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和政府观念和实践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恰恰发生在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着新的治理工具、新的治理对象、新的治理思维,我们一是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正确运用好新媒体,二是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与机制,做好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工作,三是要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会运用“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为社会治理助力。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治理;新工具;新对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对中国而言是首次,对世界而言也是首次。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会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治理,即党的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社会治理。①其中,社会治理的提出在我国也尚属首次,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在一个传统媒介环境之下进行的,虽然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很发达,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环境,而社会治理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新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特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深刻改变着社会治理方式。如何理性面对新媒体,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导新媒体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是政府、社会、公民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新媒体影响社会治理
新媒体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关联,也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和呈现的方式,以此为基础,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构成了分享信息、表达自我、交流信息的新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参与社会治理的每一个主体,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公民,都要学会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都要迅速掌握新媒体为社会治理提供的新工具、新对象和新思维。
(一)社会治理的新工具。
俞可平教授曾经指出,有效的社会治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二是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的管理。②所以说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服务社会并依法规范和调节社会事务的过程,更是社会自我服务、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因此,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是顺利推进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的关键,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在这两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加快社会自我发育的工具角色。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交互功能,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新渠道、优化公共服务的新方法、进行政治动员的新手段。同时社会公众,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也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优化服务、表达诉求、参政议政、舆论监督的手段和途径。
关于新媒体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工具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政务微博为例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发端于2011年,快速发展于2012年,政务微博在2013年进入了规范经营、务实应用的成熟阶段,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已超过24万个,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新的纽带和桥梁。进入2014年后,政务微博发展归于常态,但依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信息公开力度加大,服务属性更加凸显。③
近几年来,政务微博之所以备受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所具有的互动性。政府等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借助微博传播方便快捷、受众广泛的特点,将政务微博打造成为新闻发布的平台,更快、更多地发布政情、民生信息,同时在突发事件、重大舆情发生中及时主动客观发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抢占话语权;另一面还可以有效利用政务微博在网络舆论平台中收集民众关注的问题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对网络舆论做出相应判断,最终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这些政务微博了解相关政情信息,同时也可以将它们作为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新的便捷的管道,“网络问政”由此而生,切实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此外,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技术工具,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治理,提高效率和实效性,从而真正地方便社会公众,打造智慧型城市与国家。比如发生在2014年最后一天跨年夜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虽然是一个意外事件,但透过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人祸”的存在。如果在跨年夜之前能够有效借助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及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将“外滩不再举办跨年灯光秀”的消息进行广泛宣传,如果能建立有效的数字通信预警系统,这一事故也许可以避免。这一事件的教训让我们意识到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新媒体这一工具的运用还远没有达到自如的地步,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新型治理工具的了解和运用。
(二)社会治理的新对象。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对象。
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空间虚拟性和跨地域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受地理空间和国界的限制,使得跨区域的人们能够实现实时的互动,从而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二是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变得模糊,少了身份的羁绊,人们的交流变得相对轻松而简单,技术上的便利也为各方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三是结构的独特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网络将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们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在这里超越了空间,超越了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等级,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核心,其秩序的维护与管理主要靠人们的自治与自律。 虽然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特征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不同、彼此分割的两个世界。实际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使用网络的人本身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既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观念、行为等带到网络中去,也会将从网络中获得的信息、观念等带到现实中,两者相互作用下,使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等,这些问题若不重视和解决,势必会给社会治理带来直接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现阶段要多多研究这个社会治理的新领域、新对象的相关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三)社会治理的新思维。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更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这些在十几年前听都没有听过的词,现在却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学者、媒体、IT从业者,甚至是普通百姓口中的常用词。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设备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360公司董事长周鸿伟将其概括为16个字,即“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单点突破、颠覆创新”。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则对“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中他指出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思维变革,即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他还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新媒体环境中的新思维:便捷、表达参与、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④以上新思维推而广之,可以为我们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一些思考与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社会治理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需要适应新的工具、新的对象和新的思维,面对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并改进社会治理。
(一)高度重视新媒体,正确运用好新媒体。
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本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将新媒体的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正确、有效地运用好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要加强信息公布力度,增进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优化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社会公众则要通过新媒体,充分表达诉求意见,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同时也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管理,推进基层社区自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二)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与机制,做好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虚拟社会不是法外之地,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效治理这个虚拟社会的法律前提与制度保障。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用法治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用法治来加强网络社会的治理。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社会的管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还要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实际,理顺和完善网络监管体制与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会运用“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为社会治理助力。
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思维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的指引下,现代社会治理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体验,创新治理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数字型和智慧型社会,将社会治理流程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同时促进社会治理流程的优化、责任落实与监督,形成网络化的社会治理系统,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新媒体环境下,更需亟待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数据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实时更新跨地域查询,一来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二来可以给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借助于网络和移动设备,人们不必在因为盖章办事而奔波于数地。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法治的姿态去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有的放矢。
注释
①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第91-9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②杨和平:《“善治”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2):50
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vdisk.weibo.com/s/A-q4TgwepBmM.
④以上内容来源于对网上相关内容的整理
参考文献
[1][中]胡鞍钢等著.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91-92.
[2][中]杨继红著.谁是新媒体[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15.
[3][中]黄河主编.政府新媒体传播[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1.
[4]窦玉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行政管理改革,2014,4(4):20-25.
[5]杨和平.“善治”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2):49-53.
[6]李静,陈镭月. 新媒体时代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8):162-164.
[7]闵学琴,郑丽勇. 微博、人性与社会治理. 新闻大学,2013(4):110-116.
[8]刘霞. 新媒体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探讨. 行政与法,2014(5):64-68.
[9]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vdisk.weibo.com/s/A-q4TgwepBmM.
[10]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968540/13580621.htm#viewPageContent;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424571/15364102.htm#viewPageContent.
作者简介:徐莉莉(1987.2-),籍贯:山东济宁,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政治。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治理;新工具;新对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对中国而言是首次,对世界而言也是首次。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会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治理,即党的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社会治理。①其中,社会治理的提出在我国也尚属首次,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在一个传统媒介环境之下进行的,虽然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很发达,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环境,而社会治理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新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特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深刻改变着社会治理方式。如何理性面对新媒体,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导新媒体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是政府、社会、公民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新媒体影响社会治理
新媒体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关联,也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和呈现的方式,以此为基础,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构成了分享信息、表达自我、交流信息的新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参与社会治理的每一个主体,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公民,都要学会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都要迅速掌握新媒体为社会治理提供的新工具、新对象和新思维。
(一)社会治理的新工具。
俞可平教授曾经指出,有效的社会治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二是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的管理。②所以说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服务社会并依法规范和调节社会事务的过程,更是社会自我服务、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因此,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是顺利推进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的关键,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在这两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加快社会自我发育的工具角色。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交互功能,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新渠道、优化公共服务的新方法、进行政治动员的新手段。同时社会公众,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也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优化服务、表达诉求、参政议政、舆论监督的手段和途径。
关于新媒体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工具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政务微博为例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发端于2011年,快速发展于2012年,政务微博在2013年进入了规范经营、务实应用的成熟阶段,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已超过24万个,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新的纽带和桥梁。进入2014年后,政务微博发展归于常态,但依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信息公开力度加大,服务属性更加凸显。③
近几年来,政务微博之所以备受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所具有的互动性。政府等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借助微博传播方便快捷、受众广泛的特点,将政务微博打造成为新闻发布的平台,更快、更多地发布政情、民生信息,同时在突发事件、重大舆情发生中及时主动客观发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抢占话语权;另一面还可以有效利用政务微博在网络舆论平台中收集民众关注的问题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对网络舆论做出相应判断,最终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这些政务微博了解相关政情信息,同时也可以将它们作为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新的便捷的管道,“网络问政”由此而生,切实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此外,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更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技术工具,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治理,提高效率和实效性,从而真正地方便社会公众,打造智慧型城市与国家。比如发生在2014年最后一天跨年夜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虽然是一个意外事件,但透过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人祸”的存在。如果在跨年夜之前能够有效借助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及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将“外滩不再举办跨年灯光秀”的消息进行广泛宣传,如果能建立有效的数字通信预警系统,这一事故也许可以避免。这一事件的教训让我们意识到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新媒体这一工具的运用还远没有达到自如的地步,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新型治理工具的了解和运用。
(二)社会治理的新对象。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对象。
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空间虚拟性和跨地域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受地理空间和国界的限制,使得跨区域的人们能够实现实时的互动,从而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二是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变得模糊,少了身份的羁绊,人们的交流变得相对轻松而简单,技术上的便利也为各方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三是结构的独特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网络将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们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在这里超越了空间,超越了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等级,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核心,其秩序的维护与管理主要靠人们的自治与自律。 虽然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特征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不同、彼此分割的两个世界。实际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使用网络的人本身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既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观念、行为等带到网络中去,也会将从网络中获得的信息、观念等带到现实中,两者相互作用下,使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等,这些问题若不重视和解决,势必会给社会治理带来直接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现阶段要多多研究这个社会治理的新领域、新对象的相关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三)社会治理的新思维。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更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这些在十几年前听都没有听过的词,现在却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学者、媒体、IT从业者,甚至是普通百姓口中的常用词。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设备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360公司董事长周鸿伟将其概括为16个字,即“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单点突破、颠覆创新”。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则对“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中他指出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思维变革,即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他还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新媒体环境中的新思维:便捷、表达参与、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④以上新思维推而广之,可以为我们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一些思考与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社会治理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需要适应新的工具、新的对象和新的思维,面对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并改进社会治理。
(一)高度重视新媒体,正确运用好新媒体。
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本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将新媒体的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正确、有效地运用好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要加强信息公布力度,增进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优化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社会公众则要通过新媒体,充分表达诉求意见,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同时也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管理,推进基层社区自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二)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与机制,做好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虚拟社会不是法外之地,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效治理这个虚拟社会的法律前提与制度保障。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用法治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用法治来加强网络社会的治理。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社会的管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还要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实际,理顺和完善网络监管体制与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会运用“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为社会治理助力。
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思维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的指引下,现代社会治理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体验,创新治理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数字型和智慧型社会,将社会治理流程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同时促进社会治理流程的优化、责任落实与监督,形成网络化的社会治理系统,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新媒体环境下,更需亟待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数据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实时更新跨地域查询,一来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二来可以给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借助于网络和移动设备,人们不必在因为盖章办事而奔波于数地。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法治的姿态去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有的放矢。
注释
①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第91-9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②杨和平:《“善治”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2):50
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vdisk.weibo.com/s/A-q4TgwepBmM.
④以上内容来源于对网上相关内容的整理
参考文献
[1][中]胡鞍钢等著.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91-92.
[2][中]杨继红著.谁是新媒体[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15.
[3][中]黄河主编.政府新媒体传播[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1.
[4]窦玉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行政管理改革,2014,4(4):20-25.
[5]杨和平.“善治”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2):49-53.
[6]李静,陈镭月. 新媒体时代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8):162-164.
[7]闵学琴,郑丽勇. 微博、人性与社会治理. 新闻大学,2013(4):110-116.
[8]刘霞. 新媒体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探讨. 行政与法,2014(5):64-68.
[9]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vdisk.weibo.com/s/A-q4TgwepBmM.
[10]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968540/13580621.htm#viewPageContent;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424571/15364102.htm#viewPageContent.
作者简介:徐莉莉(1987.2-),籍贯:山东济宁,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