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周边国家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利益格局。但是,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融合并没有产生所谓的“外溢效应”,地区安全形势中的复杂因素不断增多,其中数美国的影响最大。
美国长期经营亚太,同本地区很多国家有着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安全合作。近年来,其战略重心东移,持续加大了对地区安全的投入,优化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资源。该地区热点问题的频发也牵动着各方安全战略的新调整。朝鲜射星引发了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紧绷,客观上刺激了韩国与日本相互走近。地区安全力量互动频繁,最为明显的是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网络化步伐加快,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出现了多个“首次”:首次邀请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与美菲联合军演;美日澳首次在关岛举行联合演习;日本首次在境外协助美国建立军事训练基地;美菲首次举行外长加防长的“2 2”会议等。日本还积极插手海上安全议题,调整武器出口原则,加紧修订防务合作指针,安全领域进取势头明显增强。
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越来越复杂,“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政策取向越来越清晰。原因何在?
首先是小国天生的安全疑虑。南海问题因菲律宾冒险行动再度升温。有关国家在涉及双边领土主权的问题上放弃与中国“一对一”谈,或是“抱团取暖”,或是“打群架”,试图营造出人多势众的架式,把事情推向多边化、国际化。在近年来的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中,中国的“冷处理”和菲律宾、越南、日本、韩国的“热炒”形成鲜明的反差。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解释,小国与大国为邻,小国对于大国有着天然的疑虑,往往导致大国即使示以善意也难获得积极的回应,更不用说对等回报。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领土主权争议国也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惟一没有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地缘政治历史、现实和国情都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凡处理与周边关系,中国都会秉承睦邻友好的政策基调,做出“温良恭俭让”的决策。
再者是大国因素的挑动。重视军事手段是美国的历史遗产,也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比较具体务实的政策选项。地区有关国家在安全上更加依靠美国,大都出于政权“生存”的需要。他们不惜通过激化民族主义情绪、强化军备竞赛、结盟域外大国等方式来“展示牙齿”。
美国在地区安全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周边国家别无选择,只能择强而倚。但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又期待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
未来几年,中国崛起的效应将持续扩大和发酵,国际影响也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作为地区的两头“大象”,中美力量的对比和双方在本地区的影响消长将成为牵动当前亚太安全格局新一轮调整的源动力,中美关系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双边层面,都呈现出竞争又合作的博弈态势。虽然从理论上说中美之间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但实际上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因为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发展任务繁重的大背景下,中美也正努力寻找利益汇合点,竭力管控地区安全摩擦和矛盾。
因此,虽然美国重返亚太可能会加剧地区国家在领土主权争议上的紧张态势,但除了对盟友表达口头上的支持,美国在实际行动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君不见,奥巴马上任后,美政府正在逐渐转变事事冲在前面的做法,力求塑造“柔和”的形象。
总体看,在中美俄各主要战略力量的折冲较量下,以及日韩印澳等国的积极参与下,亚太经济和安全格局正呈现出加速调整的态势。看上去,周边的中小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着一个“选边站队”的问题。但实质上,则是对地区格局变化和力量调整的一个适应过程。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选项。如果中美发生对抗或是紧张,这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会见长,反而会进一步收窄。
识时务者为俊杰,有关国家应该摒弃“押宝”的心理和挑拨的手段,转而致力于协调本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外关系和安全合作,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才是一国的长久发展之道。
美国长期经营亚太,同本地区很多国家有着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安全合作。近年来,其战略重心东移,持续加大了对地区安全的投入,优化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资源。该地区热点问题的频发也牵动着各方安全战略的新调整。朝鲜射星引发了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紧绷,客观上刺激了韩国与日本相互走近。地区安全力量互动频繁,最为明显的是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网络化步伐加快,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出现了多个“首次”:首次邀请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与美菲联合军演;美日澳首次在关岛举行联合演习;日本首次在境外协助美国建立军事训练基地;美菲首次举行外长加防长的“2 2”会议等。日本还积极插手海上安全议题,调整武器出口原则,加紧修订防务合作指针,安全领域进取势头明显增强。
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越来越复杂,“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政策取向越来越清晰。原因何在?
首先是小国天生的安全疑虑。南海问题因菲律宾冒险行动再度升温。有关国家在涉及双边领土主权的问题上放弃与中国“一对一”谈,或是“抱团取暖”,或是“打群架”,试图营造出人多势众的架式,把事情推向多边化、国际化。在近年来的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中,中国的“冷处理”和菲律宾、越南、日本、韩国的“热炒”形成鲜明的反差。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解释,小国与大国为邻,小国对于大国有着天然的疑虑,往往导致大国即使示以善意也难获得积极的回应,更不用说对等回报。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领土主权争议国也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惟一没有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地缘政治历史、现实和国情都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凡处理与周边关系,中国都会秉承睦邻友好的政策基调,做出“温良恭俭让”的决策。
再者是大国因素的挑动。重视军事手段是美国的历史遗产,也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比较具体务实的政策选项。地区有关国家在安全上更加依靠美国,大都出于政权“生存”的需要。他们不惜通过激化民族主义情绪、强化军备竞赛、结盟域外大国等方式来“展示牙齿”。
美国在地区安全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周边国家别无选择,只能择强而倚。但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又期待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
未来几年,中国崛起的效应将持续扩大和发酵,国际影响也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作为地区的两头“大象”,中美力量的对比和双方在本地区的影响消长将成为牵动当前亚太安全格局新一轮调整的源动力,中美关系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双边层面,都呈现出竞争又合作的博弈态势。虽然从理论上说中美之间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但实际上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因为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发展任务繁重的大背景下,中美也正努力寻找利益汇合点,竭力管控地区安全摩擦和矛盾。
因此,虽然美国重返亚太可能会加剧地区国家在领土主权争议上的紧张态势,但除了对盟友表达口头上的支持,美国在实际行动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君不见,奥巴马上任后,美政府正在逐渐转变事事冲在前面的做法,力求塑造“柔和”的形象。
总体看,在中美俄各主要战略力量的折冲较量下,以及日韩印澳等国的积极参与下,亚太经济和安全格局正呈现出加速调整的态势。看上去,周边的中小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着一个“选边站队”的问题。但实质上,则是对地区格局变化和力量调整的一个适应过程。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选项。如果中美发生对抗或是紧张,这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会见长,反而会进一步收窄。
识时务者为俊杰,有关国家应该摒弃“押宝”的心理和挑拨的手段,转而致力于协调本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外关系和安全合作,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才是一国的长久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