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是与马克思主义相伴相生的,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之路,同时也在于我们正确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僵化的,杜绝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合理内核的封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之道也是不成功的,为此,一定要秉持科学合理的态度,在批判吸收其他学说合理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关系
作为千年哲人,马克思及其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层次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了世界革命的进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指针的政党,在多年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获得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繁荣昌盛。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已经成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今后,马克思主义必将永远在思想领域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以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保障,它将永远是推动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思想之基、力量之源、精神之魂。
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在100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却在不断接受着来自其他思想领域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所谓非马克思主义,就是指这样一些思想,由于其观察世界角度的不同,因而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其实,在西方现代哲学发展史中,这些思想一直长期存在,有些思想甚至在国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当今,随着中西方文化、思想彼此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传播到我们国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群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对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又当如何处理它和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为,对待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绝不能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而应以批判的态度,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摒弃其不科学的糟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严格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的基础上的,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也曾经多次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当作僵死的理论,他只不过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方法罢了。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史,也说明了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的关系问题。如二十世纪初刚刚建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国家苏联,爆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短期内就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并靠着强大的物质积累,最终战胜了野蛮的德国法西斯,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综观苏联在前期取得巨大成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前期的苏联对于当时思想领域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没有采取完全禁绝的态度,而是执行了一套比较宽容的政策。但二战之后的苏联,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逐渐强化了在思想领域的控制,对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都采取了极端的政策路线,甚至发展到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人士残酷迫害的程度,逐渐导致了非马克思主义在其国内思想领域的彻底消失,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唯一思想,在随后的时期内不断走向封闭、僵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最终导致了苏联1989年的解体。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处理马克思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上,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思想领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走了一条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并存的道路,因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最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国后,我们党在思想领域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建国后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双繁荣,但之后,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其他持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士相继被打成右派,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在中国绝迹,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走上了一条僵化、教条、缺乏创新的道路上来,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正是在危急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廓清了人们思想和认识的误区,再一次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并创造性地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大步前进。
可见,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一味粗暴对待,甚至视其为“反革命的毒草”,而加以剿杀的行径,绝对无益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应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此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相处中,还应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就是全盘接受的思想。无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更多地却是一些错误的、极端的思想,如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否认党和政府的领导,追求一种脱离社会秩序的极端个人自由,如果任由发展,绝对是对社会有害的,此外,还有普世价值观念,追求一种脱离国家、民族的普遍价值,而其本质其实是西方资产阶级妄图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思想工具等,对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我们在意识领域一定要加强斗争的对象。
总之,在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秉持科学合理的态度,这是建党91年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多取得成就。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关系
作为千年哲人,马克思及其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层次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了世界革命的进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指针的政党,在多年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获得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繁荣昌盛。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已经成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今后,马克思主义必将永远在思想领域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以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保障,它将永远是推动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思想之基、力量之源、精神之魂。
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在100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却在不断接受着来自其他思想领域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所谓非马克思主义,就是指这样一些思想,由于其观察世界角度的不同,因而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其实,在西方现代哲学发展史中,这些思想一直长期存在,有些思想甚至在国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当今,随着中西方文化、思想彼此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传播到我们国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群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对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又当如何处理它和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为,对待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绝不能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而应以批判的态度,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摒弃其不科学的糟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严格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的基础上的,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也曾经多次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当作僵死的理论,他只不过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方法罢了。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史,也说明了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的关系问题。如二十世纪初刚刚建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国家苏联,爆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短期内就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并靠着强大的物质积累,最终战胜了野蛮的德国法西斯,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综观苏联在前期取得巨大成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前期的苏联对于当时思想领域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没有采取完全禁绝的态度,而是执行了一套比较宽容的政策。但二战之后的苏联,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逐渐强化了在思想领域的控制,对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都采取了极端的政策路线,甚至发展到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人士残酷迫害的程度,逐渐导致了非马克思主义在其国内思想领域的彻底消失,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唯一思想,在随后的时期内不断走向封闭、僵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最终导致了苏联1989年的解体。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处理马克思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上,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思想领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走了一条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并存的道路,因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最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国后,我们党在思想领域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建国后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双繁荣,但之后,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其他持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士相继被打成右派,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在中国绝迹,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走上了一条僵化、教条、缺乏创新的道路上来,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正是在危急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廓清了人们思想和认识的误区,再一次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并创造性地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大步前进。
可见,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一味粗暴对待,甚至视其为“反革命的毒草”,而加以剿杀的行径,绝对无益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应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此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相处中,还应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就是全盘接受的思想。无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更多地却是一些错误的、极端的思想,如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否认党和政府的领导,追求一种脱离社会秩序的极端个人自由,如果任由发展,绝对是对社会有害的,此外,还有普世价值观念,追求一种脱离国家、民族的普遍价值,而其本质其实是西方资产阶级妄图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思想工具等,对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我们在意识领域一定要加强斗争的对象。
总之,在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秉持科学合理的态度,这是建党91年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多取得成就。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