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传说,灿烂的文化、徐徐的海风、洁白的沙滩,缤纷的花朵,以及神秘的岩洞探险。只要你能来到马来西亚兰卡威,所有的一切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是军事或航空爱好者,建议你把游览日期选在3月26日至30日之问吧,你可以亲历一幅在其他旅游胜地难得一见的画卷: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天盛会之一——2013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空展(LANGKAWI INTERNATONAL MARITIME AND AEROSPACE FXHIBITION,简称LIMA)正在此时举行。LIMA已经举办了11届,今年共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法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参展,78架各型飞机和64艘舰船亮相,中船重工也首次参展。
美丽的兰卡威岛、充满魅力的航展,当这二者相遇,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如此的惊人。说实话,当兰卡威第一次出现在视野里的时候,“应该把世界上所有的类似展览都搬到这样的岛上。”这句话就开始在笔者脑海里不断地重复……
3.5代战机的舞台
市场需求是供应商最大的动力。这条商业定律在兰卡威航展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由于马来西亚皇家空军18架多用途作战飞机(MRCA)的招标还没结束,所以,本次航展自然就成了各种3.5代飞机争相献艺的舞台。
波音公司展出了拟为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配备的保形油箱(CFT)模型。早在2011年2月于班加罗尔举行的印度航展上,静态展示的“超级大黄蜂”就曾经加上过同样的全尺寸保形油箱模型。
航展上,美国海军一架静态展示的F型F/A-18在机翼上方配备了两个保形油箱。波音公司的地勤人员是在该机从美国抵达马来西亚之后,才为其“捆绑式”加上全尺寸保形油箱模型的。目前,美国海军正在考虑为“超级大黄蜂”配备保形油箱,而波音公司拟于今年夏季试飞一架装有保形油箱的“超级大黄蜂”。
作为“超级大黄蜂”国际路线图的一部分,很会做生意的波音公司在抓紧一切机会向潜在的买主推销保形油箱,这可使F/A-18E/F多带1590千克以上的燃油。但从飞行表演的情况来看,不知是飞得保守还是飞机本身就如此,尺寸略有加大的F/A-18F飞起来明显比其前身F/A-18D沉重,机动灵活性似乎与其他三种参加竞争的机型不在同一档次之上。
为了能在此次竞争中拔得头筹,“阵风”和“台风”两位冤家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管是达索公司在体验飞行上的积极配合还是BAE与马来西亚官方的良好互动,抑或达索给记者的免费早餐和BAE针对记者的小礼物。总之,“冤家路窄”的两“风”战机将军购市场的激烈竞争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大众。
其实,“阵风”战斗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当时法国打算用一种战斗机来替代法国空军和海军正在使用的多种战斗机。最早他们也参加了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同联合的“欧洲战斗机”计划启动工作。1983年,五国的空军部门都同意将“欧洲战斗机”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目标大纲,但是各怀心思的5家相互间的分歧也很大。达索公司认为,法国与其他4个国家对下一代战斗机目标的看法相差甚远。
最主要的分歧是,其他4国都希望把飞机的远程截击作为主要任务,因为它们所要替换的是“狂风”、F-4“鬼怪”以及F-104“星”这些机种,所以飞机的重量被设定在10吨以上:而达索公司希望不要超过9吨。法国认为,飞机更轻、更小,成本也更容易控制,今后出口也更容易。此外,法国还是唯一一个希望该机种能增加一种海军派生型的国家。
既然如此特立独行,不如干脆单干11985年7月,法国决定退出“欧洲战斗机”联合组(余下的4个国家最后研制出了“台风”)。在此以前,达索公司已于1983年开始启动“先进试验战斗机”(ACX)计划。这就是“阵风”的最初方案。该机于1984年3月正式设计,第二年年底首架原型机出厂,半年以后(1986年7月)就首飞成功。
与英、德、意、西四国的“欧洲战斗机”计划的设计思想相比,单飞的“阵风”体现出了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气动布局上。虽然这两机都采用了前翼加三角机翼的鸭式布局,但“台风”采用的是前翼与机翼相距较远的“远距耦合”鸭式布局,据称其优点是可以降低飞机的超声速飞行阻力:而“阵风”则采用了前翼与机翼相距很近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达索公司认为,他们对这种布局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阵风”战斗机计划之前,公司就自筹资金研制了“幻影”2000的双发放大版——“幻影”4000。最终,该飞机成为了“阵风”的“技术验证机”,许多以后在“阵风”上被采用的新技术(如硼复合材料、石墨树脂材料等)都在“幻影”4000上率先试水,其中就包括“近距耦合”鸭式布局。
正是由于有了“幻影”4000的实用考验,信心得到充分提升的达索公司认为,他们在“近距耦合”布局上占有领先地位。与机翼靠得很近的可以全动偏转的前翼将会对机翼的空气动力产生很强的有利干扰,从而能改善飞机的低速、大迎角飞行特性,这对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的使用特别有利。“近距耦合”的前翼位置更靠后(离机翼更近),在遂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以很好地改善双座战斗机后座驾驶员的视野。
“阵风”与“台风”第二个最大的不同在于进气道的设计。虽然两者都是双发布局,但“台风”采用了腹部进气,两台发动机进气流没有完全独自分开:而“阵风”是采用机身两侧半埋式进气口,每台发动机的进气流完全独立。达索公司认为,双发飞机必须是“真正的”双发,不允许因为一台发动机故障影响到另一台发动机的性能。尽管现代发动机的可靠性已大大提高了,但腹部进气还是有很大的风险:而独立的进气道可以保证每一台发动机在所有情况下都有完整的工况。另一方面,“半埋式”进气道也十分有利于减少前向雷达反射特征。
“阵风”第三个有别于“台风”的设计特点是起落架。因为“阵风”兼有舰载机的任务,需在航空母舰上弹射起飞,所以要求起落架的结构特别牢固,如前起落架必须直接与机身相接,以便将载荷直接传到飞机的主结构上。这种布局显然会影响到腹部进气道的流场,从而使结构设计更为复杂。而当这些特性遇到兰卡威岛上的潮湿空气,使整个飞行表演异常精彩,飞机大迎角机动时产生的水汽雾化湍流在阳光照耀下格外耀眼,仿佛观察风洞一般。 与上述3个机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典萨博公司的JAS-39“鹰狮”战斗机,他们似乎也知道马来空军没有采购单发战斗机作为主力战机的传统,没有了买主的关注,自己“表演”起来也提不起劲。所以不但在4种竞争机型里到得最晚,其飞行展示也实在是乏善可陈。
尽管涉及最终需求的正式招标书尚未发布,但这次精彩的竞标秀确为航展增色不少,当然这也说明了国际军火市场日趋严峻的生存形式。尤其是“阵风”,在印度订单落定又悬起后,不知道能否在马来这里彻底证明自己的实力呢?
主场之利的马来西亚皇家空军
作为整个东南亚发展最快的国家,马来西亚在石油、种植、旅游方面都收入颇丰,再加上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其在经济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记录。“家”里有了那么多真金白银,为了不让周围的别有用心之徒把自己当成肥肉给吞下去,提升安保等级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也是为了应对国土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日益突出的海上资源问题所必须要做的工作。除了传统的陆军与海军,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在三足鼎立的三大军种中,对技术要求最高的空军。
马来西亚皇家空军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海峡殖民地志愿空军部队,听这名字就知道,其在当时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辅助部队。二战期间,他们改名为马来亚后备空军部队。战后,空军部队曾一度被解散,但在1958年6月2日,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国会通过空军法令,让其又“死而复生”,重新运作的空军部队被命名为马来亚皇家空军。1963年9月16日,又易名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自80年代起,马来西亚开始大力发展空军,首先从英国BAE公司搞来10架“鹰”MK108,将其作为先进的战斗/教练机使用,同时购进18架“鹰”MK208代替A-4PTM执行空中攻击任务,并为这批飞机加装了空中受油管。
1994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将从俄罗斯采购18架米格-29(12架米格-29S和6架米格-29UB)。米格-29S在扩大的背部整流罩中增加了燃油和电子设备空间,改进了飞行操纵系统,并安装了空中受油管。1994年12月,马来西亚又决定采购8架麦道公司的F/A-18D,并装备AG M-84A“鱼叉”反舰导弹,这使马来西亚的海上攻击能力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2008年1月,首批4架苏-30MKM重型战斗机交付马来西亚空军。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苏-30改进型号,除了MKI已经具备的相控阵雷达、推力矢量技术以外,还采用了Thales的前视红外搜索系统(NAVFLIR)、平显和激光制导系统。南非的AVITRONICS提供的红外/紫外/激光告警(MAWS
美丽的兰卡威岛、充满魅力的航展,当这二者相遇,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如此的惊人。说实话,当兰卡威第一次出现在视野里的时候,“应该把世界上所有的类似展览都搬到这样的岛上。”这句话就开始在笔者脑海里不断地重复……
3.5代战机的舞台
市场需求是供应商最大的动力。这条商业定律在兰卡威航展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由于马来西亚皇家空军18架多用途作战飞机(MRCA)的招标还没结束,所以,本次航展自然就成了各种3.5代飞机争相献艺的舞台。
波音公司展出了拟为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配备的保形油箱(CFT)模型。早在2011年2月于班加罗尔举行的印度航展上,静态展示的“超级大黄蜂”就曾经加上过同样的全尺寸保形油箱模型。
航展上,美国海军一架静态展示的F型F/A-18在机翼上方配备了两个保形油箱。波音公司的地勤人员是在该机从美国抵达马来西亚之后,才为其“捆绑式”加上全尺寸保形油箱模型的。目前,美国海军正在考虑为“超级大黄蜂”配备保形油箱,而波音公司拟于今年夏季试飞一架装有保形油箱的“超级大黄蜂”。
作为“超级大黄蜂”国际路线图的一部分,很会做生意的波音公司在抓紧一切机会向潜在的买主推销保形油箱,这可使F/A-18E/F多带1590千克以上的燃油。但从飞行表演的情况来看,不知是飞得保守还是飞机本身就如此,尺寸略有加大的F/A-18F飞起来明显比其前身F/A-18D沉重,机动灵活性似乎与其他三种参加竞争的机型不在同一档次之上。
为了能在此次竞争中拔得头筹,“阵风”和“台风”两位冤家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管是达索公司在体验飞行上的积极配合还是BAE与马来西亚官方的良好互动,抑或达索给记者的免费早餐和BAE针对记者的小礼物。总之,“冤家路窄”的两“风”战机将军购市场的激烈竞争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大众。
其实,“阵风”战斗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当时法国打算用一种战斗机来替代法国空军和海军正在使用的多种战斗机。最早他们也参加了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同联合的“欧洲战斗机”计划启动工作。1983年,五国的空军部门都同意将“欧洲战斗机”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目标大纲,但是各怀心思的5家相互间的分歧也很大。达索公司认为,法国与其他4个国家对下一代战斗机目标的看法相差甚远。
最主要的分歧是,其他4国都希望把飞机的远程截击作为主要任务,因为它们所要替换的是“狂风”、F-4“鬼怪”以及F-104“星”这些机种,所以飞机的重量被设定在10吨以上:而达索公司希望不要超过9吨。法国认为,飞机更轻、更小,成本也更容易控制,今后出口也更容易。此外,法国还是唯一一个希望该机种能增加一种海军派生型的国家。
既然如此特立独行,不如干脆单干11985年7月,法国决定退出“欧洲战斗机”联合组(余下的4个国家最后研制出了“台风”)。在此以前,达索公司已于1983年开始启动“先进试验战斗机”(ACX)计划。这就是“阵风”的最初方案。该机于1984年3月正式设计,第二年年底首架原型机出厂,半年以后(1986年7月)就首飞成功。
与英、德、意、西四国的“欧洲战斗机”计划的设计思想相比,单飞的“阵风”体现出了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气动布局上。虽然这两机都采用了前翼加三角机翼的鸭式布局,但“台风”采用的是前翼与机翼相距较远的“远距耦合”鸭式布局,据称其优点是可以降低飞机的超声速飞行阻力:而“阵风”则采用了前翼与机翼相距很近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达索公司认为,他们对这种布局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阵风”战斗机计划之前,公司就自筹资金研制了“幻影”2000的双发放大版——“幻影”4000。最终,该飞机成为了“阵风”的“技术验证机”,许多以后在“阵风”上被采用的新技术(如硼复合材料、石墨树脂材料等)都在“幻影”4000上率先试水,其中就包括“近距耦合”鸭式布局。
正是由于有了“幻影”4000的实用考验,信心得到充分提升的达索公司认为,他们在“近距耦合”布局上占有领先地位。与机翼靠得很近的可以全动偏转的前翼将会对机翼的空气动力产生很强的有利干扰,从而能改善飞机的低速、大迎角飞行特性,这对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的使用特别有利。“近距耦合”的前翼位置更靠后(离机翼更近),在遂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以很好地改善双座战斗机后座驾驶员的视野。
“阵风”与“台风”第二个最大的不同在于进气道的设计。虽然两者都是双发布局,但“台风”采用了腹部进气,两台发动机进气流没有完全独自分开:而“阵风”是采用机身两侧半埋式进气口,每台发动机的进气流完全独立。达索公司认为,双发飞机必须是“真正的”双发,不允许因为一台发动机故障影响到另一台发动机的性能。尽管现代发动机的可靠性已大大提高了,但腹部进气还是有很大的风险:而独立的进气道可以保证每一台发动机在所有情况下都有完整的工况。另一方面,“半埋式”进气道也十分有利于减少前向雷达反射特征。
“阵风”第三个有别于“台风”的设计特点是起落架。因为“阵风”兼有舰载机的任务,需在航空母舰上弹射起飞,所以要求起落架的结构特别牢固,如前起落架必须直接与机身相接,以便将载荷直接传到飞机的主结构上。这种布局显然会影响到腹部进气道的流场,从而使结构设计更为复杂。而当这些特性遇到兰卡威岛上的潮湿空气,使整个飞行表演异常精彩,飞机大迎角机动时产生的水汽雾化湍流在阳光照耀下格外耀眼,仿佛观察风洞一般。 与上述3个机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典萨博公司的JAS-39“鹰狮”战斗机,他们似乎也知道马来空军没有采购单发战斗机作为主力战机的传统,没有了买主的关注,自己“表演”起来也提不起劲。所以不但在4种竞争机型里到得最晚,其飞行展示也实在是乏善可陈。
尽管涉及最终需求的正式招标书尚未发布,但这次精彩的竞标秀确为航展增色不少,当然这也说明了国际军火市场日趋严峻的生存形式。尤其是“阵风”,在印度订单落定又悬起后,不知道能否在马来这里彻底证明自己的实力呢?
主场之利的马来西亚皇家空军
作为整个东南亚发展最快的国家,马来西亚在石油、种植、旅游方面都收入颇丰,再加上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其在经济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记录。“家”里有了那么多真金白银,为了不让周围的别有用心之徒把自己当成肥肉给吞下去,提升安保等级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也是为了应对国土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日益突出的海上资源问题所必须要做的工作。除了传统的陆军与海军,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在三足鼎立的三大军种中,对技术要求最高的空军。
马来西亚皇家空军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海峡殖民地志愿空军部队,听这名字就知道,其在当时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辅助部队。二战期间,他们改名为马来亚后备空军部队。战后,空军部队曾一度被解散,但在1958年6月2日,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国会通过空军法令,让其又“死而复生”,重新运作的空军部队被命名为马来亚皇家空军。1963年9月16日,又易名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自80年代起,马来西亚开始大力发展空军,首先从英国BAE公司搞来10架“鹰”MK108,将其作为先进的战斗/教练机使用,同时购进18架“鹰”MK208代替A-4PTM执行空中攻击任务,并为这批飞机加装了空中受油管。
1994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将从俄罗斯采购18架米格-29(12架米格-29S和6架米格-29UB)。米格-29S在扩大的背部整流罩中增加了燃油和电子设备空间,改进了飞行操纵系统,并安装了空中受油管。1994年12月,马来西亚又决定采购8架麦道公司的F/A-18D,并装备AG M-84A“鱼叉”反舰导弹,这使马来西亚的海上攻击能力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2008年1月,首批4架苏-30MKM重型战斗机交付马来西亚空军。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苏-30改进型号,除了MKI已经具备的相控阵雷达、推力矢量技术以外,还采用了Thales的前视红外搜索系统(NAVFLIR)、平显和激光制导系统。南非的AVITRONICS提供的红外/紫外/激光告警(M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