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读《口袋里的美国》的时候,心里隐隐有些担心。一是担心这本书重复一个俗套的“励志故事”,即一个王启明式的人物,怀揣美国梦来到大洋彼岸,通过个人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获成功。另一个担心是在叙述上过分追求传奇色彩,追求故事性,落入“谢尔顿式”的叙事窠臼。但是,读完全书,这种担心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阅读的欣悦,完全被小说新颖的立意、严肃的主题、质朴的叙事和充盈的艺术感觉所感染。我觉得,这部小说是近年来海外题材小说的一个成功突破,其艺术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口袋里的美国》在题材选择和主题立意上都有新突破。一个到美国不久,刚刚站稳脚跟的新移民,面对拥有亿万资产大集团公司的无理解雇,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诉诸法律,与之对簿公堂,虽经历千辛万苦,但最终赢得官司的胜利,这种题材在众多海外题材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过去海外题材中,多涉及个人奋斗,积极融入海外社会(如《北京人在纽约》),或表现中西文化差异,文明冲突(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或表现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如《金山》)。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仰视,从不、或很少质疑西方价值体系的问题。中国一代代移民总是怀着一种近乎宗教一般的朝圣情怀踏入美国的土地,腰是弯的,腿是软的,半抱半跪地寻找自己的梦想。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学历不高,不够聪明,甚至自惭形秽地抱怨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抱怨自己民族文化结构的心理积淀,丑陋卑怯,低人一等,万劫不复。中国人要想在海外站住脚,混出个样,就应该老老实实,拼命苦干,积极融入他们的社会文化结构中。
《口袋里的美国》的叙述视角与以往移民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平视的视角看取西方社会,它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分析的态度,审视的眼光,既不一概否定,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仰视跪拜。小说着力叙述了赵大卫与美国金海岸海产集团公司打官司,并打赢这场官司的经过,讲述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中国人面对不公和歧视,不惜倾家荡产,头破血流,也要奋力抗爭,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个题材和立意本身就不同凡响,意义非凡。首先,小说解剖了美国社会,在对美国社会普遍的乐观、追求个性自由和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深情描述的同时,也对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文化优胜心理以及高等人群中虚伪、奸诈和傲慢无礼予以形象揭示。其次,这部小说还艺术地揭示了面对强势文化,处于弱势文化中的人只有不畏强暴,勇敢面对,才能全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小说赞颂了一种不屈服,不低头的硬汉精神。
小说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是塑造了赵大卫这个以前文学史中并不多见的艺术形象。赵大卫这个形象意味深长。他插过队,下过乡,当过生产队长,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当了教授和系主任,他有才华,有干劲,精力充沛,不安现状,组织翻译,改革教学,但他的倔强与处世不圆滑的性格,注定让他四处碰壁和步履维艰。他到美国后,从餐馆打工做起,读取了学位,凭着实干精神,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为公司谋利益,很快进入公司的高层,成为美国金海岸海产集团公司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但就在这时,总公司以背叛公司的莫须有罪名,突然解聘了他。真正的原因是他表现太出色,他的上司觉得让一位黄种人处于这样一个高管位置,怕难于驾驭,找个理由便把他打发了。没想到,赵大卫不是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人,他以螳臂当车的勇气,用鸡蛋碰石头的决绝,与强权和邪恶搏斗,最终赢得了胜利。
赵大卫这个形象内蕴了很多新东西,很多新意味。首先,中国新移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偷渡客”,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最重要的是有骨气,有尊严,面对强权,再也不会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其次,中国新移民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了解西方,也懂得民族自尊,清楚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他们天然没有文化自卑,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另外,中国新移民的背后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有了这个厚重的背景,海外赤子心理更踏实,做事有底气,无数个赵大卫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就会更有勇气和信心据理力争,打赢官司。
《口袋里的美国》在题材选择和主题立意上都有新突破。一个到美国不久,刚刚站稳脚跟的新移民,面对拥有亿万资产大集团公司的无理解雇,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诉诸法律,与之对簿公堂,虽经历千辛万苦,但最终赢得官司的胜利,这种题材在众多海外题材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过去海外题材中,多涉及个人奋斗,积极融入海外社会(如《北京人在纽约》),或表现中西文化差异,文明冲突(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或表现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如《金山》)。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仰视,从不、或很少质疑西方价值体系的问题。中国一代代移民总是怀着一种近乎宗教一般的朝圣情怀踏入美国的土地,腰是弯的,腿是软的,半抱半跪地寻找自己的梦想。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学历不高,不够聪明,甚至自惭形秽地抱怨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抱怨自己民族文化结构的心理积淀,丑陋卑怯,低人一等,万劫不复。中国人要想在海外站住脚,混出个样,就应该老老实实,拼命苦干,积极融入他们的社会文化结构中。
《口袋里的美国》的叙述视角与以往移民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平视的视角看取西方社会,它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分析的态度,审视的眼光,既不一概否定,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仰视跪拜。小说着力叙述了赵大卫与美国金海岸海产集团公司打官司,并打赢这场官司的经过,讲述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中国人面对不公和歧视,不惜倾家荡产,头破血流,也要奋力抗爭,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个题材和立意本身就不同凡响,意义非凡。首先,小说解剖了美国社会,在对美国社会普遍的乐观、追求个性自由和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深情描述的同时,也对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文化优胜心理以及高等人群中虚伪、奸诈和傲慢无礼予以形象揭示。其次,这部小说还艺术地揭示了面对强势文化,处于弱势文化中的人只有不畏强暴,勇敢面对,才能全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小说赞颂了一种不屈服,不低头的硬汉精神。
小说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是塑造了赵大卫这个以前文学史中并不多见的艺术形象。赵大卫这个形象意味深长。他插过队,下过乡,当过生产队长,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当了教授和系主任,他有才华,有干劲,精力充沛,不安现状,组织翻译,改革教学,但他的倔强与处世不圆滑的性格,注定让他四处碰壁和步履维艰。他到美国后,从餐馆打工做起,读取了学位,凭着实干精神,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为公司谋利益,很快进入公司的高层,成为美国金海岸海产集团公司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但就在这时,总公司以背叛公司的莫须有罪名,突然解聘了他。真正的原因是他表现太出色,他的上司觉得让一位黄种人处于这样一个高管位置,怕难于驾驭,找个理由便把他打发了。没想到,赵大卫不是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人,他以螳臂当车的勇气,用鸡蛋碰石头的决绝,与强权和邪恶搏斗,最终赢得了胜利。
赵大卫这个形象内蕴了很多新东西,很多新意味。首先,中国新移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偷渡客”,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最重要的是有骨气,有尊严,面对强权,再也不会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其次,中国新移民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了解西方,也懂得民族自尊,清楚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他们天然没有文化自卑,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另外,中国新移民的背后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有了这个厚重的背景,海外赤子心理更踏实,做事有底气,无数个赵大卫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就会更有勇气和信心据理力争,打赢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