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为王的资格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算是家乐福,如果单店销售能力没有那么强,进场费也不会长久。
  
  常在供应商那里听到“零售为王”这句话,但真正的零售商可能会对这个“定论”持否定态度——在区域市场中,在某个业态里,只有少数零售商才能称雄,其他多数哪会有什么王者之风?
  不过,供应商对零售商的“敬畏之心”却全都包含在这句话里,这句话也成为很多品牌制造商不断增加渠道投入的理由。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并非中国独家
  
  放眼全球,商品分销渠道格局的变迁和营销资源分配的变化趋势,都在朝统一的方向进发。
  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整合营销专家舒尔茨就发现:从品牌制造商的各项营销支出方面看,广告等推广方面的费用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在逐渐下降,而用于渠道(尤其是零售终端)的费用比例在不断上升。原因很简单:大型零售商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它们甚至能左右某区域或某时期的消费潮流;而小店和支撑小店网络的批发商们则大部分江河日下。
  而《Journal of Advertising》杂志的编委贝尔奇教授引用的一份资料表明:目前对于包装食品公司来说,其50%的营销预算部花在了针对渠道的促销活动中(里面含有大量的进场费),27%用于直接针对消费者促销,另外只有24%用于媒体广告。
  我曾经看到一份美国商业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进场费问题研究报告,但该报告的结论仅仅是揭示了超市中哪个品类的商品交进场费交得最多,以及“为什么这么多”。
  确实,进场费(Slotting Fees)让发达国家的供应商们也头疼不已,更别提各种品牌还未成熟的中国了。在这里的主流超市业态中,洗牌动作不断增多,行业集中度不断增高。这实际上增加了一些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谈判砝码。
  不过,在中国,同时存在先进或落后的零售业态,也存在着消费潮流相差少则1个月,多则10年的各级区域市场,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笼统分析对于具体的零售商往往是不适用的。
  
  店面也是媒体
  
  从品牌制造商层面的一些趋势看,零售商的那些“营业外收入”同样在今后5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甚至可能全提高。理由如下:
  在近几年里,海外品牌大量地涌入,各个消费品行业的本土制造商不得不开始面对“国际级水平”的竞争。按科特勒教授的话说,“在中国两个关键的营销制胜点就是品牌和渠道”。但与海外企业相比,在纯正的品牌定位、形象包装、媒体推广、公关活动方面,本土企业并不占优势,因此在努力提高整体营销水准的同时,他们一般还是会从渠道角度入手来“做品牌”。
  另外,优质的媒体平台实际上也在集中,要价也越来越高。例如央视今年开始的一项策略就是减少广告时段,净化广告环境。这部给大部分的制造商带来传播方面的阻碍。
  还有,很多制造商(不乏知名品牌)的领导者或营销负责人,都信奉“销售才是硬道理”,因此对任何营销活动的要求都是“能直接带来销量”,这迫使其企划人员的传播活动策划都在不由自主地往卖场、社区方面靠拢。
  到最后,实际上与海外一样,供应商们会倾向于将零售商的店面平台也作为一个“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品牌诉求和促销信息。这会直接导致它们在零售终端的投入加大。
  
  两种方向
  
  目前零售商的三大利润来源——前端销售收入,营业外收入及后端成本节省——是相互支撑的。如果家乐福的单店销售能力没有那么强,那么供应商在它这里的进场费投入产出率就很低,因此“营业外收入”也不会长久。
  而对于其他零售商来说,则是另一种情况:
  “宜家的人真是太厉害了,他们全指点我去东北哪个林场买木材,生产出来的家具才好。他们肯定先去了解过!”
  “沃尔玛的人能指出我这双皮鞋不同位置的原料的市场价,然后对我说:你的报价高了!”
  “家乐福的人经常问我有什么单品或费用可以支持他们店,他们的销售灵敏度很高!”
  “华堂商场的人不知道疲倦,他们经常更换陈列。我见过有的品类一天换三次!”
  从某一个维度讲,这实际上代表着零售的两种方向。尽管它们代表三类业态(专业店、Supercenter/Hypermarket、GMS),但以利润来源考核,宜家和沃尔玛偏向于从后瑞的采购、设计、供应链甚至生产环节上索取利润,因此它们在店面方面的投入可以减少,少设店员(所以宜家无人打扰顾客)或多设标准化流程(沃尔玛店面可采用更多低成本员工);而家乐福和华堂则偏向于从前端的销售中索取主要收入(如果销售利润率低,就依靠供应商费用),因此其店面工作任务繁重且销售手段丰富,如家乐福门店订货人员都承担比总部釆购更大的压力,而华堂是最早购买气象数据来支持门店销售及陈列的零售商。
  如果你在两个方向上都没有做到位,你也能收取进场费,例如靠另一类硬指标如优良店址——但你收得就很不踏实。
  
  与制造商赛跑
  
  我们现在可以进入一个重要的讨论领域:零售商的核心能力,或说核心技术。
  上个世纪,美国管理协会的麦克·赫鲁比在撰写《企业称雄的法宝——技术战略》时说:“在企业界,对于如何管理非技术型公司——零售商、餐馆等——的意见比较一致。”这句话唯一说明的问题是:他没有做过零售。
  零售业早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只不过对于很多零售商来说,这些技术都零散在个人的手里,没有成为整个公司的财富。例如大家都知道那个美国人的“啤酒+尿布”的故事,其实中国企业中,很多一线人员都知道哪些关联促销比那个故事更有效;只不过他们的经验没有那么系统,或者说没有机制促使他们花时间去深入研究。
  零售商的技术和制造商的技术有什么不同?其市场本质都一样。按传统术语说:这些技术本身凝结着大量无差别的劳动时间和各类资源,它们是用以生产和交换的价值的源泉和基础;按通俗的话来说:它们才是零售商和供应商叫板,并对抗整个上游体系和分销格局变迁压力的真正底牌。
  举个例子:耐克聚集了生物力学、实验生理学、工程技术等各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研究鞋;阿迪达斯推出了芯片智能运动鞋;李宁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作,建立脚型数据库,增加中国人专用产品的专业性和舒适度。从技术演进角度看,它们算是“技术改良”,并非“技术革命”,但却已足以震撼顾客的心。零售商应该感到幸运,这些企业都采取专卖店的渠道体系,而非和卖场谈判。
  零售商可与对手、供应商对抗的技术有:商品销售数据分析。商品采购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库存)、商品管理、促销管理、销售氛围营造等等。
  往上游的方向看,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也是只待有心人而已。例如你觉得宜家的设计能力很难超越,但我可以讲一个案例:中国台湾现在很火的一个家居用品连锁生活工厂(Working House),其设计人员最初就是从日本。欧美等国的同类零售商那里找样品、做模仿,甚至连包装方式都下苦功去学……今天,他们无论从销售额还是利润率来看,都已经是供应链上的佼佼者了。
其他文献
成天在与营销界的三教九流打交道,满脑子都是定位、渠道、整合营销传播,再身为顾客到店面消费的时候,难免职业病发作,一边消遣,一边揣摩印证门店的营销做得如何。  一日到某著名火锅连锁门店就餐,店内热气蒸腾,一推门,边上的服务生一声清脆的“欢迎光临”,话音未落,从店堂各个角落同时响起“欢迎光临”的应诺,仿佛是乐队在领唱的带领下齐声合唱。  坐下仔细观察,才发现喊出第一声欢迎词的服务生并不是固定迎客的门童
期刊
每一个机会,都可能是一个陷阱,但也意味着一次挑战,一次成长。    机会还是陷阱?    飞亚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洪飞是这家公司的新任品牌部长。11月15日,洪飞接到阳光广告公司的电话,说“T视C栏目”将在来年春节初一到初九黄金时间段设一个贺岁特别节目,阳光公司是协助单位。该节目是娱乐购物性质,需要十几万元的产品和小部分现金赞助。作为回报,栏目会在节目中回馈给企业一些植入式广告。  飞亚公司正处在
期刊
与其说“渠道扁平化”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红衣大炮”,不如说是G公司无力寻找到合适的省级代理而只能发展地级代理的一个借口罢了。    G家电公司经过几年发展,成功进驻了行业第二阵营。为向第一阵营冲击,G公司提出了“品牌路线”:  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请香港天王巨星做代言,为了分摊高昂的广告费用,产品售价也向真正的一线品牌看齐:为了实现市场扩张并且做深做透,“渠道扁平化”被看做是灵丹妙药,公司上
期刊
给员工发工资,对经销商老板来说,就像穿衣吃饭那样稀松平常。可就是发工资这一件简单的事儿,其中还藏着许多管理的奥秘。    老板亲自发工资比较好    发工资的无非两个人,要么是专职的财务人员,要么是老板。但发工资是件麻烦事,所以财务人员一般态度不好——那么多人的工资要一一清点、发放,还要一个个签字,还可能出现真假钞票或错发等情况。  因此,发工资时,很多财务人员都挂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这直接影响到
期刊
麦当劳是靠汉堡赚钱吗?可乐和炸薯条才是它的利润之源。    曾有一家甜品店的老板问我:店里什么都有,管理也还算规范,可为什么生意还是不好?  我拿过菜牌一看,甜品类别中有30多个品种,炖品20多种,龟苓膏10余种,凉茶30几种,价格也有几十种。  于是,我让他把甜品。炖品、龟苓膏和凉茶品类下的品种控制在5、6个,留下价格最高的1个,其余4、5个统一价格就行了。  当时这位老板还将信将疑,一个月后他
期刊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七大方法八大原则,能选到好址的就是好法则,能以低成本选到好址的则是上上法则。    如果你是日本全家公司,你当然可以直接挖铺,将别人的店址据为己有:  如果你是家乐福,你也可以直接兼并竞争对手,将其店面全部纳入囊中;  ……  但现实是,你没有太多的钱,也没有太多的经验。面对越来越专业的选址问题,你该怎么办?    法则一:跟随竞争者  很简单,跟着你的竞争
期刊
[点评]仲崇玉  患者流分析告诉我们从哪儿拿到业绩。不会这种方法的产品经理,就像行军打仗的军人没有地图的指引一样荒唐。      能否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决定了市场策略能否枪响靶倒。“漏斗型患者流图”(见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上至下,每个环节的人数逐步减少,9个环节罗列起来呈漏斗型,这就是“漏斗型患者流图”。  这个“漏斗”有两个作用:  一是评估产品在某个区域的潜力。 
期刊
大店厮杀,愈演愈烈。在交通发达的城区市场中,为了影响更广泛的购物人群,各类大卖场日益将媒体作为支撑其竞争策略的载体。  例如,宜家的主要营销媒体是DM产品手册。其实,它也会使用其他媒体,如网站、杂志等,如果区域竞争激烈或情况特殊,它还会选择成本较高的大型路牌广告和车站灯箱广告。  现今媒体林林总总,哪些适合卖场?又该怎么运用?  我们用一实例(见附表)做简要介绍。    媒体各负其责    从附表
期刊
车商与啤酒厂联姻,才者突发奇想,居然决定买车关啤酒!如此不顾“车酒是死敌”的促销,一开始当然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谈资。可偏锋走得太远的促销,不但对手乐于詆毁,就是顾客也不会真的买账。    逢年过节,开展各式各样的促销已是各大汽车商家的保留科目,促销不外乎以下几类套路:或买赠,或让利,或有奖活动(如有奖问卷调查、公司广告语有奖征集等),或跨行业搞捆绑,最后干脆白刃血拼,你降一千我降两千,你跳楼我出血,
期刊
一份采用流行色的DM,也会比普通DM引发更多的购物冲动。    流行色    个人喜好千差万别,但很奇怪,你在街上行走,总会感觉到有些衣服颜色很频繁地出现;你回到家里打开电视,也会时不时发现那些颜色,仿佛在和大街上的风景遥相呼应。  没错,你察觉到的就是“流行色”。每一年的几个流行色,都会带动全球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驱使”他们做出大致类似的色彩判断。零售商要么因未能把握色彩趋势而积压严重,要么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