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董存瑞》讲述了青年民兵董存瑞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并最终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故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目,其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知觉理论、需要理论、挫折理论等理论以及沟通疏导、情感渗透、心理相容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几大原则。
关键词 董存瑞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觉理论
知觉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董存瑞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小目睹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当来的伤害。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董存瑞积极要求加入八路军。在他一开始的理解中,参加八路军就是打鬼子。这是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体现。虽然接连被王平同志和赵连长拒绝,在战斗来临也因为民兵身份无法参与战斗,但一直没有放弃参军打鬼子的心愿。这就是恒常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发展自身所必需的条件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多样性,需要具有社会性。
生活在日军侵华的压迫之中,人民想要奋起反抗,因此在八路军招募青年战士的时候,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董存瑞也是其中一员。这就是需要促进动机的产生。在入伍之前,董存瑞需要的是成功入伍,而入伍之后,他又希望自己能够正儿八经地杀鬼子。等到他成为六班爆破班的班长之后,他就极度渴望胜利的到来。这就是需要的无限性与多样性的体现。他的需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需要,这就是一种社会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挫折理论。
挫折,心理学上解释为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董存瑞从青年民兵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的过程间,他遭受了无数次的挫折,正是接连的挫折,将董存瑞锻造成为我党的优秀战士。
一开始想要入伍却被连番拒绝;在第一次领到子弹参与战斗的时候,别的同志用的子弹少,杀的鬼子缴获的物资却不少,而他白白打空了九发子弹;挫折频现。他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从挫折里走出来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战士,并最终用自己的牺牲帮助部队取得隆化战役的胜利。
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
(一)沟通疏导原则
沟通疏导原则是指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问题及症结所在。沟通疏导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严肃认真的批评态度。这一点在电影中多次体现。
抗日战争的反攻即将开始之际,在“好青年要当八路军”思想的感召下,董存瑞意欲参军,被拒绝后他私下向好友抱怨。王平同志刚好听到,在充分肯定了两人积极参军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情况,让他们明白自身与战士之间的差距。王平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抚平了参军失败这件事对董存瑞的打击。正式参军后,董存瑞误以为军队对老兵和新兵区别对待,在行军途中违法命令,向上级抗议。事后连队领导及时召开会议,通过细致的沟通工作和严肃的批评教育,最终发现并解答了董存瑞的疑问。这样的情况在董存瑞的成长之路上难以计数,在董存瑞心存疑惑之时,连队的领导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克服。这对董存瑞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情感渗透原则
情感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人的具体情感需要为出发点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个教育对象的具体情感需要,在实际的教育说服工作中,注重感情投入,加强感情的渗透性。情感渗透需要适当定位、排忧解难、尊重人格、不徇私情。
董存瑞在参军之后心思苦闷之时,曾说到“如果王平同志还在,心里的话还可以跟他说说。”这句话充分体现出王平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赢得了董存瑞的认可。同样,看似严厉的赵连长对董存瑞其实也是满心喜爱。董存瑞第一次参与战斗,仅有的九发子弹全部落空了,这让他深感惭愧与内疚,主动要求受处分。赵连长发觉对董存瑞的批评太过严厉,于是和董存瑞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正是通过这次谈话,董存瑞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表示要保持“革命劲儿”,坚持战斗。
(三)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相容是一种群体特性,指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由于理想、信念、观点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它以心理共识为基础,心理互换为条件,心理平衡为保证,心理愉悦为完美体现,讲求建立良好的人际知觉、闻过则喜、良好的心理互换、掌握批评艺术。
在电影中,董存瑞因为王平的谆谆教诲而深刻认识自我,也因为王平同志的牺牲而坚定参军。在赵连长对董存瑞的单独谈话中,他和董存瑞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并站在董存瑞的角度考虑他的问题,在教育批评,在批评中鼓励,帮助董存瑞走出挫折心理,并让他更加了解革命的意义所在。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原则需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物;清理交融,情通理顺;举例精当,形象感人。动之以情原则需要丰富教育对象相关的道德概念;增加道德体验,丰富道德情感的内容;做好情感转化工作;爱憎分明,表露真情。
在子弹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连队同志明明白白地说道理,摆事实,最终让董存瑞心服口服,消除误会与矛盾。在八路军和群众一起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突然发起进攻。面对断壁残垣,面对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夺去父母的孤儿,面对失去亲人无人照料的老人,赵连长用满载真情的演讲告诉同志们到底谁才是敌人,为什么要继续战斗下去,既让他们明确所肩负的重任,又激发起他们的昂扬斗志。
(五)个别教育原则
个别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赵连长和董存瑞在池边小路上单独谈话,没有采用笼统的说教方法,而是针对他的年龄和个性,展开个别教育。既鼓励他不要有心理包袱,也教导他正确使用枪弹的方法,并激励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新山,王玉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2]曹珊.电影《董存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J].思政党建,2013,(118):55.
关键词 董存瑞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觉理论
知觉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董存瑞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小目睹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当来的伤害。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董存瑞积极要求加入八路军。在他一开始的理解中,参加八路军就是打鬼子。这是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体现。虽然接连被王平同志和赵连长拒绝,在战斗来临也因为民兵身份无法参与战斗,但一直没有放弃参军打鬼子的心愿。这就是恒常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发展自身所必需的条件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多样性,需要具有社会性。
生活在日军侵华的压迫之中,人民想要奋起反抗,因此在八路军招募青年战士的时候,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董存瑞也是其中一员。这就是需要促进动机的产生。在入伍之前,董存瑞需要的是成功入伍,而入伍之后,他又希望自己能够正儿八经地杀鬼子。等到他成为六班爆破班的班长之后,他就极度渴望胜利的到来。这就是需要的无限性与多样性的体现。他的需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需要,这就是一种社会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挫折理论。
挫折,心理学上解释为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董存瑞从青年民兵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的过程间,他遭受了无数次的挫折,正是接连的挫折,将董存瑞锻造成为我党的优秀战士。
一开始想要入伍却被连番拒绝;在第一次领到子弹参与战斗的时候,别的同志用的子弹少,杀的鬼子缴获的物资却不少,而他白白打空了九发子弹;挫折频现。他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从挫折里走出来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战士,并最终用自己的牺牲帮助部队取得隆化战役的胜利。
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
(一)沟通疏导原则
沟通疏导原则是指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问题及症结所在。沟通疏导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严肃认真的批评态度。这一点在电影中多次体现。
抗日战争的反攻即将开始之际,在“好青年要当八路军”思想的感召下,董存瑞意欲参军,被拒绝后他私下向好友抱怨。王平同志刚好听到,在充分肯定了两人积极参军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情况,让他们明白自身与战士之间的差距。王平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抚平了参军失败这件事对董存瑞的打击。正式参军后,董存瑞误以为军队对老兵和新兵区别对待,在行军途中违法命令,向上级抗议。事后连队领导及时召开会议,通过细致的沟通工作和严肃的批评教育,最终发现并解答了董存瑞的疑问。这样的情况在董存瑞的成长之路上难以计数,在董存瑞心存疑惑之时,连队的领导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克服。这对董存瑞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情感渗透原则
情感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人的具体情感需要为出发点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个教育对象的具体情感需要,在实际的教育说服工作中,注重感情投入,加强感情的渗透性。情感渗透需要适当定位、排忧解难、尊重人格、不徇私情。
董存瑞在参军之后心思苦闷之时,曾说到“如果王平同志还在,心里的话还可以跟他说说。”这句话充分体现出王平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赢得了董存瑞的认可。同样,看似严厉的赵连长对董存瑞其实也是满心喜爱。董存瑞第一次参与战斗,仅有的九发子弹全部落空了,这让他深感惭愧与内疚,主动要求受处分。赵连长发觉对董存瑞的批评太过严厉,于是和董存瑞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正是通过这次谈话,董存瑞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表示要保持“革命劲儿”,坚持战斗。
(三)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相容是一种群体特性,指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由于理想、信念、观点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它以心理共识为基础,心理互换为条件,心理平衡为保证,心理愉悦为完美体现,讲求建立良好的人际知觉、闻过则喜、良好的心理互换、掌握批评艺术。
在电影中,董存瑞因为王平的谆谆教诲而深刻认识自我,也因为王平同志的牺牲而坚定参军。在赵连长对董存瑞的单独谈话中,他和董存瑞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并站在董存瑞的角度考虑他的问题,在教育批评,在批评中鼓励,帮助董存瑞走出挫折心理,并让他更加了解革命的意义所在。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原则需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物;清理交融,情通理顺;举例精当,形象感人。动之以情原则需要丰富教育对象相关的道德概念;增加道德体验,丰富道德情感的内容;做好情感转化工作;爱憎分明,表露真情。
在子弹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连队同志明明白白地说道理,摆事实,最终让董存瑞心服口服,消除误会与矛盾。在八路军和群众一起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突然发起进攻。面对断壁残垣,面对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夺去父母的孤儿,面对失去亲人无人照料的老人,赵连长用满载真情的演讲告诉同志们到底谁才是敌人,为什么要继续战斗下去,既让他们明确所肩负的重任,又激发起他们的昂扬斗志。
(五)个别教育原则
个别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赵连长和董存瑞在池边小路上单独谈话,没有采用笼统的说教方法,而是针对他的年龄和个性,展开个别教育。既鼓励他不要有心理包袱,也教导他正确使用枪弹的方法,并激励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新山,王玉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2]曹珊.电影《董存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J].思政党建,2013,(1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