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药物性胰腺炎(DIP)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炎类型,诸多药物可以诱发DIP,UC合并DIP更为罕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期收治了1例患者,在详尽排除各种常见原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后,考虑为UC接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并发DIP。现报告该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为临床医师识别和处理UC合并DIP患者提供参考。
【机 构】
: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650031,昆明医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性胰腺炎(DIP)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炎类型,诸多药物可以诱发DIP,UC合并DIP更为罕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期收治了1例患者,在详尽排除各种常见原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后,考虑为UC接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并发DIP。现报告该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为临床医师识别和处理UC合并DIP患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IBS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症状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实践中应灵活运用罗马Ⅳ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过度检查和不适当的治疗。传统的泻药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有一定疗效,促分泌剂、胆汁酸调节剂等治疗药物为IBS-C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利那洛肽是全球首个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治疗便秘的同时可改善内脏高敏感,缓解腹痛,对IBS-C治疗有独到之处。
随着肠黏膜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生物制剂为IBD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主要包括靶向阻断在肠黏膜炎症反应发生过程中的各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2/IL-23)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抑制激活的白细胞向肠黏膜迁移(如整合素α4β7)。现就当前针对IBD开展的各种生物制剂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目的分析腹泻型IBS患者肠道清洁后的结肠灌洗液(以下简称肠液)的优势菌群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9例腹泻型IBS患者,另纳入同期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自述偶有腹部不适或腹痛的排除IBS诊断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结肠黏膜组织和肠液标本,提取组织及肠液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普氏杆菌、拟杆菌门、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害肺
将116例行胃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检查的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共聚焦图像质量、胃镜检查时间、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发现,试验组胃窦小弯、胃体小弯、胃角和病变部位图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26、4.417、9.979,P均<0.05);胃镜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40);其余结果差异均无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6月至9月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腺癌的65例患者,以及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18例患者(对照组)。分析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和PD-L1对胃癌的诊断效率。结果显示胃癌组血浆外泌体中B7同源物3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Z=-2.310,P=0.0
随着肠道微生态科学的发展,益生菌已让越来越多的IBD尤其是UC患者获益,但是益生菌治疗IBD尤其是CD的机制尚不清楚,且粪便菌群移植(FMT)在IBD中的应用还存在较多有待探讨的领域。由于益生菌治疗IBD涉及的机制复杂,所以临床上较难把控其依据及指征。本文将益生菌治疗IBD的机制分为免疫、微生物、营养和精神心理四大途径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选择益生菌提供清晰的思路。
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酸,但某些情况胃酸可作为攻击因子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酸相关性疾病。PPI为目前最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在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主要阐述对于临床常见的酸相关性疾病应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PPI。
目的评估环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circPRMT5)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PRMT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PRMT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病理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相关性。将结直肠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内镜下止血联合药物治疗,尤其PPI起了非常重要的抑酸与预防再出血的作用。现着重阐述如何在临床中规范化PPI的应用,如间歇性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大剂量或标准剂量、静脉输注或口服等。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下腔静脉法建立大鼠BCS模型。建模后1、3、6、12周,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丙二醛含量以及低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表明缺氧是BCS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和初始因素,HIF可通过调控靶基因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