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高敏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对诊治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60例肝细胞癌患者、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5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高敏AFP-L3%和甲胎蛋白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
【机 构】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 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26600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 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26600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 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266003,青岛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高敏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对诊治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60例肝细胞癌患者、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5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高敏AFP-L3%和甲胎蛋白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肝细胞癌组血清高敏AFP-L3%和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24.90%(4.68%,61.85%)和113.45 μg/L(11.18 μg/L,1 803.48 μg/L),分别高于ICC组的0.50%(0.50%,0.50%)和2.79 μg/L(1.72 μg/L,4.04 μg/L),肝硬化组的0.50%(0.50%, 5.25%)和18.35 μg/L(3.95 μg/L,31.93 μg/L),慢性肝炎组的0.50%(0.50%,4.25%)和2.70 μg/L(1.80 μg/L,17.00 μg/L),健康对照组的0.50%(0.50%, 0.50%)和1.94 μg/L(1.46 μg/L,2.63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敏AFP-L3%U=461.00、1 485.50、1 141.00、625.00,甲胎蛋白U=401.50、2 207.00、1 254.00、266.00;P均<0.01)。血清高敏AFP-L3%和甲胎蛋白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66.3%和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54,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2.5%,分别高于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04、18.05,P均<0.01)。血清高敏AFP-L3%的特异度为95.2%,高于甲胎蛋白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6.04,P<0.01);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68.6%,低于单独检测高敏AFP-L3%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4,P<0.01);两者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甲胎蛋白的特异度(6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高敏AFP-L3%诊断甲胎蛋白阴性(甲胎蛋白<20 μg/L)肝细胞癌患者的灵敏度为41.7%。血清高敏AFP-L3%和甲胎蛋白水平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高敏AFP-L3% r=0.272、0.436,甲胎蛋白r=0.375、0.458;P均<0.01)。38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血清高敏AFP-L3%降幅为82.2%,高于甲胎蛋白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2.50,P=0.049)。血清高敏AFP-L3%与甲胎蛋白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077,P>0.05)。
结论血清高敏AFP-L3%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与甲胎蛋白相当,但特异度高于甲胎蛋白;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高敏AFP-L3%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酸,但某些情况胃酸可作为攻击因子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酸相关性疾病。PPI为目前最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在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主要阐述对于临床常见的酸相关性疾病应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PPI。
目的评估环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circPRMT5)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PRMT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PRMT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病理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相关性。将结直肠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内镜下止血联合药物治疗,尤其PPI起了非常重要的抑酸与预防再出血的作用。现着重阐述如何在临床中规范化PPI的应用,如间歇性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大剂量或标准剂量、静脉输注或口服等。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下腔静脉法建立大鼠BCS模型。建模后1、3、6、12周,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丙二醛含量以及低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表明缺氧是BCS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和初始因素,HIF可通过调控靶基因iNO
药物性胰腺炎(DIP)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炎类型,诸多药物可以诱发DIP,UC合并DIP更为罕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期收治了1例患者,在详尽排除各种常见原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后,考虑为UC接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并发DIP。现报告该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为临床医师识别和处理UC合并DIP患者提供参考。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颠覆了丙型肝炎治疗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在肝移植术前等待患者和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外研究已多有报道,显著提高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2017年首个DAA获批在我国上市,伴随上市品种的快速增加,以及泛基因型DAA对诊治流程的简化,国内肝病医师应该紧密协作,尽早完善基于我国肝移植患者的大样本、长期观察数据,以进一步了解DDA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
目的探讨罗马Ⅳ与非罗马ⅣIBS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不同诊断标准IBS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6年6月2日至8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 500例年龄>18岁有肠道症状的患者进行问卷访谈,治疗6个月后通过电话对IBS患者、非IBS患者、罗马ⅣIBS患者和非罗马ⅣIBS患者进行随访,以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慢性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药物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长期抑制HBV复制或彻底清除HCV,彻底改变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现详细介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药物、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新型药物、靶向治疗慢性HBV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HCV感染的后续监测与随访等问题。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肿瘤位于降结肠,病理检查示肿瘤呈推挤式生长,肿瘤上皮及间质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分期为pⅡA期(pT3, pN0, pM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分子病理检测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结肠癌。患者外周血基因检测显示mutS同源物6(MSH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点突变,而患者父母并无此突变。经多学科讨论后,患者在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
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较低,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与散发型胃肠道间质瘤相似,多由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等基因突变引起,并且不同基因型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诊断和患者胚系突变的检测,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该类患者中大部分基因型也有一定疗效。本研究从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