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如是说。回归“生命”,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小学语文命题改革追寻的原点。本文针对当前小语命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命题如何“回归生命”、焕发生命的光彩,谈几点看法。
一、 呼唤考试情趣,建立更温馨的卷面氛围
现象点击:“惨了惨了!那个课文填空,我本来背得滚瓜烂熟,可考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了!”“总算考好了,我都紧张死了!” “拿不到100分,回家吃笋干炒肉去!”中高段的孩子考完后,经常在走廊这样谈论着。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虽然还没有这么深的感触,但是担心那顿肯德基或是小礼物飞了的孩子比比皆是。惧怕考试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命题权威、冰冷的面孔。“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如此带有命令色彩的命题,让孩子们不自觉地产生了紧张情绪。
矫正建议:让试卷“面孔”更温馨可爱。给试卷换一张温馨、可爱 的“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检测试卷第一题是卷面书写,可爱的福娃告诉大家:“小朋友,快乐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了,你一定学到不少本领吧。快来展示一下! 答题时,请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又好看哦!”这个温馨的提示对于第一学期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一点也不可爱哦!因为有很多的孩子还不能正确、流利地把它读出来,愁眉苦脸的情况会让他们更紧张。建议给此题中的字加注拼音,让每一位小朋友领略到试题的温馨可爱!难题处加几个“小帖士”:“这个题目有点难,加油哦!”“这些字长得可像了,不过我能把他们区分得清清楚楚。”“哈!难住了吧?你可以联系学过的同类课文来理解!”卷末,可根据高、中、低段孩子不同的特点,附上不同的结束语。这些导语、标题、结束语、“小帖士”,使试卷犹如一位亲切的学习伙伴和长者,既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答题的探究情趣,让考试变成了快乐的“闯关”经历。
二、尊重成长规律,强调多元开发的命题视野
现象点击:我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后,针对小松鼠提出的疑问“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给学生出了一道写话题目:“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我赶快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我向老山羊请教一下,花生到哪里去了。”“我回家查电脑,一定能解决问题的。”“我去学校问问老师,就知道了嘛。”……这个写话题目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孩子们觉得有很多话可写,而且写话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个人认为,建构活泼开放、多元的试题视野,将试题向学生的心理领域开放,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开放,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在做题时的独特感悟和多元解读。
温馨提示:①营造宽广的思考空间。如《小兔运南瓜》,这个故事前后共3幅图,中间是一幅空白图,“小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来的呢?”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异想天开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本能和天性。而对于各种方法的评价,也会因为假设条件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在本次口语交际的语言训练后,再让学生写话。这一个写话题材,对于初步接触写话训练的孩子来说,为他们提供大胆而宽广的想象空间,调动了孩子们的日常储备知识,只要孩子们写得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到满意的分数。②倡导多元的解读方式。2009学年第三学期期末素质检测试卷最后的“写话展示台”中,孩子们需要想象第二幅图,再把三幅图连起来写一段话。大意是:1小鸡在岸上,看见小鸭吃着小鱼,在河里游得很开心;2小鸡跳下河去;3小鸭把小鸡救上岸来。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写话时,因为没有写出“小鸡不会游泳,被小鸭救上岸”而被扣分。其实,在孩子的想象当中,有很多种理由可以让小鸡跳下河,有很多种想象可以让小鸡和小鸭一起上岸。因为孩子对试题的解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文命题应该是多元的,应该通过学生的写作过程,能检测出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呵护主体差异,树立“为了发展”的命题理念
现象点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我们的绝招;打,打,打,家长的王法。”为什么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为什么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作弊行为?因为在考试的“杠杆”下,成绩优异者被高声赞扬,成绩落后者被“笋干炒肉”,而传统命题又过分强调试题的评价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孩子们发展的个体不平衡和个体差异性。
矫正建议:①树立“呵护身心健康发展”的命题理念。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作为小学生生命中最初的引导者,应该正视孩子们在知识、技能、情感上存在的差异,应该理解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命题过程中应该淡化试题对孩子的甄别功能,让孩子的生命健康发展。②建立“发展性命题评价”的结构。传统命题大多着眼于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我认为,考试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构建试题框架。如卷面分为“阅读积累与感悟”和“表达与应用”两个部分,这样就变传统的试题框架为“阅读+作文”,检测重点落在“阅读+作文”上,便于全面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水平、积累的广度、表达与运用等语文综合素养。③建立适合小学生生命发展的评价体制。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这个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小学低段,没有必要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现在我们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均量值”计算法,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成绩划分为A\B\C\D\E五类,A类占学生总数的15%,B类占学生总数的30%,C类占学生总数的30%,D类占学生总数的22%,E类占学生总数的3%,再按照公式(5A+4B+3C+1D_2E) 除以学生数 班级均量值。按照这个均量值算法,如果某次考次100分的同学占满15%,那么99.5分的同学就被划入B类,如果某同学属于倒数的3%,那么你即使考了90分,跟后进生属同一类。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分数越考越高,使教育陷入了“选拔精英”的误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淘汰制”命题评价体系对义务教育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高分低能早已屡见不鲜,为追求高分,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日益严重。如果命题中洋溢着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让考核制度充满人性化,何愁小学语文教育的原点偏离了生命的轨道?直面生命,回归生命,让小学语文命题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 呼唤考试情趣,建立更温馨的卷面氛围
现象点击:“惨了惨了!那个课文填空,我本来背得滚瓜烂熟,可考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了!”“总算考好了,我都紧张死了!” “拿不到100分,回家吃笋干炒肉去!”中高段的孩子考完后,经常在走廊这样谈论着。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虽然还没有这么深的感触,但是担心那顿肯德基或是小礼物飞了的孩子比比皆是。惧怕考试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命题权威、冰冷的面孔。“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如此带有命令色彩的命题,让孩子们不自觉地产生了紧张情绪。
矫正建议:让试卷“面孔”更温馨可爱。给试卷换一张温馨、可爱 的“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检测试卷第一题是卷面书写,可爱的福娃告诉大家:“小朋友,快乐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了,你一定学到不少本领吧。快来展示一下! 答题时,请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又好看哦!”这个温馨的提示对于第一学期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一点也不可爱哦!因为有很多的孩子还不能正确、流利地把它读出来,愁眉苦脸的情况会让他们更紧张。建议给此题中的字加注拼音,让每一位小朋友领略到试题的温馨可爱!难题处加几个“小帖士”:“这个题目有点难,加油哦!”“这些字长得可像了,不过我能把他们区分得清清楚楚。”“哈!难住了吧?你可以联系学过的同类课文来理解!”卷末,可根据高、中、低段孩子不同的特点,附上不同的结束语。这些导语、标题、结束语、“小帖士”,使试卷犹如一位亲切的学习伙伴和长者,既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答题的探究情趣,让考试变成了快乐的“闯关”经历。
二、尊重成长规律,强调多元开发的命题视野
现象点击:我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后,针对小松鼠提出的疑问“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给学生出了一道写话题目:“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我赶快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我向老山羊请教一下,花生到哪里去了。”“我回家查电脑,一定能解决问题的。”“我去学校问问老师,就知道了嘛。”……这个写话题目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孩子们觉得有很多话可写,而且写话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个人认为,建构活泼开放、多元的试题视野,将试题向学生的心理领域开放,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开放,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在做题时的独特感悟和多元解读。
温馨提示:①营造宽广的思考空间。如《小兔运南瓜》,这个故事前后共3幅图,中间是一幅空白图,“小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来的呢?”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异想天开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本能和天性。而对于各种方法的评价,也会因为假设条件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在本次口语交际的语言训练后,再让学生写话。这一个写话题材,对于初步接触写话训练的孩子来说,为他们提供大胆而宽广的想象空间,调动了孩子们的日常储备知识,只要孩子们写得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到满意的分数。②倡导多元的解读方式。2009学年第三学期期末素质检测试卷最后的“写话展示台”中,孩子们需要想象第二幅图,再把三幅图连起来写一段话。大意是:1小鸡在岸上,看见小鸭吃着小鱼,在河里游得很开心;2小鸡跳下河去;3小鸭把小鸡救上岸来。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写话时,因为没有写出“小鸡不会游泳,被小鸭救上岸”而被扣分。其实,在孩子的想象当中,有很多种理由可以让小鸡跳下河,有很多种想象可以让小鸡和小鸭一起上岸。因为孩子对试题的解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文命题应该是多元的,应该通过学生的写作过程,能检测出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呵护主体差异,树立“为了发展”的命题理念
现象点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我们的绝招;打,打,打,家长的王法。”为什么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为什么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作弊行为?因为在考试的“杠杆”下,成绩优异者被高声赞扬,成绩落后者被“笋干炒肉”,而传统命题又过分强调试题的评价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孩子们发展的个体不平衡和个体差异性。
矫正建议:①树立“呵护身心健康发展”的命题理念。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作为小学生生命中最初的引导者,应该正视孩子们在知识、技能、情感上存在的差异,应该理解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命题过程中应该淡化试题对孩子的甄别功能,让孩子的生命健康发展。②建立“发展性命题评价”的结构。传统命题大多着眼于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我认为,考试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构建试题框架。如卷面分为“阅读积累与感悟”和“表达与应用”两个部分,这样就变传统的试题框架为“阅读+作文”,检测重点落在“阅读+作文”上,便于全面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水平、积累的广度、表达与运用等语文综合素养。③建立适合小学生生命发展的评价体制。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这个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小学低段,没有必要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现在我们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均量值”计算法,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成绩划分为A\B\C\D\E五类,A类占学生总数的15%,B类占学生总数的30%,C类占学生总数的30%,D类占学生总数的22%,E类占学生总数的3%,再按照公式(5A+4B+3C+1D_2E) 除以学生数 班级均量值。按照这个均量值算法,如果某次考次100分的同学占满15%,那么99.5分的同学就被划入B类,如果某同学属于倒数的3%,那么你即使考了90分,跟后进生属同一类。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分数越考越高,使教育陷入了“选拔精英”的误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淘汰制”命题评价体系对义务教育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高分低能早已屡见不鲜,为追求高分,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日益严重。如果命题中洋溢着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让考核制度充满人性化,何愁小学语文教育的原点偏离了生命的轨道?直面生命,回归生命,让小学语文命题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