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飞机闹事全家被美国驱除出境:孩子缺的教养,总有一天会狠狠报复在你身上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前阵子,一对中国夫妻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前往美国洛杉矶度假……这本身是件高兴的事,没想到假没度成,最后一家三口却携手登上了各大新闻。
  原来一家三口上飞机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和一位日本籍华裔小哥坐在一侧,孩子紧挨着小哥,母亲则单独坐在另一侧……而自从飞机起飞,孩子对于小哥的骚扰便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不仅坐立不安,而且叽叽喳喳;不仅叽叽喳喳,而且上蹿下跳;不仅上蹿下跳,而且对小哥拳打脚踢……小哥经过几轮深呼吸的冷静包容后,礼貌的请求孩子的父亲能否管教一下孩子……
  结果却被孩子父亲无视~
  先礼不成,那只能后兵了。于是这位小哥在深沉的做了3个小时的“人肉沙包”后,终于忍无可忍,大骂了熊孩子的这对熊家长……
  没想到的是,熊家长的反应却比“沙包小哥”还激烈,熊爸爸隔着中间自己刚刚6岁的儿子,掐住小哥的脖子扭打在一起……直到乘务员赶到将两个人分开,并把这对父子的座位换到了前排。
  事情到此为止,也不过就是一场见怪不怪的熊孩子及其熊父母的基础案例,这样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没少见……
  而我们没见过的是……
  飞机落地后,迎接熊孩子一家的庞大阵容,等在飞机出口处的执法人员包括:FBI(相当于我国的国家安全部),以及机场安保、边防安全等20多名执法人员……也就是说,以这次执法人员的阵容,抓一个国家级的罪犯也绰绰有余了。
  原来早在飞机上发生肢体冲突后,机组人员就将该情况以“威胁全机乘客生命安全”为由通报给了洛杉矶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随后机场工作人员立即通知了FBI,飞机抵达洛杉矶后,所有乘客被要求不得离开座位,直到发生冲突(熊孩子一家和日籍华裔小哥)的双方被警察带走……
  在家里从来不伤大雅的孩子调皮,出门在外总是不缺陌生人替不作为的家长出手;在国内早就屡见不鲜的“熊孩子琐事”,出了国门转眼就成了机场要案。
  经过调查,因为熊孩子的父亲率先动手打人,美国海关以故意伤害罪拒绝熊孩子一家的入境,并于次日凌晨遣返一家三口。
  关于被遣返可能会有的后果,专业人士的回答是这样的:
  人们往往容易原谅小孩子因为体质脆弱,情绪敏感而造成的哭闹,但是却很难容忍公共场合一个半大孩子不停吵嚷,打闹,上蹿下跳,甚至对陌生人拳打脚踢……前者是孩子的天性,后者是家长不加引导或制止的教养缺失。
  每个有恃无恐的熊孩子背后,大多都站着一个不可理喻的熊家长,所以,如果说熊孩子是一汪污水,那么熊家长就是毋庸置疑的污水源。
  02
  之前西安11岁孩子划伤300万豪车,“赔与不赔”曾在网上争执不休。
  车主正在车中休息,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划自己的车,打开车门就被惊呆了,本来光可鉴人的豪车侧面被划了一道深深的长线,勾起的漆面拘成一簇一簇的小粉末,刷刷地被风吹走……
  拿着类似钻头的东西,专心划车的小孩子已经11岁了,车主赶紧抓住小孩子并报了警,据调查,这已经是这个孩子划的第9辆车了。
  而这辆车是全球限量999台的奔驰卡尔森,车主2013年出手买进的时候,价值300万人民币!
  当警察把熊孩子家长叫到派出所的时候,熊孩子家长是这么说的:
  我们家家庭条件很一般,反正这样的车我们赔不起,不然你们就把他(熊孩子)关起来蹲监狱好了。
  事情到此为止,我们终于知道11岁的孩子这么多,为什么只有他家的孩子去划别人车了,因为普通家长知道,正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才需要格外教养;而熊孩子的家长认为,正因为孩子不懂事,所以别人才应该格外关照……
  正常家长知道自己理所应当为孩子缺乏教育的表现负责任,而熊孩子的家长会当着自己没教好的孩子的面,做个不可理喻的无赖。
  熊孩子和无赖之间,隔着的仅仅是时间问题,家长是个无赖,孩子长大了也多半在劫难逃。
  当然,也有熊家长还没等孩子长大,就不得已为自己一手教育的熊孩子提早买单……
  03
  之前有网友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说一大家子人在一个饭店聚餐喝酒,期间一个小男孩不停在饭店里吵吵闹闹着跑来跑去……
  刚开始隔壁桌的两个男子并没说什么,直到熊孩子长时间没人管教,两男子实在受不了了,就买了一盘花生米送到熊孩子那家人的席上,希望孩子的父亲能稍微管教一下孩子。
  没想到醉醺醺的孩子父亲不仅没有听从两位男子的合理建议,并根据两人朴素的衣着打扮大肆辱骂,打翻了花生米……
  事已至此,两男子也并没多说什么,只是回到自己的座位加快速度继续吃饭,而熊孩子却紧随其后,跑到两男子桌上,不停的往新上桌的水煮鱼里吐口水!
  随后两男子买单之前,其中一个男子对孩子的父亲说:“你最好小心点,别太过分了!”谁知熊爸爸当即拍案而起:“我就整你了!我上面有人,逼急了分分钟送你进监狱……”话音未落,其中一名男子直接掏出水果刀就插进了熊爸爸的胸口……
  随后另一名男子抓住了一边尖叫一边向外跑的熊孩子,按进被吐过口水的水煮鱼盆里,直到熊孩子活活被呛死。
  事后经调查,两男子都是在逃嫌疑犯,身上都背着人命官司……
  别问为什么出事的时候,熊孩子一大家子人却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制止住两男子杀死熊孩子和熊爸爸……因为当一个家长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那谁也救不了他们。
  无论是熊家长还是熊孩子,迟早都是要为没教养的熊孩子付出代价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孩子和家长,谁也跑不了。
  孩子吵闹的时候,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往别人的菜里吐口水的时候,家长洋洋得意;孩子越来越无法无天,家长沉浸孩子一天比一天牛叉技能中无法自拔……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過程,孩子和家长大概谁也没意识到,哪一瞬间就是命悬一线的时候。   很多人说,社会上遇到杀人犯的几率不太高,可是熊孩子走在成为罪犯路上的几率,并不低,熊家长失去孩子,并为自己教育失责买单的几率,也不低。
  04
  龙应台曾经讲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也是和飞机上的孩子有关系。
  她说有一次上了飞机才发现,自己座位旁边正好坐着母子三人,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大的孩子十岁左右,小的那个也就五六岁……当时自己的心情瞬间就凉下来了~
  飞机上的小孩子,周围有一个就足够鸡犬不宁的了,更何况是两个小男孩,而且双双处在“狗都嫌”的年纪!
  果然飞机刚刚起飞,两个孩子就兴奋起来了,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龙应台深深地叹了口气,认命地拿出耳机刚要带上……
  这个时候,只见孩子的母亲一脸平静,对着两个孩子,伸出食指,在嘴边“嘘”的一声,暖人的一幕出现了……
  两个小家伙瞬间闭紧了嘴巴,并老老实实坐完了全程,从始至终再没大声说过一句话……直到飞机落地。
  没人知道上飞机之前,这位母亲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两个吵闹好动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要保持安静的,并成功说服了他们……我们只知道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天真,好动,精力过剩……
  只是有的孩子被培养成了一见暖人心的绅士和淑女,他们小小年纪,讲求素养和尊重;有的孩子被纵容成了一见透心凉的熊孩子,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沉溺在自私和肆无忌惮中,随着熊父母一起low到无法自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第二张脸,他们不用浓妆艳抹,教养就可以給他们最漂亮的灵魂。
  05
  曾有不止一个朋友说过,在乘坐国外航班的时候,收到了带孩子的家长为同一航班的乘客准备的小礼物:
  可能是几颗糖果巧克力,也可能是自己亲手做的一些小玩意~
  小礼物中会附带一封写给其他乘客的信,比如说:
  在飞机起落的过程中,我可能会有点不安有点吵,但是我会尽量听妈妈的话,做个乖宝宝。
  能够如此用心对待陌生人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又能差到哪去呢?
  我在高铁上见过一个妈妈,为了让自己四五岁的儿子不吵不闹不给周围人添麻烦,一路上给孩子准备了无数蛋糕水果酸奶巧克力,孩子一要张嘴,她就赶紧塞进去……直到孩子撑的不敢说话;
  我见过巴士上一个姑娘给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让座,被孩子的妈妈微笑婉拒,孩子看了看妈妈,一本正经向让座的姑娘道谢:“谢谢姐姐,妈妈说我已经是男子汉了,不能麻烦别人给我让座位了”;
  我见过看电影的时候,前排的小孩子扭来扭去一直试图说话,家长立刻把他带出影院,并边走边低声告诉他:“你已经三岁了,应该懂事了,再这样下去你会成为一个讨厌的人……”小小的孩子摇摇晃晃跟在父母后面,不停道歉……
  知乎上有个经典问题,叫做“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
  网友们对待这个问题异常踊跃,下面的答案过万并保持稳定速度持续增长……
  实际上,真正困难的并不是怎样摧毁熊孩子,而是怎样叫醒熊家长。
  台湾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说:
  教养孩子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重要的是什么?是“底气”。
  是以身作则的底气,父母本身三观正,素质底蕴深厚,才有资格教育孩子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是温柔坚持的底气,在孩子是非观尚未形成前,父母对于正确方向的坚持,是对孩子必不可少的引导;是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教养,从来不疏范的底气……
  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是非分明的好孩子,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人见人厌的熊孩子……
  近来有个视频在网上热传,孩子不停调皮地用购物车撞前面的陌生人,陌生人无奈向孩子的母亲表达不满,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回答的:“他太调皮了,麻烦你给他点教训,让他学会尊重别人……”随后陌生人出手,才有了后来的那幕:
  正因为这位母亲知道,一千句温柔的嗔怪不如让孩子见识一次真正的社会,所以看似莫名其妙的做法,其实恰好说明了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是怎样聪明的教育熊孩子的。
  小孩子都是家长放起来的风筝,线往哪牵,孩子就往哪飞,至于最后到底是腾空而起还是半米即落,考验的,都是原生家庭的本事。
  好好的风筝,放的时候不认真,放飞的时候自有人替你剪断它;好好的孩子,你不教育他,日后自有人替你教育。
  教养是原生家庭传承给孩子最原始的灵魂,是爱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所谓穷养富养不如教养,一个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什么比培养出一个教养良好的孩子,更能体现优越感的了。
其他文献
在他屋子的对面,有一堵高高的、严严实实的墙,上面扎着锋利的玻璃片。白天,里面传出人声的喧哗、动物的嘶叫、机器的引擎声、金属的碰撞声,晚上,还有几束灯光从墙内射向天空。  墙后是什么呢?他在猜测。  或许是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早晨,老人们提着鸟笼来了,聆听每只鸟悦耳的歌声,互相交流养鸟的经验。日里,老人们在一起下棋、舞剑、打太极、看电视,他会大笑,为这幸福的晚年生活。晚上,伴着富有动感的音乐,或许再配
11月底,我接到通知要到武汉参加为期10天的班主任培训。这是接班后的第一次远行,孩子们才上二年级,我心里有千万个放心不下。临行前,我和科任老师做好沟通,把班级工作做了细致地安排。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晚上,我照例打开班级QQ群,一条留言跳了出来:“徐老师,志浩今天查出患了手足口病,需要请假。”我一看,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手足口病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好的,让他在家休息治疗,康复后再回学校。”回复完家
城市的卫星图像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原因之一就是在这些图像里很容易找到共鸣:或许你通过电影或杂志等媒介了解到这些壮观建筑和城市的一些信息。此外,许多城市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之所,让人们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城市的魅力往往源于城市生活本身的文化底蕴,它既包含了隐秘性,又展现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城市散发魅力的结果之一便是现在的全球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换句话说,地球一半以
摄影人从未停止自己探索美景的脚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人选择走出去,探索自己未知的新奇世界。这次我们驾驶着全新吉利智能互联精品SUV博越,来到安吉的天下银坑,一探空谷幽兰的竹林风光。  好看好开好智能  摄影是追求美的艺术,摄影人开的车颜值自然也要高。博越由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彼得·霍布里带领的国际化设计团队操刀设计,博越整体造型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与国际时尚潮流,外观动感精致,内饰典雅轻奢。整台车
【优秀例文二】  农夫转变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把一片看似毫无用处的农场变为了宝地。当常规的大门紧闭时,当惯性思维束手无策时,不妨转变思维,“柳暗花明”的惊喜也许就在下一个路口。  世事复杂多变,成功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善于变通。思维改变心态;心态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则不同。百花凋落,给人带来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感伤,但也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慰藉;雪后天气奇寒,“天涯霜雪霁寒宵”留给人们
这世界,没有一个人给高贵下过确切的定义,人们可以随着自己心灵的尺度,任意拉伸这个概念。  是显赫的出身,尊贵的地位,抑或是敌国的财富,倾城的美貌,乃至于一身烫金的衣服,一头古典的盘发,外加满身的珠光。  这些都不是,因为一旦剥下,你就和别人一样,赤裸裸的一无所有。  这世界唯一偷不走换不掉的是思维,这也是人和人唯一的差距。所以有些人就说了,高贵是高蹈的品质,洁白的精神。  都对!但这些抽象的词汇,
最近,一部荧屏热播剧《小别离》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剧中令观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群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几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青春期正属于“第二逆反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为严重——他们告别了懵懂、简单的童年时期,迎来了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表现得格外生机勃勃的同时,亦可能滋生执拗、任性、偏激等叛逆心理,从而危害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
我总是看到小区的垃圾房边,有个苍老瘦小的身影,在垃圾房里捡拾报纸、纸板。   她总在傍晚或是清晨出现,因为这个时候小区里的人相对会少些。   一个傍晚,路过垃圾房,有个尖锐的声音传来,一位富态的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在不停指责那位瘦小的老太太。   我听了个大概,老太太把中年妇女临时放在楼道里的几个纸箱,当成垃圾拿走了,而且拆解了。这是几个奢侈品包装箱,中年妇女说她还有其他用途。   老太太
任何一个选拔的方法,总是会有自己的缺陷。所谓公平,就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选择一个相对其他方法缺陷最小的。高考就是这样,在目前的中国。   很多人总是要向国外看齐,总是拿出美国的例子说,你看,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有很大的自主性來挑选学生。但是不要忘记,那些拿来比较的大学都是私营的,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的,就是用纳税人的钱的公立大学,必须广纳民众。   一位朋友,讲起小时候在湖南读书的日子,每天来回要走
翻看最近的《纽约时报》,谭主有个直观感受,这份报纸已经快办成“中国时报”了。   2019年12月底连续数天,《纽约时报》以中国为题发表评论,甚至放在头版显著位置。新疆议题,自然是他们舍不得放过的“好题材”。   在1月1日《纽约时报》中文网首页的显眼位置,多条关于新疆的报道占据了极大的版面:“聚焦中国新疆劳工项目”、“新疆镇压行动中的维吾尔族儿童”……   像之前声称拿到“拘禁营”内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