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理念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快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大幅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力;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新问题及处理数学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助推器,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兴趣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而观察能力不仅是小学生的本能特点,而且还是其智力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小学生具有较好的观察能力,他们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发现其本质特征,从而获得知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借助一定的观察形式可发现事物新的观察点,并引发新联想,从而用新的推理形式分析与总结事物的特点与规律,这个新的观察、联想与推理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强自身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内容,从一个小问题入手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与圆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教具: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引导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数一数每一个物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面。这一教学环节展示了小学数学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并且还活跃了教学气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借助多个教学道具,引导学生对道具进行详细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最终探究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客观道具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逻辑思维上的发展,并且这种观察形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更为生动,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借助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小学生的智慧来源于实践,只有在亲自操作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更大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测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直尺或者皮尺测量一下1毫米是多长、1厘米是多长;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等;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与宽度等,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对长度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与印象。再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中《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切开,将原来的图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从而帮助学生更客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同底、同高四边形的一半。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智慧与思维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在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终不断提高学生用新思维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准备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要装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盒子里,请学生们先算一算如果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才能将礼物盒刚好包裹进去。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的设计师潜质很快就凸显出现,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纸上比比画画起来;有的拿起三本书准备搭建礼物盒模型。学生们的操作积极性都很高,很快就有学生准确计算出了礼物包装纸的面积。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不仅对数学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教学实效的高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而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最终大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佩.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221
[2]徐建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5,23:91
[3]罗艳波.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4,01:15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力;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新问题及处理数学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助推器,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兴趣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而观察能力不仅是小学生的本能特点,而且还是其智力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小学生具有较好的观察能力,他们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发现其本质特征,从而获得知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借助一定的观察形式可发现事物新的观察点,并引发新联想,从而用新的推理形式分析与总结事物的特点与规律,这个新的观察、联想与推理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强自身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内容,从一个小问题入手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与圆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教具: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引导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数一数每一个物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面。这一教学环节展示了小学数学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并且还活跃了教学气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借助多个教学道具,引导学生对道具进行详细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最终探究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客观道具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逻辑思维上的发展,并且这种观察形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更为生动,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借助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小学生的智慧来源于实践,只有在亲自操作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更大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测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直尺或者皮尺测量一下1毫米是多长、1厘米是多长;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等;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与宽度等,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对长度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与印象。再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中《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切开,将原来的图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从而帮助学生更客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同底、同高四边形的一半。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智慧与思维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在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终不断提高学生用新思维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准备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要装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盒子里,请学生们先算一算如果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才能将礼物盒刚好包裹进去。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的设计师潜质很快就凸显出现,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纸上比比画画起来;有的拿起三本书准备搭建礼物盒模型。学生们的操作积极性都很高,很快就有学生准确计算出了礼物包装纸的面积。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不仅对数学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教学实效的高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而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最终大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佩.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221
[2]徐建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5,23:91
[3]罗艳波.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4,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