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打开了生活化教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巧妙通过教材留白、组织课堂活动、寻找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场景等方式,构建生活化课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低年级;道德与法治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并将这一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016年起,低年级苏教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更换为统编版,教材内容越发贴近学生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书本的知识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与体会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认知、探究、理解、掌握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巧用教材留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低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精美可爱的图画设计,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游戏,充满童趣。这些内容表现了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更让笔者关注的是,很多游戏或活动的最后,并不是以编者的意志来结束这些活动,而是留下一张空白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什么?有什么用呢?笔者认为,这就是教材的“留白”。恰恰是在这些留白环节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特点,活化自己的思维,使得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得到创新,进而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减少教材对学生思维和活动的限制,充分进行对生活的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实际生活,用好这些教材的留白,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材内容设计环节是有限的,往往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感受思维的活跃,激发无限的创造与可能。“留白”不但是教材的延伸,而且是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进行的自主探究。这种真正引发学生生活感受的认知,才能浸润学生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一课时,教材第一个环节出现了“走迷宫”的游戏,在迷宫游戏的路径中,编排了两张空白的图片,在图片下方标注出“安全”与“不安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件,自主判断出“安全”与“不安全”,并填在迷宫之中,这就是教材的留白之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文本中来,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空白处自己的独特认知。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但内化所得的认知,而且能获得共鸣,加深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巧用教材留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懂得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安全的。
二、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究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还原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迅速明确这一课的学习重点。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多元的课堂,能够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过故事、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亲身参与、扮演、设计,来达到深层次理解,使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通过小组分工或者和其他小组合作等方式,明确各自职责,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收获满满。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拘泥于书本,多媒体技术化繁为简,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切换自如,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直观。图片或视频中展现的是生活中简单常见甚至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小事件,紧紧贴合学生的日常,让学生在视频、图片中发现生活,激发探究生活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本着生活化的理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进行生活化的拓展,设计了看图讨论、贴纸回家、走出迷宫、学唱安全歌、新闻我来报等活动。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在活動的过程中加深思考,在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增加对多媒体的使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就在潜移默化地教育中,在活动的快乐探究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寻找生活案例,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道德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少对道德的判断能力,需要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来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践行,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书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低年级学生的困惑主要来源于生活,而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是以解决的学生的困惑为主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靠拢,向生活取材,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教师把学生身边的事例用故事的形式展示,以此来说道理,不但能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教育的契机从学生中来,又把道理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听来亲切,有代入感,更能提升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本课“我们受伤了,怎么办”这一节时,笔者按照既定的设计环节,循序渐进,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所得。除了从文本中获得所知,笔者更深入学生生活,提出与一般生活经验有所矛盾的疑问——“如果我受伤了,要不要告诉家长呢?”这样生活经验和知识认知的碰撞,使学生真正走入生活,引发深入思考。随后,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总结,汇编成儿歌或者故事,把“安全”的主题传达给其他人。打破常规思路的设疑、生生互动的学习,让道法课的学习从生活中来,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学到了思辨的方法。 四、创设生活场景,掌握学生应对生活的技能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体验,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使教材中的知识贴近生活,将道理融入生活传授给学生,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场景、事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场景、事件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感触,开阔眼界,做到在课堂中便能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这需要教师大胆地实践,充分地准备,根据具体的情况,认真分析,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创造生活场景,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纯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此时,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优点,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充分解读知识,置于生活之中,感受社会,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正确看待社会事件,培养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内化思想精神。
在教学“别伤着自己”最后一个环节中,结合文本中“小朋友的手受伤了怎么办”,笔者设计了“正确消毒伤口和贴创可贴”的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将准备好的碘伏棉签以及创口贴发放给每一位学生,通过亲身示范、讲解等方式,展现正确的消毒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病人与医生的角色之间进行亲身实践,在情景中学习正确的伤口消毒方式与贴好创可贴的技能,把知识转化为应对生活中出现意外情况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品质。这样生活场景的创设,不仅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延伸,而且能帮助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迈上求知的道路。这一节课,不但有道德知识的习得,而且有道德行为的养成。
五、结语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运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总结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来源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要带领学生细心地感受生活,触摸生活,更要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育融入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与经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引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05):43-47.
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7.
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88):8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低年级;道德与法治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并将这一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016年起,低年级苏教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更换为统编版,教材内容越发贴近学生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书本的知识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与体会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认知、探究、理解、掌握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巧用教材留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低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精美可爱的图画设计,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游戏,充满童趣。这些内容表现了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更让笔者关注的是,很多游戏或活动的最后,并不是以编者的意志来结束这些活动,而是留下一张空白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什么?有什么用呢?笔者认为,这就是教材的“留白”。恰恰是在这些留白环节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特点,活化自己的思维,使得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得到创新,进而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减少教材对学生思维和活动的限制,充分进行对生活的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实际生活,用好这些教材的留白,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材内容设计环节是有限的,往往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感受思维的活跃,激发无限的创造与可能。“留白”不但是教材的延伸,而且是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进行的自主探究。这种真正引发学生生活感受的认知,才能浸润学生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一课时,教材第一个环节出现了“走迷宫”的游戏,在迷宫游戏的路径中,编排了两张空白的图片,在图片下方标注出“安全”与“不安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件,自主判断出“安全”与“不安全”,并填在迷宫之中,这就是教材的留白之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文本中来,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空白处自己的独特认知。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但内化所得的认知,而且能获得共鸣,加深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巧用教材留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懂得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安全的。
二、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究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还原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迅速明确这一课的学习重点。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多元的课堂,能够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过故事、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亲身参与、扮演、设计,来达到深层次理解,使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通过小组分工或者和其他小组合作等方式,明确各自职责,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收获满满。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拘泥于书本,多媒体技术化繁为简,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切换自如,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直观。图片或视频中展现的是生活中简单常见甚至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小事件,紧紧贴合学生的日常,让学生在视频、图片中发现生活,激发探究生活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本着生活化的理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进行生活化的拓展,设计了看图讨论、贴纸回家、走出迷宫、学唱安全歌、新闻我来报等活动。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在活動的过程中加深思考,在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增加对多媒体的使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就在潜移默化地教育中,在活动的快乐探究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寻找生活案例,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道德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少对道德的判断能力,需要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来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践行,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书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低年级学生的困惑主要来源于生活,而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是以解决的学生的困惑为主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靠拢,向生活取材,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教师把学生身边的事例用故事的形式展示,以此来说道理,不但能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教育的契机从学生中来,又把道理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听来亲切,有代入感,更能提升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本课“我们受伤了,怎么办”这一节时,笔者按照既定的设计环节,循序渐进,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所得。除了从文本中获得所知,笔者更深入学生生活,提出与一般生活经验有所矛盾的疑问——“如果我受伤了,要不要告诉家长呢?”这样生活经验和知识认知的碰撞,使学生真正走入生活,引发深入思考。随后,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总结,汇编成儿歌或者故事,把“安全”的主题传达给其他人。打破常规思路的设疑、生生互动的学习,让道法课的学习从生活中来,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学到了思辨的方法。 四、创设生活场景,掌握学生应对生活的技能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体验,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使教材中的知识贴近生活,将道理融入生活传授给学生,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场景、事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场景、事件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感触,开阔眼界,做到在课堂中便能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这需要教师大胆地实践,充分地准备,根据具体的情况,认真分析,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创造生活场景,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纯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感悟,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此时,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优点,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充分解读知识,置于生活之中,感受社会,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正确看待社会事件,培养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内化思想精神。
在教学“别伤着自己”最后一个环节中,结合文本中“小朋友的手受伤了怎么办”,笔者设计了“正确消毒伤口和贴创可贴”的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将准备好的碘伏棉签以及创口贴发放给每一位学生,通过亲身示范、讲解等方式,展现正确的消毒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病人与医生的角色之间进行亲身实践,在情景中学习正确的伤口消毒方式与贴好创可贴的技能,把知识转化为应对生活中出现意外情况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品质。这样生活场景的创设,不仅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延伸,而且能帮助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迈上求知的道路。这一节课,不但有道德知识的习得,而且有道德行为的养成。
五、结语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运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总结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来源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要带领学生细心地感受生活,触摸生活,更要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育融入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与经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引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05):43-47.
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7.
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