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兴趣;实际;评价
[中图分类号]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45—01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重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以悬念激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周瑜为了跟曹军交战,让诸葛亮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而且不及时给他提供造箭的材料。诸葛亮能如期交箭吗?这样创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其次,要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在新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质疑、释疑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如,教师可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和续写等。当然,在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先“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拓展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教学了《翠鸟》一文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有了观察,才能有新的发现。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这种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被得到认可。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与评价;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一声声赞扬,不仅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而且无形中还能鼓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他们主体性的发展。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45—01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重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以悬念激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周瑜为了跟曹军交战,让诸葛亮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而且不及时给他提供造箭的材料。诸葛亮能如期交箭吗?这样创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其次,要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在新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质疑、释疑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如,教师可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和续写等。当然,在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先“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拓展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教学了《翠鸟》一文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有了观察,才能有新的发现。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这种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被得到认可。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与评价;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一声声赞扬,不仅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而且无形中还能鼓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他们主体性的发展。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