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学习兴趣;自主思考;文本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B)—0030—01
目前,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外文学名著读之甚少。进入初中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加之中考压力,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也减少了,语文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思考、讨论,其语文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是一些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在文学和思想上都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文章。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示范性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和阅读技巧,又能在参与探究讨论时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对文字和文学故事产生兴趣,以便在课外自觉主动地阅读相关的文学书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还学生思考的权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入式的,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缺乏活力,使其思维僵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这就需要教师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因文字浅显,笔者在教学设计上确立了自读讨论的教学方法。课堂的前半节课笔者让学生自读,疏通文意并对文字内容产生质疑,后半堂课让学生解释文意,交流探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后,对内容产生了一些疑问。1.谢太傅对两位侄子的回答为什么“笑乐”?两位侄子的比喻哪个好?2.友人已向陈元方道歉,可他还“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此时,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仔细揣摩比较,竞相回答。他们的回答虽不全面,但也有独到之处,各种回答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内容。教师再适时点拨、补充,自然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最后笔者将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以检测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得开心,而且还很有成就感。
三、树立文本化的课程观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要形成文本化的课程观。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把课本中的课文看作是学生模仿的范文,要学生尊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当作文本,对其意义的解读应该多样化。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学生想到了青蛙跳出井以后看到外面有无边无际的大海,高高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甚至有一位学生想象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而有位学生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他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老师也很意外,但考虑到这是该学生的独特观点,于是让这位学生说说原因。他很生动地说:“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他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浮着不少死鱼,他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他说话。他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老青蛙的身子,老青蛙痛苦地挣扎着。青蛙吓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他急忙往回赶,又跳回了井里。”这位学生的想象是合理的,更是深刻的。这个回答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否定,体现了可贵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这个案例中笔者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形成文本化的课程观,必须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B)—0030—01
目前,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外文学名著读之甚少。进入初中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加之中考压力,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也减少了,语文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思考、讨论,其语文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是一些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在文学和思想上都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文章。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示范性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和阅读技巧,又能在参与探究讨论时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对文字和文学故事产生兴趣,以便在课外自觉主动地阅读相关的文学书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还学生思考的权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入式的,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缺乏活力,使其思维僵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这就需要教师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因文字浅显,笔者在教学设计上确立了自读讨论的教学方法。课堂的前半节课笔者让学生自读,疏通文意并对文字内容产生质疑,后半堂课让学生解释文意,交流探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后,对内容产生了一些疑问。1.谢太傅对两位侄子的回答为什么“笑乐”?两位侄子的比喻哪个好?2.友人已向陈元方道歉,可他还“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此时,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仔细揣摩比较,竞相回答。他们的回答虽不全面,但也有独到之处,各种回答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内容。教师再适时点拨、补充,自然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最后笔者将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以检测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得开心,而且还很有成就感。
三、树立文本化的课程观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要形成文本化的课程观。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把课本中的课文看作是学生模仿的范文,要学生尊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当作文本,对其意义的解读应该多样化。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学生想到了青蛙跳出井以后看到外面有无边无际的大海,高高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甚至有一位学生想象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而有位学生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他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老师也很意外,但考虑到这是该学生的独特观点,于是让这位学生说说原因。他很生动地说:“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他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浮着不少死鱼,他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他说话。他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老青蛙的身子,老青蛙痛苦地挣扎着。青蛙吓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他急忙往回赶,又跳回了井里。”这位学生的想象是合理的,更是深刻的。这个回答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否定,体现了可贵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这个案例中笔者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形成文本化的课程观,必须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