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基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提出,旨在助力沿线国家经济稳健增长,实现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战略架构。而文化产业是传播中华文化和战略合作内涵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国落地发展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因素制约,为在该制约下寻找突破口,我国必须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以中国特色品牌为核心、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文化+制造”为渠道,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助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与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对接,进而加强差异性文化认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高效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战略构想,该战略贯穿亚欧非三大板块,拥有众多差异性文化。而发展文化产业是缓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认同,促进沿线全方位合作,必须优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国发展,以文化带动合作,以交流增强互信,进而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实现其经济稳健增长。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内层面的制约因素
1.文化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偏低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在文化贸易出口额及占GDP比重方面均低于发达国家,处于全球文化产业的中低端位置,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来看:第一,文化产业中产品加工环节多数为初级加工,缺少精加工产品输出;其次,产业产品分工体系不完善,国内产业区域结构失衡,部分地区文化产品同质性严重;再次,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与对应的服务环节衔接较弱,宏观调控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体系;最后,产业链中的空间布局还不完善,现阶段缺少以高新技术城市为中心、以地缘优势城市为支撑,进而延伸至国际的文化产业空间链。因此,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布局有待完善。
2.特色核心品牌欠缺,产品创新能力低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强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不仅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而且还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历史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基于该历史背景,为打造多领域合作共同体而提出的。因此,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国落地发展,有效进入战略沿线国家消费市场,必须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品牌。而现阶段我国特色核心品牌产品、精品标志性项目及外向型产品数量较少,且覆盖面较窄,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无法满足沿线多元市场需求。同时,我国文化产品另一个不足在于其创新力度不足,专业化人才欠缺,文化创意与产品制造结合不紧密。
(二)国际层面的制约因素
1.沿线多元文化差异明显,文化核心内涵冲突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涉及国家众多,而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战略沿线六十余个国家可以概括在四种文化中,即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东文化及东欧文化。每种文化的历史形成因素不同,核心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这不仅影响了沿线国家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更影响了沿线国家的外交理念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因此,我国文化产业需要面对多元地域文化差异性带来的冲击,如:文化产业中包含的孔子学院在东亚和南亚文化国家数量较多,而在中东和东欧文化国家数量较少,这代表了因文化间的不了解、认同低,使双方文化产业战略对接存在障碍。
2.沿线国家政治互信不足,众多领域合作受阻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健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由于近些年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中国威胁论”、“文化入侵”等说法,而“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布局发展,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体系尚处于建设成长阶段。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跨国发展合作受到制约,具体来看:第一,沿线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理念与原则缺乏了解,并对其未来前景存在质疑;第二,沿线部分国家间政治关系复杂,存在利益纷争和矛盾博弈;第三,沿线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当局担忧“文化入侵”论,使其不能与我国全方位的进行合作。endprint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加强与沿线各国文化贸易
外向型文化企业是现阶段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必不可少的生产和贸易主体,培育外向型企业是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国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逐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一方面,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重点培育该种类型企业,并在调研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环境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文化产品类型,增加文化重点项目数量,以需求引领生产,进而助力我国文化产业跨国落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为外向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提升外向型文化企业聚集力度。
(二)以中国特色品牌为核心,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作为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產业方面,我国为了更高效的推广“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从而获得沿线差异性文化认同,应大力培育中國特色品牌,并以其为核心,深度融入沿线国家文化市场。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现有品牌的扶植,提升品牌品质,精准把握沿线国家消费市场需求,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和社会效益,进而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建立和培养具创新性质的特色文化品牌,应用专业人才和创新思想,全面的将中华文化特色根植于文化产品中,进而便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以“文化+制造”为渠道,助力产业链条转型升级
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我国文化产品现阶段附加值低,必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不仅能够提升产品价值,更能助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恰逢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旨在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为打造一条“文化+制造”的产业链升级路径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我国首先应在文化产品生产环节入手,加强专业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以实现从初级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变,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逐步重视文化产品贸易对应的服务环节,对文化出口产品提供适合沿线各国市场需求的服务,以便延长产业链,有效提升贸易竞争力,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郝大江.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机制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6(1):26-35.
[2]李凤亮,宇文曼倩.“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48-60.
作者简介:张晓宁( 1983.1.15-),男,硕士,中级职称,产品设计策划营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战略构想,该战略贯穿亚欧非三大板块,拥有众多差异性文化。而发展文化产业是缓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认同,促进沿线全方位合作,必须优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国发展,以文化带动合作,以交流增强互信,进而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实现其经济稳健增长。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内层面的制约因素
1.文化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偏低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在文化贸易出口额及占GDP比重方面均低于发达国家,处于全球文化产业的中低端位置,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来看:第一,文化产业中产品加工环节多数为初级加工,缺少精加工产品输出;其次,产业产品分工体系不完善,国内产业区域结构失衡,部分地区文化产品同质性严重;再次,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与对应的服务环节衔接较弱,宏观调控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体系;最后,产业链中的空间布局还不完善,现阶段缺少以高新技术城市为中心、以地缘优势城市为支撑,进而延伸至国际的文化产业空间链。因此,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布局有待完善。
2.特色核心品牌欠缺,产品创新能力低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强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不仅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而且还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历史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基于该历史背景,为打造多领域合作共同体而提出的。因此,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国落地发展,有效进入战略沿线国家消费市场,必须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品牌。而现阶段我国特色核心品牌产品、精品标志性项目及外向型产品数量较少,且覆盖面较窄,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无法满足沿线多元市场需求。同时,我国文化产品另一个不足在于其创新力度不足,专业化人才欠缺,文化创意与产品制造结合不紧密。
(二)国际层面的制约因素
1.沿线多元文化差异明显,文化核心内涵冲突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涉及国家众多,而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战略沿线六十余个国家可以概括在四种文化中,即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东文化及东欧文化。每种文化的历史形成因素不同,核心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这不仅影响了沿线国家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更影响了沿线国家的外交理念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因此,我国文化产业需要面对多元地域文化差异性带来的冲击,如:文化产业中包含的孔子学院在东亚和南亚文化国家数量较多,而在中东和东欧文化国家数量较少,这代表了因文化间的不了解、认同低,使双方文化产业战略对接存在障碍。
2.沿线国家政治互信不足,众多领域合作受阻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健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由于近些年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中国威胁论”、“文化入侵”等说法,而“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布局发展,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体系尚处于建设成长阶段。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跨国发展合作受到制约,具体来看:第一,沿线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理念与原则缺乏了解,并对其未来前景存在质疑;第二,沿线部分国家间政治关系复杂,存在利益纷争和矛盾博弈;第三,沿线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当局担忧“文化入侵”论,使其不能与我国全方位的进行合作。endprint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加强与沿线各国文化贸易
外向型文化企业是现阶段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必不可少的生产和贸易主体,培育外向型企业是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国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逐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一方面,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重点培育该种类型企业,并在调研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环境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文化产品类型,增加文化重点项目数量,以需求引领生产,进而助力我国文化产业跨国落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为外向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提升外向型文化企业聚集力度。
(二)以中国特色品牌为核心,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作为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產业方面,我国为了更高效的推广“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从而获得沿线差异性文化认同,应大力培育中國特色品牌,并以其为核心,深度融入沿线国家文化市场。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现有品牌的扶植,提升品牌品质,精准把握沿线国家消费市场需求,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和社会效益,进而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建立和培养具创新性质的特色文化品牌,应用专业人才和创新思想,全面的将中华文化特色根植于文化产品中,进而便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以“文化+制造”为渠道,助力产业链条转型升级
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我国文化产品现阶段附加值低,必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不仅能够提升产品价值,更能助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恰逢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旨在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为打造一条“文化+制造”的产业链升级路径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我国首先应在文化产品生产环节入手,加强专业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以实现从初级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变,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逐步重视文化产品贸易对应的服务环节,对文化出口产品提供适合沿线各国市场需求的服务,以便延长产业链,有效提升贸易竞争力,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郝大江.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机制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6(1):26-35.
[2]李凤亮,宇文曼倩.“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48-60.
作者简介:张晓宁( 1983.1.15-),男,硕士,中级职称,产品设计策划营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