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有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和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不同步的客观原因。高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意识,构建以核心能力为体系的就业能力指导课程,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人才培养基地,以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b)-0000-00
近几年来,大学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据北京晚报介绍,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比2010年的630万多128万,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输送道路上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素质能力培养和相关实习(践)锻炼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质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层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就)业能力四方面。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薄弱 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是80后90初,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且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自我中心的意识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奉献和合作精神。普遍反应出“五靠”的特征:考大学靠家长的监督;报志愿靠家长或家族长辈的敲定;上大学靠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选择职业靠家长和自己感觉。这导致大学生不思进取、目标方向缺失、学习能力低下以及创造力薄弱等现象,与社会所需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统筹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极不相符。
2)就业观念落后,功利主义明显,核心能力缺失 当今大学生没有从本质上看清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就业难作出片面的理解,盲目地认为找工作跟运气、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人力供求关系等因素有关,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再加上他们追求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导致思想浮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位。他们寄希望于一堂课、一场讲座、一次简短的语言沟通就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2.2 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和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第一,高校的授课老师大部分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育人理念滞后,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脚步;第二,课堂教学方式落后,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没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第三,高校没有建立“全员育人”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和制度,教学的只管传授专业知识,服务的只管完成工作;第四,高校设置专业不科学,过多的设置了社会“短期需求”专业;第五,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特点不明显;第六,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不一致,没有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平台;第七,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不科学;第八,没有搭建毕业生信息平台,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滞后。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3.1 加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意识,更新就业观念
规划是指以时间为轴线,将一个既定目标科学分解的过程,它具有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等特征。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规划过程,首先是在充分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设立已经过多次价值澄清的人生的巅峰事业目标,再按科学的时间段分解,把需要在大学期间完成的近期目标再次分解到大学四年当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期中、期末目标甚至是周目标和日目标。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从此抛弃“五靠”思想,坚持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此外,就业观念同等重要。高校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要,适应就业格局和用人机制的变化,改变过份倾向于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观念。
3.2构建核心能力体系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构建核心能力体系教育是指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和社会实际,构建核心能力体系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完善个性的发展。核心能力体系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核心能力体系里面的前一个能力因子是后一个能力因子的基础,是一个推进的过程;反过来,后一个能力因子的出现又是前一个能力因子达标的证明,是一个检验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和途径是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并以此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科学课程体系,组建合理教师队伍
大学的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首先高校应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把它列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次在时间上要有个连续性,结合当时整个社会人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和就业动态信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关的理念灌输和观念更新;再次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承担就业指导课,队伍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专业机构、求职网等组织的相关人员组成,形成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师资梯队;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在高校举行系列围绕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相关知识竞赛、职业形象大赛、就业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拓建实(见)习基地,鼓励志愿活动
高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基地来培养大学生,重视实践环节, 鼓励他们参加志愿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职场能力。在实(见)习过程中,学校可派出专业老师或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到实(见)习地点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争取以最合适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能力。由于志愿活动是自发的,参与者都会报以最大的努力和最饱满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活动项目和工作内容,致使他们发挥极致能力和激发潜能,重塑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非.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3]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b)-0000-00
近几年来,大学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据北京晚报介绍,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比2010年的630万多128万,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输送道路上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素质能力培养和相关实习(践)锻炼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质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层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就)业能力四方面。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薄弱 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是80后90初,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且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自我中心的意识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奉献和合作精神。普遍反应出“五靠”的特征:考大学靠家长的监督;报志愿靠家长或家族长辈的敲定;上大学靠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选择职业靠家长和自己感觉。这导致大学生不思进取、目标方向缺失、学习能力低下以及创造力薄弱等现象,与社会所需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统筹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极不相符。
2)就业观念落后,功利主义明显,核心能力缺失 当今大学生没有从本质上看清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就业难作出片面的理解,盲目地认为找工作跟运气、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人力供求关系等因素有关,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再加上他们追求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导致思想浮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位。他们寄希望于一堂课、一场讲座、一次简短的语言沟通就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2.2 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和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第一,高校的授课老师大部分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育人理念滞后,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脚步;第二,课堂教学方式落后,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没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第三,高校没有建立“全员育人”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和制度,教学的只管传授专业知识,服务的只管完成工作;第四,高校设置专业不科学,过多的设置了社会“短期需求”专业;第五,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特点不明显;第六,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不一致,没有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平台;第七,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不科学;第八,没有搭建毕业生信息平台,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滞后。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3.1 加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意识,更新就业观念
规划是指以时间为轴线,将一个既定目标科学分解的过程,它具有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等特征。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规划过程,首先是在充分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设立已经过多次价值澄清的人生的巅峰事业目标,再按科学的时间段分解,把需要在大学期间完成的近期目标再次分解到大学四年当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期中、期末目标甚至是周目标和日目标。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从此抛弃“五靠”思想,坚持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此外,就业观念同等重要。高校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要,适应就业格局和用人机制的变化,改变过份倾向于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观念。
3.2构建核心能力体系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构建核心能力体系教育是指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和社会实际,构建核心能力体系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完善个性的发展。核心能力体系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核心能力体系里面的前一个能力因子是后一个能力因子的基础,是一个推进的过程;反过来,后一个能力因子的出现又是前一个能力因子达标的证明,是一个检验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和途径是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并以此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科学课程体系,组建合理教师队伍
大学的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首先高校应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把它列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次在时间上要有个连续性,结合当时整个社会人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和就业动态信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关的理念灌输和观念更新;再次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承担就业指导课,队伍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专业机构、求职网等组织的相关人员组成,形成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师资梯队;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在高校举行系列围绕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相关知识竞赛、职业形象大赛、就业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拓建实(见)习基地,鼓励志愿活动
高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基地来培养大学生,重视实践环节, 鼓励他们参加志愿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职场能力。在实(见)习过程中,学校可派出专业老师或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到实(见)习地点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争取以最合适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能力。由于志愿活动是自发的,参与者都会报以最大的努力和最饱满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活动项目和工作内容,致使他们发挥极致能力和激发潜能,重塑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非.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3]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