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往往决定了整个教学质量。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语言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与自然学科相比,历史这样的文史类学科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依赖程度往往会更高。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所以,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技巧是否成熟、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关注自己的语言艺术的修养,这样才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武器。
一 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语言有那些要求呢
1、把握适度,节奏和谐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在语速、音调、节奏、内容的把握方面都要讲究一个“度”字。一节课40分钟不能匀速前进,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转移注意力,甚至做其他事情,不再听课。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如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声;讲坏人当道.百姓受苦,声音可以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扫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必须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其一,内容准确。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學性的错误。再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
其二,用词严谨。如“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最后,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3、要让语言赋予情感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语言还能够传达人们之间的情感。例如,在上到“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带着悲愤的情感去讲述,用充满愤怒的语音语调去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从而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绝对要好于教师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来阐述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富于情感,把自己对于历史学科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语言中来,然后再通过语言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情感的洗礼。
4、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二 那么,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历史知识。
2、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3、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
4、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5、模拟讲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知识到传播知识,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活动初期,很多学生由于胆怯,讲课时语句生硬,离不开教材,更谈不上语言的美感了。这时,要给予鼓励并及时指导,动员学生相互交流,积极配合。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在讲台上不仅落落大方,而且语言生动流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它需要语言的美化。历史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多接触史料,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多阅读文史著作,提高文学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应不断锤炼 自己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历史教学就一定能摆脱 “困境”,获得同学们的青睐。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徐广洲.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科教导刊.2010(36)
[2]尹恒勤.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考试周刊.2011(64)
[3]杜世纪.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语言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与自然学科相比,历史这样的文史类学科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依赖程度往往会更高。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所以,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技巧是否成熟、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关注自己的语言艺术的修养,这样才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武器。
一 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语言有那些要求呢
1、把握适度,节奏和谐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在语速、音调、节奏、内容的把握方面都要讲究一个“度”字。一节课40分钟不能匀速前进,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转移注意力,甚至做其他事情,不再听课。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如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声;讲坏人当道.百姓受苦,声音可以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扫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必须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其一,内容准确。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學性的错误。再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
其二,用词严谨。如“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最后,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3、要让语言赋予情感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语言还能够传达人们之间的情感。例如,在上到“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带着悲愤的情感去讲述,用充满愤怒的语音语调去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从而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绝对要好于教师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来阐述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富于情感,把自己对于历史学科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语言中来,然后再通过语言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情感的洗礼。
4、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二 那么,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历史知识。
2、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3、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
4、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5、模拟讲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知识到传播知识,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活动初期,很多学生由于胆怯,讲课时语句生硬,离不开教材,更谈不上语言的美感了。这时,要给予鼓励并及时指导,动员学生相互交流,积极配合。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在讲台上不仅落落大方,而且语言生动流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它需要语言的美化。历史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多接触史料,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多阅读文史著作,提高文学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应不断锤炼 自己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历史教学就一定能摆脱 “困境”,获得同学们的青睐。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徐广洲.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科教导刊.2010(36)
[2]尹恒勤.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考试周刊.2011(64)
[3]杜世纪.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