、物理的“问题连续体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向所有其他学科推广,以此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每个学科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也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语文的快速阅读教学法、“五子登科”教学法、数学的问题连续体教学方式、艺术类的体验教学方式、化学生物的实验探究式等。同时,十二中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出现模式化,老师们能灵活地运用其他各种教学模式。
学校还采用学院式的管理方式,构建综合学院、创新学院、社会学院、国际学院四大学院,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管理。
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经形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形体艺术、板球、机器人、创新思维、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模拟人大”等都成为了十二中的品牌课。还有独具特色的体验式与研究式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初中生每学期至少有一天北京市周边的实践活动,高中生则在六月到全国各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另外,连续几年中,学校每年都派遣一部分学生到台湾的两所大学和一所中学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同,成为了北京十二中的名片。
在京南这片土地上,还有广阔的教育田野等待教育者勤心励耘,那将是一个更为深远的教育意境,值得细细
品味。
责任编辑:江丽莉
[email protected]
丰台区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全区已经引进了合作办学22校(38处校址),建成北京十二中、丰台五小、丰台一幼、怡海教育集团等公办、民办教育集团16个,校址65处。建设了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56所,校址91处,优质资源学位占比为56%。同时,重点引导教育资源向偏远落后地区布局,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分布。
花开满园,蜂蝶自来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认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丰台区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了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充分适切的供给就如满园开放的鲜花,四散的花香自然引来蜂蝶飞舞。
区教委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惜重金,“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了1.2亿元为130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培育了22所“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每年投入1200万元支持学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共建立中小学艺术社团1500个;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元建立区聘优秀人才库;每年投入130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此外,还购买专业院校、团体、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资源,将歌剧、戏曲、舞蹈、话剧、足球等引入学校课程,落实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
在学校管理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区教委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1655人次;建立校长工作室和青年校长工作站,定位于培养优秀校长群体、促进青年校长的快速成长;引进高端多元国际化培训,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并与英国One Education、Walsall College等机构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校长们的视野开阔了,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构建“研训赛评”专业成长平台。通过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国际合作引进等项目,依托学科工作室、脱产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进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64名,培养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948名,全区骨干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上升至22%。
在学校建设方面,区教委重点实施高校支持学校体育、美育发展项目,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京剧院、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芭蕾舞团、北京市昆曲剧团等7所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艺术特色发展基地校14所,将歌剧、戏曲、舞蹈、话剧等系列活动课程引入校园,聘请三百多名高校教师为学生授课,课程总量达13718课时。在2016年北京戏曲文化周开幕式上,来自丰台区17所学校的2000名中小学生齐唱京剧,孩子们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颇为壮观,惊艳全场,就连戏曲界的专家也为之惊叹。自2010年到2015年,丰台区共有186个节目参加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19所学校的112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硕果
累累。
丰台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另一张特色名片是“遨游计划”。该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于2013年5月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项目,旨在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创新、开放地发展,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该项目的核心是“六位自主”,即课程目标自主、课程内容自主、课程排课自主、课程实施自主、课程评价自主和学生选课自主。
位于丰台区的现已发展成为从幼儿园到高中四学段多校区的“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是“遨游计划”的第一批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十二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李有毅介绍,2013年,北京十二中进入了课程品质整体提升的课程建设阶段,把“六位自主”与北京十二中“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紧密地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构建了“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考察北京十二中的阶段性成果之后说:“北京十二中的课程建设成果就是北京市‘遨游计划’项目的成功典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典型经验。北京十二中成功的课改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一门课,一个世界
北京十二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王自勇介绍,北京十二中最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集中在“课程内容自主”与“课程实施自主”两方面。
在“课程内容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重点建设了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横向分为综合课程、创新课程、社会课程和国际课程四大系列,旨在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纵向分为三大层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拓展课程由校本必修课程和部分校本选修课程构成,卓越课程则涵括了校本选修课程中具有较高深度和广度的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补充、调整和拓展三项功能,针对国家课程育人功能的局限性做出补充,从结构上做优化调整,对已有的育人功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拓展,由此实现了四个打通:打通学段边界、打通必修与选修边界、打通学科边界、打通校内外边界。以数学为例,北京十二中把必修的五本教材和选修的三本教材进行全面解构,重构为大函数专题、解析几何专题、立体几何专题、概率统计专题、其他零散知识专题,以及大学先修课程专题;其中直升班的数学进行“初高大一体化”设计,将大学相关教学内容、高中相关教学内容分别向高中和初中渗透。在语文方面,做了“小初高阅读一体化”的设计,各个学段、学期都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并设置了学段衔接阅读计划。 另一方面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自主开发。截至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经开发了150余门校本课程,发展了60余个社团。校本课程包括科技创新、人文社会、数学和自然、健康与艺术、国际课程等,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要学习八门校本和社团的课程。
王自勇介绍,校本课程中还设置了大学先修课程,主要教授微积分、线性代数、物理力学、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微观经济学等。设计这类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大学学习内容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提供参考,为学生更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做铺垫。
目前,学校课程创新的重点是从课程供给到课程优化,包括课程的种类、内容、层次和结构等。如,选修课要经过五级优化过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教研组把关、学校审核、学生选课自然淘汰和课程评价,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不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又突出课程的品质,并能取得各类课程的相对平衡。
丰富的课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走出自我,融入社会发展的浩瀚洪流,体验个体成长的艰辛与喜悦,与世界进行无言的对话……因此,说“一门课,一个世界”,毫不夸张。
让心多“飞”一会儿
在“课程实施自主”方面,北京十二中打出了一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法,又好像排练了一组不断变换队形的团体操,让课程的实施冲破了班级、学科、学段的重重边界,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为学习者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让心多“飞”一会儿,与风共舞,与云同游,与花同放。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首先,课程实施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和非高考学科如体育、形体、舞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等采用分类教学,国家课程则采用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打通年级和学段。一般每年级分为十个行政班,向下分为三到四个学部,每个学部又分为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个别学部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学班。
另外对部分学科实行“X 1”课程制。比如,从初一到高二,语文每周五节课,其中四节是常规课程,一节是阅读课程。英语也是四节常规课程,另有一节外教课程。
此外,还有大小课、长短课相结合。国家课程是40分钟的小课,部分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是60~80分钟的中课,竞赛课程则可能是三个小时的大课。还有一些课程需要走出校园,是持续几天甚至至少一周的长课。
从教学方式的变化上,北京十二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问”的教学模式,分别是设问、解问、追问、新问,这是在数学、物理的“问题连续体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向所有其他学科推广,以此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每个学科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也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语文的快速阅读教学法、“五子登科”教学法、数学的问题连续体教学方式、艺术类的体验教学方式、化学生物的实验探究式等。同时,十二中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出现模式化,老师们能灵活地运用其他各种教学模式。
学校还采用学院式的管理方式,构建综合学院、创新学院、社会学院、国际学院四大学院,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管理。
目前,北京十二中已经形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形体艺术、板球、机器人、创新思维、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模拟人大”等都成为了十二中的品牌课。还有独具特色的体验式与研究式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初中生每学期至少有一天北京市周边的实践活动,高中生则在六月到全国各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另外,连续几年中,学校每年都派遣一部分学生到台湾的两所大学和一所中学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同,成为了北京十二中的名片。
在京南这片土地上,还有广阔的教育田野等待教育者勤心励耘,那将是一个更为深远的教育意境,值得细细
品味。
责任编辑:江丽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