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水穷处 自是云起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胡同文化》《端午的鸭蛋》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其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真实、淡泊、超然的。他在文中多次谈到这种态度:“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又说:“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正如他所说的,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淡柔和的人生,他的笔下总是生活中细小的景,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这种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如细流一样在他的散文中缓缓流淌,随处可见。可是,淡泊超然并不等于超然得无心世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世人的关怀。他的超然是以留心生活、细腻感知作底子的。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通过一处细节描写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个性特征。此处细节描写就是一连串“捉虱”的动作描写,先“伸”后“捉”再而“捏”,最后定格为“得意”,这些动作小而传神,如在读者目前,既让读者忍俊不禁,也使读者见识到真正的大师不拘小节的风范!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一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舂粉子。有位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选自《冬天》,有删改)
  技法借鉴
  1.多种感官细腻真实
  “棉鞋烘得热热的”是触觉描写,“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是嗅觉描写,“菜叶边缘作紫红色”是视觉描写,“此菜味微苦”是味觉描写。不难发现,在本文中作者动用各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地给我们再现了自己家乡冬季特有的生活场景,使读者可触可感,可嗅可闻,细腻真实,值得我们借鉴。
  2.细节描写打动读者
  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性散文时,都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往往忽略人物的细腻勾勒,就是描写人物,往往在意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忽略或不会进行细节描写,非常遗憾。汪曾祺大师的这篇散文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例如最后一段“踩碓”的描写,人“脚踏”,碓嘴“扬”,糯米粉“落”在碓窝里,一气呵成,非常生动。再如“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看到这里,作者完全调动了我的生活体验,立刻会心一笑,赞叹不已。因此,我们也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尤其留意人物比较细小同时又能打动你的动作和神态。
  3.朴实情感渗透始终
  此文写的虽然是冬天的生活场景,但“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是南方冬天的冷,人们因为冷而想出的各种暖手、暖脚的妙法,还是冬天的青菜特有的做法、吃法,作者都不厌其烦,娓娓道来;难能可贵的是整篇文章中汩汩流淌着一种真挚的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深切的爱,这也是这篇散文格外动人之处。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上语文课、读课外书、参加社会实践都是语文学习的途径。开学以来的高中生活,让你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回望你的语文学习经历,总有一节语文课,或者讀到的一本书,或者参加的一次社会实践,给了你特别的触动,让你一下子感受到语文学习如此美好。  请以“语文学习,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语文学习中特别的
期刊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正在粤东山村插队务农的我,突然听闻国家准备恢复高考,一开始半信半疑,在外工作的父母来信确认,并催促赶紧准备。于是,我振作精神,豎起脊梁,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状态。  我插队的地方,是个将近三千人口的大村子,前有水塘,背靠大山,巷子很窄,房屋密密麻麻。阿嫲(祖母)住得离我很近,就隔着两间邻居的屋子。村里虽有电灯,但经常停电;别说电视机,连收音机都不多见。入夜以后,除了青年间(未婚男子
期刊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我认为,饺子之美不仅在其美味,更在于温馨的过程。  记得小时候到姥姥家,姥姥特意为我们包了饺子。姥姥说有一个包了糖,谁吃到了,就是有福气的人。我和弟弟开始疯抢饺子,吃了一个又一个,我有些撑得受不了了,但还没吃到福气饺子呀,继续吃。不记得当时吃了多少个了,终于吃到福气饺子了。我开心至极,高兴地大叫。弟弟失落地看着我,这时他也吃到了包糖的饺子。怎
期刊
逼视灵魂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
期刊
夜逐渐静了,越发黏稠。窗棂处传来的沙沙雨声,像奶奶毛衣上细细密密的针脚,一下下穿梭在心上。明日回故乡。我那记忆里眉清目秀的村庄啊。  返程极快。仿佛只看了一眼远山,脚下的路就颠簸起来。拐过这片竹林,就是老屋。手不由得攀上车窗,轻轻描摹。许久未见,故乡瘦了。小叶樟佝偻着,细碎的短发掉了一地;老屋枯坐在干涸的井旁,盼那风雪夜归人。  安顿一夜。鸟雀尚未睁眼的清晨,听到田野的呼唤,再也睡不住。沿着黄土径
期刊
“铃铃铃……”悦耳的上课铃声按时响起,我们期待已久的周三作文课终于到了。  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老师的手里仅拿了一个钥匙一般大小的U盘!这小小的U盘里,得装了多少美丽的事情啊!心中只剩下期待,不禁抿嘴微笑着。  我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手指的地方,轻轻一点,一篇作文呈现在我们眼前——《纸梯》。“纸梯”,顾名思义,是用纸做的梯子嘛。文中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我不像别的父亲,是铁梯,能够帮助你向
期刊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
期刊
不需说阿宝从田间登上璀璨舞台,也不需说旭日阳刚登上春晚舞台,草根文化早已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但是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各种杂志中,总有人说,阳春白雪的世界容不下草根文化,并以此呼吁草根文化。恕我直言,身为浩浩荡荡亿万草根大军中的一员,我觉得这种呼吁近乎可笑。毕竟草根草根,风吹又生。  所谓草根文化,就是指群众性的、基础性的文化;所谓精英文化,就是指小众的、高雅的文化。单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草根人群在数
期刊
要求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目由原来的相对封闭性转向较为强烈但是又不绝对化的开放性。首先我们来审题,看题目中有哪些限定条件:  ①“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中给出了十二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恰恰是当代中国的缩影与表征,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进步发展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能认识到这一点,那文章立意则不难把握。命题人在题干中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这样的
期刊
时间先生:  翻开相册,凝望着一张张记载着往昔欢乐与痛楚的泛黄的相片,“光阴似箭”“逝者如斯”“白驹过隙”等词语层层叠叠地在脑海中涌现。时间先生,你真是一位神偷,从每个人身上偷走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却让人浑然不觉。只有当某些承载过往的物证——比如眼前这些照片——提醒了我们,我们才会顿觉一种失窃之后的切肤之痛。  人们常常用“韶华”“流光”“锦华”来形容你从我们身上窃走的宝物。最可恨的是,你在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