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方法论的问题是语言教学法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法研究存在着“非此即彼”的极化倾向:一种教学法出现总是否定前一种教学法;在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往往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反映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方法论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外语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层次概念问题。为澄清这些问题本文对语言教学法的定义、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作了较全面地阐述。
关键词:语言教学;教学法; 方法论
引言
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一百多年以前。这一现象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出现。语言教学的方法概念——基于一定的语言及语言学习理论的系统教学方法的集合——作用强大,而探寻更好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教师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倾心致力的。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Skilbeck(1982)曾把历史上的教学法按教育哲学划分为三类:经典人文主义(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经典人文主义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阅读,吸收目的语文化,是接受教育和思想训练的途径。教学目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内容定向(content-oriented);教材编写:主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测试手段:常模参照系(normal-referenced)。其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偏重书面形式,忽视口语能力培养,不能保证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
重建主义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首先是口语交际,听说教学应处于领先地位。教学目的:工具掌握;教学大纲:目标定向(goal-oriented);教材编写:以句型、情景、功能、意念为中心;教学方法:前期注重模仿、重复、记忆,后期强调意义教学、情景教学和角色表演;测试手段:标准参照系(criterion-referenced)。不足之处是,前期的机械训练,忽视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过程枯燥、挫伤积极性,活用能力差;后期的排练和表演只能培养照本宣科能力,不能保证根据交际实际的应变能力的获得。
渐进主义主张学习外语要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由学习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学目的:交际能力;教学大纲: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教材编写:信息源;教学方法:教师提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试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测试手段:自我评估。不足之处:需要目的语环境,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
这三种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企图发展某一理论而排斥其它理论,事实证明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尝试莫过于把三者的优点综合起来”。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定义
语言教学方法论是语言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
语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表述会包括语言本质的理论及语言是怎样被学习的,更具体地还包括二语习得的理论。这些理论跟语言教学的各种方案特色相联系。这些方案特色可能包括规定的目标、课程说明、活动的种类、教师的角色、学生、教学材料等等。方案特色又与实际教法和学法相联系。这些因素的全部集合就形成了语言教学的方法论。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流派
在方法论中经常在方法(methods)与套路(approaches)之间做一个划分。方法是指具有规定的技巧和做法的固定教学体系,而套路表示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和应用的语言教学哲学。把这种划分看成是定义从高度规定的方法到松散描述的套路之间各实体的连续体的也许是最有有用的。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段时间常被看成是“方法的年代”,在这一期间提出了很多语言教学相当详细的规定。情景语言教学在英国发展起来,同时一种平行的教学方法听说法出现在美国。在方法阶段的中期,继当时流行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和听说语言教学法之后,又提出了多种语言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用如下的名称推出:沉默法(Silent Way), 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1980年代,这些方法又被一些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教学观超过,后者被统称为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法提倡遵守如下的一套宽泛的原则:
·学习者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言。
·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应当是课堂活动的目标。
·流利是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际包含着不同语言技能的整合。
·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建设过程并需要不断地尝试。
然而,交际法的倡导者们并没提出可以最好地实现这些原则的一套做法,这就使得交际法更接近套路而不是方法。
交际法衍生出很多其他教学法,他们遵从同样基本原则,但在语言哲学细节上或教学做法上却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这些派生出的套路包括自然套路(The Natural Approach)、合作语言学习套路(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内容教学套路(Content-Based Teaching)及任务教学套路(Task-Based Teaching)。这些方法很难简单地说清楚,然而,详细介绍这些套路和方法的不同与相同的文章是有一些的(e.g., Larsen-Freeman, 2000, and Richards & Rodgers, 2001). 看一看各种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概况就可以基本了解各种方法的观点。下面就是部分方法的概况表
从上表看出,有些教法流派把教师当作理想的语言楷模和课堂活动的指挥者 (例如,听说法,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 ,而其他流派则把教师当作背景知识提供者和学生的课堂伙伴 (例如,交际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法)。
还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各教学法和套路的代表人物对其反应不一。例如,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能不能与儿童学第一语言一个模式?一类学派(如,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提出第一语言的习得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普遍成功的语言学习模式,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必定以第一语言习得为样板。相反的观点 (如,沉默法,暗示法) 认为成年人的头脑、兴趣、时间限制及学习环境都与儿童不同,因而成人的课堂学习模式应当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自然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一个重要区分是语言学习的初期感知与产出的作用上。一个学派提出学习者一接触新语言就应当开始积极地交际和使用它(如,听说法,沉默法,社区语言学习法),而另一个学派说任何企图产出之前都应当有初始的和延续的接收期(听、阅读)(如,自然法)。
现状与未来
二语教学跟其它领域一样,其方法的走向总是难以预料。当前的一些预测认为当前的趋势会继续和改进,另一些预测的观点则有点像科幻小说似的。下面是对未来二语教学会有重大影响的十种情况。
1、教师/学生合作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对师生的配合会给于更大的关注。教师将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的教学法风格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之后是两者配合起来。将发展出相互配合的教学和学习技巧,用相似的语言学习风格和套路把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看一看图2中勾画出的教师与学生角色,人们可以预测会发展出这样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偏爱的方式在教育场景或技术资源方面是相一致的。
2、方法的相互作用
尽管对方法共同性的寻找结果不令人满意,但方法间确实存在着共同性。各种不同方法的要素杂交形成一个共同的语言教学程序,这似乎是找到能最好地支持有效学习的方法的正确道路。各种方法和套路通常都是作为独特的和唯一的方法和套路提出的,然而当语言哲学基础相似时,把不同方法和套路的做法结合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可以称这个套路为“折中套路”。
3、课程发展思想
很笼统的教育设计观点并没有让语言教学受益多少。语言课程观来源于一般教育并把成功教育看作是知识、教育、学生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从这个观点来看,方法论被看作为必然被思考出并与课程上的所有其他意图一同实现的几个教学意图之一。
4、内容基础
基于内容的教学认为语言学习是聚焦于意义(即聚焦于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内容)的副产品,而且支持语言学习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应能最好地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并能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最佳发展。对于语言教育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和“多少内容”能最好地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教育者来说自然的内容就是文学和语言本身,而且我们开始看到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学和语言的主题重新有了兴趣。
5、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概念来自于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的关于人的才能的多元智能观点。这一模式是普通教育中提出的众多学习方式模型之一,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追踪调查。下表是Gardner提出的八项本能智能, 它表明富于语言的课堂任务类型能迎合这些特定智能的每一种。
这里的挑战是识别各个学生的智能,之后确定适合的和可实现的教学任务。
6、全功能反应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建立在早期的描述语言的概念/功能观点上。现在话语分析和体裁分析的新进展及图示理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新进展再次激起了对语言教学功能法的兴趣。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有一种教学观引起了对一语和二语教学的广泛再思考,教学采用五种基本文章体裁:报告、程序、解释、说明、叙述。功能教学模式的改进会引起人们在一语和二语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体裁和文章的类型。
7、各种策略
“学会学习”是教学对语言学习策略关注中的重要主题。这样的策略在最基础层上包括记忆窍门,在较高的层次上包括学习、思维、计划和自我监控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确实是可以教给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者将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应用这些策略,而且这样的应用确实在语言学习中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简单而又很高效的策略,如帮助学习者记忆和使用二语新词汇的策略,会吸引教学者对各种策略的广泛兴趣。
8、词汇短语化
词汇短语化的观点认为只有“少部分口语子句是完全新创造的”,“被记忆的子句和子句系列构成了日常交谈中听到的流利口语的很大部分”。据估计“一个成年讲英语的人所掌握的被记忆的完全子句和句子的数量可能至少要达到几十万 (Pawley & Syder, 1983)。大规模计算机语料库的研究给了词汇短语使用的理解很大帮助,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对词汇短语的猜测性探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语言教师,这种探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应当以那些被记忆词汇的定式、组合方式、变化方式以及出现的情景为中心。
9、零区全语言
对某种“聚焦于形式”的再次感兴趣为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动力。“聚焦于形式”的观点贴着提高意识、注意、参与、提高输入等各种标签,它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上:学生只能学会他们认识到的东西。全语言的倡导者们声称提高学生对语言工作方式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是经过一个包含更广泛语言活动的学习过程,包括识词学习、过程写作、真实内容和学生合作。
10、全正面交际
全正面交际这种方法注重非语言沟通作用的发挥:节奏、韵律、速度、音频、音调、语调、重复、犹豫不决的现象、讲话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距离等非语言信息。我们知道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只占全部意义的一小部分。甚至有语言学家宣称“我们在交谈中非言语方式转递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交谈的言语方面常常可以忽略了。”尽管有这些说法,语言教学还是选择了把注意力放在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即便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所谓的交际教学法。
结语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出现,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语教学法流派异彩纷呈,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外语教学法已有近20种之多。各种外语教学法虽各有主张、各具所长,随着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各取所长的折衷化现象。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各种外语教学法的语言观不同,导致其方法论亦各不相同。而往往是某种教学法侧重或强调了某一方面,从而取代或弥补了一些先前的教学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必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又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这是教学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各种外语教学法为巩固存在、扩大影响,还须向其他教学法甚至是对立的学派借鉴。这种规律久而久之,便引发出大融合、折衷化的趋势。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多种或几种教学法混和交替使用,只不过是有的采用得多一些,有的采用得少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Christison, M. (1998).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FL education program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6 (2), 2-13.
[2]Brown, H. 1994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gents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Scarino, A., Vale, D., McKay, P., & Clark, J. (1988).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Guidelines: Book 1
[8]Skilbeck, M. 1982 “Thre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in T.Horton & P.Raggat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Hodder & Stoughton
[9]外语教学法(新本) [M] 应云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王 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上海:外语界 2001(2):25-28.
[11]周福芹 当前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动态与实践走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关键词:语言教学;教学法; 方法论
引言
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一百多年以前。这一现象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出现。语言教学的方法概念——基于一定的语言及语言学习理论的系统教学方法的集合——作用强大,而探寻更好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教师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倾心致力的。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Skilbeck(1982)曾把历史上的教学法按教育哲学划分为三类:经典人文主义(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经典人文主义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阅读,吸收目的语文化,是接受教育和思想训练的途径。教学目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内容定向(content-oriented);教材编写:主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测试手段:常模参照系(normal-referenced)。其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偏重书面形式,忽视口语能力培养,不能保证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
重建主义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首先是口语交际,听说教学应处于领先地位。教学目的:工具掌握;教学大纲:目标定向(goal-oriented);教材编写:以句型、情景、功能、意念为中心;教学方法:前期注重模仿、重复、记忆,后期强调意义教学、情景教学和角色表演;测试手段:标准参照系(criterion-referenced)。不足之处是,前期的机械训练,忽视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过程枯燥、挫伤积极性,活用能力差;后期的排练和表演只能培养照本宣科能力,不能保证根据交际实际的应变能力的获得。
渐进主义主张学习外语要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由学习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学目的:交际能力;教学大纲: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教材编写:信息源;教学方法:教师提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试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测试手段:自我评估。不足之处:需要目的语环境,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
这三种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企图发展某一理论而排斥其它理论,事实证明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尝试莫过于把三者的优点综合起来”。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定义
语言教学方法论是语言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
语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表述会包括语言本质的理论及语言是怎样被学习的,更具体地还包括二语习得的理论。这些理论跟语言教学的各种方案特色相联系。这些方案特色可能包括规定的目标、课程说明、活动的种类、教师的角色、学生、教学材料等等。方案特色又与实际教法和学法相联系。这些因素的全部集合就形成了语言教学的方法论。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流派
在方法论中经常在方法(methods)与套路(approaches)之间做一个划分。方法是指具有规定的技巧和做法的固定教学体系,而套路表示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和应用的语言教学哲学。把这种划分看成是定义从高度规定的方法到松散描述的套路之间各实体的连续体的也许是最有有用的。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段时间常被看成是“方法的年代”,在这一期间提出了很多语言教学相当详细的规定。情景语言教学在英国发展起来,同时一种平行的教学方法听说法出现在美国。在方法阶段的中期,继当时流行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和听说语言教学法之后,又提出了多种语言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用如下的名称推出:沉默法(Silent Way), 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1980年代,这些方法又被一些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教学观超过,后者被统称为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法提倡遵守如下的一套宽泛的原则:
·学习者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言。
·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应当是课堂活动的目标。
·流利是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际包含着不同语言技能的整合。
·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建设过程并需要不断地尝试。
然而,交际法的倡导者们并没提出可以最好地实现这些原则的一套做法,这就使得交际法更接近套路而不是方法。
交际法衍生出很多其他教学法,他们遵从同样基本原则,但在语言哲学细节上或教学做法上却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这些派生出的套路包括自然套路(The Natural Approach)、合作语言学习套路(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内容教学套路(Content-Based Teaching)及任务教学套路(Task-Based Teaching)。这些方法很难简单地说清楚,然而,详细介绍这些套路和方法的不同与相同的文章是有一些的(e.g., Larsen-Freeman, 2000, and Richards & Rodgers, 2001). 看一看各种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概况就可以基本了解各种方法的观点。下面就是部分方法的概况表
从上表看出,有些教法流派把教师当作理想的语言楷模和课堂活动的指挥者 (例如,听说法,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 ,而其他流派则把教师当作背景知识提供者和学生的课堂伙伴 (例如,交际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法)。
还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各教学法和套路的代表人物对其反应不一。例如,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能不能与儿童学第一语言一个模式?一类学派(如,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提出第一语言的习得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普遍成功的语言学习模式,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必定以第一语言习得为样板。相反的观点 (如,沉默法,暗示法) 认为成年人的头脑、兴趣、时间限制及学习环境都与儿童不同,因而成人的课堂学习模式应当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自然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一个重要区分是语言学习的初期感知与产出的作用上。一个学派提出学习者一接触新语言就应当开始积极地交际和使用它(如,听说法,沉默法,社区语言学习法),而另一个学派说任何企图产出之前都应当有初始的和延续的接收期(听、阅读)(如,自然法)。
现状与未来
二语教学跟其它领域一样,其方法的走向总是难以预料。当前的一些预测认为当前的趋势会继续和改进,另一些预测的观点则有点像科幻小说似的。下面是对未来二语教学会有重大影响的十种情况。
1、教师/学生合作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对师生的配合会给于更大的关注。教师将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的教学法风格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之后是两者配合起来。将发展出相互配合的教学和学习技巧,用相似的语言学习风格和套路把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看一看图2中勾画出的教师与学生角色,人们可以预测会发展出这样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偏爱的方式在教育场景或技术资源方面是相一致的。
2、方法的相互作用
尽管对方法共同性的寻找结果不令人满意,但方法间确实存在着共同性。各种不同方法的要素杂交形成一个共同的语言教学程序,这似乎是找到能最好地支持有效学习的方法的正确道路。各种方法和套路通常都是作为独特的和唯一的方法和套路提出的,然而当语言哲学基础相似时,把不同方法和套路的做法结合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可以称这个套路为“折中套路”。
3、课程发展思想
很笼统的教育设计观点并没有让语言教学受益多少。语言课程观来源于一般教育并把成功教育看作是知识、教育、学生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从这个观点来看,方法论被看作为必然被思考出并与课程上的所有其他意图一同实现的几个教学意图之一。
4、内容基础
基于内容的教学认为语言学习是聚焦于意义(即聚焦于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内容)的副产品,而且支持语言学习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应能最好地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并能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最佳发展。对于语言教育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和“多少内容”能最好地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教育者来说自然的内容就是文学和语言本身,而且我们开始看到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学和语言的主题重新有了兴趣。
5、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概念来自于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的关于人的才能的多元智能观点。这一模式是普通教育中提出的众多学习方式模型之一,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追踪调查。下表是Gardner提出的八项本能智能, 它表明富于语言的课堂任务类型能迎合这些特定智能的每一种。
这里的挑战是识别各个学生的智能,之后确定适合的和可实现的教学任务。
6、全功能反应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建立在早期的描述语言的概念/功能观点上。现在话语分析和体裁分析的新进展及图示理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新进展再次激起了对语言教学功能法的兴趣。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有一种教学观引起了对一语和二语教学的广泛再思考,教学采用五种基本文章体裁:报告、程序、解释、说明、叙述。功能教学模式的改进会引起人们在一语和二语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体裁和文章的类型。
7、各种策略
“学会学习”是教学对语言学习策略关注中的重要主题。这样的策略在最基础层上包括记忆窍门,在较高的层次上包括学习、思维、计划和自我监控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确实是可以教给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者将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应用这些策略,而且这样的应用确实在语言学习中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简单而又很高效的策略,如帮助学习者记忆和使用二语新词汇的策略,会吸引教学者对各种策略的广泛兴趣。
8、词汇短语化
词汇短语化的观点认为只有“少部分口语子句是完全新创造的”,“被记忆的子句和子句系列构成了日常交谈中听到的流利口语的很大部分”。据估计“一个成年讲英语的人所掌握的被记忆的完全子句和句子的数量可能至少要达到几十万 (Pawley & Syder, 1983)。大规模计算机语料库的研究给了词汇短语使用的理解很大帮助,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对词汇短语的猜测性探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语言教师,这种探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应当以那些被记忆词汇的定式、组合方式、变化方式以及出现的情景为中心。
9、零区全语言
对某种“聚焦于形式”的再次感兴趣为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动力。“聚焦于形式”的观点贴着提高意识、注意、参与、提高输入等各种标签,它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上:学生只能学会他们认识到的东西。全语言的倡导者们声称提高学生对语言工作方式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是经过一个包含更广泛语言活动的学习过程,包括识词学习、过程写作、真实内容和学生合作。
10、全正面交际
全正面交际这种方法注重非语言沟通作用的发挥:节奏、韵律、速度、音频、音调、语调、重复、犹豫不决的现象、讲话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距离等非语言信息。我们知道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只占全部意义的一小部分。甚至有语言学家宣称“我们在交谈中非言语方式转递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交谈的言语方面常常可以忽略了。”尽管有这些说法,语言教学还是选择了把注意力放在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即便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所谓的交际教学法。
结语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出现,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语教学法流派异彩纷呈,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外语教学法已有近20种之多。各种外语教学法虽各有主张、各具所长,随着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各取所长的折衷化现象。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各种外语教学法的语言观不同,导致其方法论亦各不相同。而往往是某种教学法侧重或强调了某一方面,从而取代或弥补了一些先前的教学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必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又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这是教学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各种外语教学法为巩固存在、扩大影响,还须向其他教学法甚至是对立的学派借鉴。这种规律久而久之,便引发出大融合、折衷化的趋势。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多种或几种教学法混和交替使用,只不过是有的采用得多一些,有的采用得少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Christison, M. (1998).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FL education program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6 (2), 2-13.
[2]Brown, H. 1994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gents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Scarino, A., Vale, D., McKay, P., & Clark, J. (1988).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Guidelines: Book 1
[8]Skilbeck, M. 1982 “Thre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in T.Horton & P.Raggat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Hodder & Stoughton
[9]外语教学法(新本) [M] 应云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王 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上海:外语界 2001(2):25-28.
[11]周福芹 当前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动态与实践走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