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为教学难点,而《红楼梦》则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难点。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难度显而易见,如何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确定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教学价值,需要重点关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2)条、第(4)条: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参照《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可以初步确定其教学价值。详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研究视域极其宽广;进入语文课程,作为教学文本,《红楼梦》的教学内容需要服从课程设计、《课标》要求的相关规定,需要参考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上表列出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经由课程协商合理调试。
二、自读指导的规划与推进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2]作为高中语文正式课程的内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包括制订学生自读指导方案和组织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自读指导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完成通读的真实困难。从中观层面看,学生阅读《红楼梦》存在的问题包括:阅读耐力不足,阅读过程中建立关联的能力较弱,缺少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难以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针对这些问题,制订《红楼梦》自读指导方案,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也需要“弹性的任务”。
“刚性的制度”指规定性的阅读行为要求。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回目,大约需要25~30分钟的时间,如果建议阅读“八十回本”,每天阅读一个回目,需要80 天完成。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用什么方式鼓劲与督促,师生要达成一致。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名著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是学业发展与素养提升的需要,认识到自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任务。《红楼梦》难读,但能够提供高中生现阶段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阅读内容,能够帮助高中生养成现阶段需要的阅读习惯,建构阅读经典名著的策略。有了共同认识,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各个阅读阶段的状况,摸清学生的阅读心理,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坚持阅读的信心。针对前五回的阅读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局部讲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奠定阅读全书的背景基础。“刚性的制度”意味着过程管理,意味着严格要求,建议教师采用随机交流的方式,根据阅读进度与不同的学生分享阶段阅读的感悟和收获,形成师生共读的良好氛围。
“ 弹性的任务”指开放性的阅读活动设计。通读阶段的阅读活动侧重帮助学生边阅读边统整,不断建立阅读内容间的联系,生成更为丰富的意义,逐步修正碎片化阅读造成的浮躁与粗糙的阅读习惯。教师参照学生的阅读进度,依据全书内容的局部完整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体阅读、整体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在不断建立关联的过程中提高建立关联的能力。比如,读完前五回,布置学生制作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谱,呈现家族介绍、家族关系与家族谱系;读完第五十八回,请学生在原有的谱系图上补充十二金钗、十二丫鬟,以及贾府买来唱戏的“十二官”。通过这样两个阅读活动,学生基本上能够梳理清楚全书的人物关系,有助于在未来的阅读中站在人物关系的角度讨论情节发展。读完第二十三回之后,请学生关注《红楼梦》塑造的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贾府,虚幻世界——太虚幻境,以及理想世界——大观园。前八十回中命运完结的“十二钗”有秦可卿和晴雯两位,她们的判词都出现在第五回。读完第七十七回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回读第五回,在众多判词中找到秦可卿和晴雯的判词,对比判词、图册、红楼十二曲和作品情节,解读判词,初步感受《红楼梦》中谶语的作用,借助丰富的阅读发现增强阅读成就感,强化阅读动机。读完八十回书,请学生梳理贾府的关键事件,说明自己认为其关键的理由,帮助学生在重要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弹性”表现在布置任务时间的弹性,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布置,哪些内容需要就在哪些内容上设置;表现在活动形式的弹性,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活动,要求学生用什么方式呈现,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需求密切相关;还表现在活动成果标准的弹性,活动成果要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设定评定标准。
“ 刚性的制度”保证阅读进程的有序推进,“弹性的任务”侧重解决学生阅读《红楼梦》存在的问题,二者结合,共同促进学生“读起来”“读下去”。必须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不存在或极少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完全可以请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规划,自主完成通读任务。无论“刚性的制度”还是“弹性的任务”,都要立足于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真实问题,并非不可缺失。
三、課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3]。按照《课标》的学分设定,《红楼梦》阅读在必修阶段可以安排9 课时的课堂教学,“集中使用”可理解为“集中一段时间的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通读和研读阶段都可以安排课堂教学,课时有多种分配方式。例如1-1-2-2-3 的课时分配方式: 读完前五回安排1 课时,主要讨论前五回提纲挈领的作用,借助微型讲座帮助学生明确整部作品两条并进的线索——贾府衰落与宝黛爱情。整体梳理人物关系,请学生展示分享人物关系谱系图。
读完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之后,安排1 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与“湘云醉卧”共同具有意境美的场景,如宝钗扑蝶、龄官划蔷、共读《西厢》、宝琴立雪、黛玉葬花等,进而关注、重读其他能够体现《红楼梦》审美风格的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红楼梦》的审美格调与品位。
通读全书后,安排2 课时,集中讨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众体皆备”“特犯不犯,同而不同处有辨”“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背面傅粉”等。研讨过程可以采用演绎、归纳两种办法,如果学生已经凭借相关资料了解到某种艺术手法,建议用演绎的方法分析阐释;如果学生关注到了相关形象、场景、主题表现,建议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在关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可以再安排2 课时推进文本细读和关联阅读,帮助学生生成更多的阅读发现。《红楼梦》的文本是自足的体系,文本细读能够单纯依托文本自身建构完足的意义和价值,细节间的关联则能够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建议教师设计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重读文本,关注通读时没留意的表述方式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吃”“穿”“住”“行”无一不精致,请从某一方面,在书中找到不少于两处作为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贾府这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的。[4]借助这项阅读活动,学生可能会关注到不同的细节,如从庄头送年货的清单可见贾府吃的种类丰富;从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王熙凤细说茄鲞的做法,可见贾府食物做工精细;从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想喝碗“小荷叶小莲蓬的汤”需要使用连薛姨妈都没有见过的模具,可见贾府食具讲究。另外,《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宴饮的场景,其中的菜品名称、佐餐的茶酒都充分体现出贾府生活的精致。
最后用3 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建议引入王昆仑《红楼人物论》作为例文,引导学生从人物整体评传、人物细节剖析、人物类别比照三个方面,关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整理相关文段,撰写人物评传。
上述课时分配穿插在通读、研读和重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把9 课时完全用在研读和重读过程中,采用3-3-3 的课时分配方式。每三节课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交流研讨,三个课段分别讨论整体的艺术架构、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四、经典重读的方式与要点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程”的学习过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越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个学段,学生在高一读完《红楼梦》,高三还可以开展经典重读。有些在必修阶段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放到选择性必修或选修阶段,等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提高了,再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经典重读阶段,要着力于引领学生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看到《红楼梦》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看到《红楼梦》写作手法的不同一般。下面的阅读活动就体现出这一思路:
人生无常,有偶然,有必然,也有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你是否同意上述看法?请结合《红楼梦》两个任务的具体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有人认为宝钗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湘云一身魏晋风流,黛玉则是士大夫的化身。你同意吗?请结合人物经历谈一谈。
“草蛇灰线”是用于情节结构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在行文中用了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铺垫、照应,就像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请在《红楼梦》中举出两个运用这种方法的例子,并具体说明。[5]
此外,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红楼梦》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对照文本,开展跨媒介的阅读。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把《红楼梦》当作语言学习的资源,分析谶语和隐喻的表达效果,讨论回目语言的修辞手法。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把《红楼梦》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文学评论的对象。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选择阅读《细说红楼》《〈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小讲》《〈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等学术论著,关注作者的阅读方式、观点提出的方式等。
《紅楼梦》博大精深,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高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学”是严肃专门的学问,已形成若干研究流派。期待在《课标》的推动下,高中生都有“读过”的经历,留存个性化的阅读记忆,期待高中毕业后他们还能拿起《红楼梦》,一次又一次地开启探索之旅。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确定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教学价值,需要重点关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2)条、第(4)条: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参照《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可以初步确定其教学价值。详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研究视域极其宽广;进入语文课程,作为教学文本,《红楼梦》的教学内容需要服从课程设计、《课标》要求的相关规定,需要参考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上表列出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经由课程协商合理调试。
二、自读指导的规划与推进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2]作为高中语文正式课程的内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包括制订学生自读指导方案和组织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自读指导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完成通读的真实困难。从中观层面看,学生阅读《红楼梦》存在的问题包括:阅读耐力不足,阅读过程中建立关联的能力较弱,缺少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难以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针对这些问题,制订《红楼梦》自读指导方案,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也需要“弹性的任务”。
“刚性的制度”指规定性的阅读行为要求。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回目,大约需要25~30分钟的时间,如果建议阅读“八十回本”,每天阅读一个回目,需要80 天完成。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用什么方式鼓劲与督促,师生要达成一致。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名著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是学业发展与素养提升的需要,认识到自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任务。《红楼梦》难读,但能够提供高中生现阶段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阅读内容,能够帮助高中生养成现阶段需要的阅读习惯,建构阅读经典名著的策略。有了共同认识,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各个阅读阶段的状况,摸清学生的阅读心理,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坚持阅读的信心。针对前五回的阅读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局部讲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奠定阅读全书的背景基础。“刚性的制度”意味着过程管理,意味着严格要求,建议教师采用随机交流的方式,根据阅读进度与不同的学生分享阶段阅读的感悟和收获,形成师生共读的良好氛围。
“ 弹性的任务”指开放性的阅读活动设计。通读阶段的阅读活动侧重帮助学生边阅读边统整,不断建立阅读内容间的联系,生成更为丰富的意义,逐步修正碎片化阅读造成的浮躁与粗糙的阅读习惯。教师参照学生的阅读进度,依据全书内容的局部完整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体阅读、整体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在不断建立关联的过程中提高建立关联的能力。比如,读完前五回,布置学生制作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谱,呈现家族介绍、家族关系与家族谱系;读完第五十八回,请学生在原有的谱系图上补充十二金钗、十二丫鬟,以及贾府买来唱戏的“十二官”。通过这样两个阅读活动,学生基本上能够梳理清楚全书的人物关系,有助于在未来的阅读中站在人物关系的角度讨论情节发展。读完第二十三回之后,请学生关注《红楼梦》塑造的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贾府,虚幻世界——太虚幻境,以及理想世界——大观园。前八十回中命运完结的“十二钗”有秦可卿和晴雯两位,她们的判词都出现在第五回。读完第七十七回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回读第五回,在众多判词中找到秦可卿和晴雯的判词,对比判词、图册、红楼十二曲和作品情节,解读判词,初步感受《红楼梦》中谶语的作用,借助丰富的阅读发现增强阅读成就感,强化阅读动机。读完八十回书,请学生梳理贾府的关键事件,说明自己认为其关键的理由,帮助学生在重要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弹性”表现在布置任务时间的弹性,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布置,哪些内容需要就在哪些内容上设置;表现在活动形式的弹性,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活动,要求学生用什么方式呈现,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需求密切相关;还表现在活动成果标准的弹性,活动成果要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设定评定标准。
“ 刚性的制度”保证阅读进程的有序推进,“弹性的任务”侧重解决学生阅读《红楼梦》存在的问题,二者结合,共同促进学生“读起来”“读下去”。必须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不存在或极少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完全可以请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规划,自主完成通读任务。无论“刚性的制度”还是“弹性的任务”,都要立足于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真实问题,并非不可缺失。
三、課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3]。按照《课标》的学分设定,《红楼梦》阅读在必修阶段可以安排9 课时的课堂教学,“集中使用”可理解为“集中一段时间的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通读和研读阶段都可以安排课堂教学,课时有多种分配方式。例如1-1-2-2-3 的课时分配方式: 读完前五回安排1 课时,主要讨论前五回提纲挈领的作用,借助微型讲座帮助学生明确整部作品两条并进的线索——贾府衰落与宝黛爱情。整体梳理人物关系,请学生展示分享人物关系谱系图。
读完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之后,安排1 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与“湘云醉卧”共同具有意境美的场景,如宝钗扑蝶、龄官划蔷、共读《西厢》、宝琴立雪、黛玉葬花等,进而关注、重读其他能够体现《红楼梦》审美风格的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红楼梦》的审美格调与品位。
通读全书后,安排2 课时,集中讨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众体皆备”“特犯不犯,同而不同处有辨”“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背面傅粉”等。研讨过程可以采用演绎、归纳两种办法,如果学生已经凭借相关资料了解到某种艺术手法,建议用演绎的方法分析阐释;如果学生关注到了相关形象、场景、主题表现,建议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在关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可以再安排2 课时推进文本细读和关联阅读,帮助学生生成更多的阅读发现。《红楼梦》的文本是自足的体系,文本细读能够单纯依托文本自身建构完足的意义和价值,细节间的关联则能够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建议教师设计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重读文本,关注通读时没留意的表述方式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吃”“穿”“住”“行”无一不精致,请从某一方面,在书中找到不少于两处作为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贾府这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的。[4]借助这项阅读活动,学生可能会关注到不同的细节,如从庄头送年货的清单可见贾府吃的种类丰富;从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王熙凤细说茄鲞的做法,可见贾府食物做工精细;从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想喝碗“小荷叶小莲蓬的汤”需要使用连薛姨妈都没有见过的模具,可见贾府食具讲究。另外,《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宴饮的场景,其中的菜品名称、佐餐的茶酒都充分体现出贾府生活的精致。
最后用3 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建议引入王昆仑《红楼人物论》作为例文,引导学生从人物整体评传、人物细节剖析、人物类别比照三个方面,关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整理相关文段,撰写人物评传。
上述课时分配穿插在通读、研读和重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把9 课时完全用在研读和重读过程中,采用3-3-3 的课时分配方式。每三节课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交流研讨,三个课段分别讨论整体的艺术架构、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四、经典重读的方式与要点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程”的学习过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越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个学段,学生在高一读完《红楼梦》,高三还可以开展经典重读。有些在必修阶段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放到选择性必修或选修阶段,等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提高了,再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经典重读阶段,要着力于引领学生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看到《红楼梦》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看到《红楼梦》写作手法的不同一般。下面的阅读活动就体现出这一思路:
人生无常,有偶然,有必然,也有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你是否同意上述看法?请结合《红楼梦》两个任务的具体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有人认为宝钗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湘云一身魏晋风流,黛玉则是士大夫的化身。你同意吗?请结合人物经历谈一谈。
“草蛇灰线”是用于情节结构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在行文中用了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铺垫、照应,就像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请在《红楼梦》中举出两个运用这种方法的例子,并具体说明。[5]
此外,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红楼梦》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对照文本,开展跨媒介的阅读。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把《红楼梦》当作语言学习的资源,分析谶语和隐喻的表达效果,讨论回目语言的修辞手法。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把《红楼梦》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文学评论的对象。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选择阅读《细说红楼》《〈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小讲》《〈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等学术论著,关注作者的阅读方式、观点提出的方式等。
《紅楼梦》博大精深,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高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学”是严肃专门的学问,已形成若干研究流派。期待在《课标》的推动下,高中生都有“读过”的经历,留存个性化的阅读记忆,期待高中毕业后他们还能拿起《红楼梦》,一次又一次地开启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