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 方法 应用
正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子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孤立的知识点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不同,比如关于Word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学习,它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一个具体任务(如制作制作贺卡这样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互助下完成(贺卡的制作)任务,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经过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任务的有效驱动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竞争感,积極地行动起来去主动探究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实了课堂教学知识,丰富了课堂学习形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 任务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设计的任务是否会让学生感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习变得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修饰命令时,我们常常选择一篇学生的作文来作为任务,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各种修饰命令美化自己的作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有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组织进行一次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作文展览,无疑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百看不如一练,”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亲自上机动手实践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亲身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差异
在信息课程上,学生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要将学习任务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给予指导,或者上课时,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建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般的任务教学应该大体从三个方面去执行:
(一)任务前,创设好任务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前提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从教学目标出发,寓学习任务于真实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在现实问题中展开探究任务,以此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PPT”这一软件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教学ppt课件,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视频、或者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学习的冲动,趁着学生的兴奋状态展开教学。学生在一个充满激动情绪的状态下,自觉进入探究式情境中,定能够拿出最佳状态备战。
(二)任务中,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齐头并进
第一,自主学习。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敢于发言、善于发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教师要抓住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这些联系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供任务问题,以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集中讨论、协作学习。为了确保任务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可以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学生科学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探讨,鼓励学生表达各自观点,在相互的学习、配合与探究间完成课堂布置任务。
(三)任务后,完善评价与拓展机制
任务完成不是最终目的,需要教师做好最后的评价与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表现与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达到最后的圆满收场。
任务完成后,各个小组成员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报告任务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其中包括小组的整体表现、学生的个人表现——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并指出具体的优秀之处。
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利用一个知识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以此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悟性,有效掌握现代化先进技术,为以后的深层次探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