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问题群:写作任务创设的思维操作系统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作材料直击时事热点,立体化的背景体现了价值引领的命题导向;创设多元任务隋境,既能引导考生回归历史的真相,又能驱动考生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充分展现了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多种应用文体的考查清晰地呈现出命题的实用取向。本文将以此题为例,从写作要求^手分析写作任务仓帔的思维操作系统。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求增添“切合身份”这一新指令。试题虽然没有指明“青年学生当事人”的确切身份,但是提供了有关“青年学生当事人”的时间、地点、角色、处境、行为、目的等信息。考生需要根据这些信息确定“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比如第—个写作任务,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地点是学生集会所在地,角色是演讲者,处境是学生集会的现场,行为是发表演讲。考生通过准确、全面地提取出信息,并进行整合、思考,可以精准定位“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现场向参加集会的学生发表演讲的青年学生。以此类推,考生可以确定另外四个写作任务中“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分别为: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给家人写信的青年学生;1979年129月15日参加开学典礼后给同学写信的青年学生;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 00周年大会”后写观后感的青年学生;2049年9月30日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国庆节慰问信的青年学生。
  这五个“青年学生当事人”尽管身份各异,但是他们的身份信息却有共同之处,都是在回答一些隐性问题: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以什么角色与(为)谁做什么。这个隐性的问题群才是命题人设定“青年学生当事人”具体身份的底层逻辑——思维操作系统。命题人依循这个特定的问题群精心编制答案,对五个“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清晰的人身定位。
  考生在審题时如果能对“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精准定位,实属不易,但是就本题而言,这些信息显然还不够全面,必须结合“背景”进一步思考,也是落实“贴合背景”这一写作要求的必然动作。本题的背景设计具有层次性。一是微观背景,即写作任务本身所构建的具体情境。如第一个写作任务中,听众的反应、现场氛围等是写作的具体背景。二是中观背景,即写作任务的时代背景。例如,材料中与第一个写作任务对应的“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中观背景通过明确的价值引领,对“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人心定位。综合人身定位与人心定位两个维度,才能精准定位“青年学生当事人”的确切身份——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现场向参加集会的学生发表演讲、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的青年学生。以此类推,可以确定另外四个写作任务中的“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分别为: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投身于祖国建设新征程的给家人写信的青年学生;1979年9月15日参加开学典礼后,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洪流的给同学写信的青年学生;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宣誓“强国有我”的写观后感的青年学生;2049年9月30日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国庆节慰问信的接续奋斗的青年学生。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试题精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用简笔勾勒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130年宏阔历史画卷,这是五个写作任务共有的宏观背景。
  虽然这五个写作任务的时代背景各异,但它们共同的思路是把青年学生当事人的个体成长与时代使命、民族境遇、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青年学生当事人”为什么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至此,试题蕴含的所有问题全部呈现出来: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什么角色、身边有谁、做什么、为什么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这个隐性的问题群就是命题人创设写作任务的思维操作系统。
  经过上述对“身份”与“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透视本题的命题思路:通过立体化的背景设定价值导向,引领微观个体的具体行动,再借助个人的实际行动,去解决时代面临的特定问题。只有正确把握具体情境中的个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依据前述分析,我们知道这五个写作任务基于同一个问题群而创设,只是每个写作任务对同一问题设定的答案不同而已。比如,对于“写给谁”这个问题,第三个写作任务预设的答案是“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大一同学”,第五个写作任务给定的答案是“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因此,写作任务是针对命题人甄选的问题群而精心编制的“答案群”。结合前述分析,我们以建构写作任务的六个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五个写作任务具体分析(见表1)。   通过上述表格的分析,写作任务的创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问答设配方法蕴思辨。首先是“隐问”与“显答”。表面看来,试题只见“答”,没有“问”,其实是“问”决定“答”的方向和内容。隐性的“问”才是命题的思维操作系统。“显答”构设情境,通过调动感官触发具身感知;而“隐问”创建关系,凭借人际交往生成社会认知,所以,“显答”是“隐问”呈现的情境载体,“隐问”是“显答”内在的关系示意。其次是同构异质。本题的五个写作任务由同一组问题构成,所以五个写作任务的结构是—致的。而本题的五个答案群,提供了时、地、人等精准的信息,使五个写作任务内涵迥异,角度分明。依据同一问题群而编制五个答案群,“同题异答”“同构异质”是本题特色。最后是“一”与“多”,即一道作文题包含多个写作任务。每—个写作任务均由多个隐性问题与答案组成。问题数量越多,写作的角度越窄,限制性越强;答案编制得越精细,写作难度越大。多问题与多答案决定了每个写作任务的具体角度。根据命题需要,问题的呈现方式可隐可显,也可显隐结合,问题的数量可多可少,答案的编制可简可精,以此调解命题的限制程度。
  二是创设具体关系树真人。试题通过隐性的问题设计与精心编制的答案,提供了时间、地点、人物等多样的关系事实,需要“青年学生当事人”全面把握特定情境,能够“尽物性”;抒发独有情绪,能够“尽己性”;在与特定交际对象的互动、同频中,能够“尽人性”。在动态的情境中体验、认知,生成具体关系,在他人的有效参照下,成为社会关系网中的真实主体,成为—个真正的“我”。进而引领“我”在融人世界的过程中解决时代问题,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在建构“我与世界”的关系中获得归属感,体现命题所设定的生命价值。
  三是知行结合方式显创新。首先,定向查验“真知”。试题关于“身份”“背景”的限定,需要考生调动、组织已有知识填补具体内容:扮演特定角色,调动多种感官,展露丰富、细腻、敏锐的感觉;打造生动、逼真、独特的细节,突出真实互动的现场参与感,通过对话定向考查考生的“真知”。其次,定准检验“真写”。写作任务中“演讲”“写家信”“写观后感”“写慰问信”等具体举动,要求考生不僅要掌握相关文体知识,更要在具体情境中准确使用文体完成特定交际任务。这些颇具匠心的精准设计旨在检验考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写”能力,唯有“真写”才能验证“真知”。最后,定位查检“真行”。写作材料中的“掀起”“投身”“汇入”“接棒”“宣誓”“奋斗”等富有正能量的行为,引导考生在面对国家危亡的绝境、百废待兴的困境、生机勃勃的新境等关键事件时,能够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勇敢担负责任,正确果断“真行”,“真行”能把“真写”推向深入。因此,知与行结合的新方式、新梯度、新高度是写作任务设计的重要创新。
  四是文体考查方式有匠心。首先,文体多样,偏重实用。本题规定的文体有演讲稿、书信(慰问信)、观后感等应用文体,多样化的文体为考生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但是选定文体后,就要依循所选文体的格式规范进行写作,向阅卷者表明“我”是以什么方式表达的。其次,嵌入情境。本题把“用什么体裁写”作为一个要素,与“以什么身份写”“在什么背景下写”“写什么”“写给谁”“在什么时间写”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具体的应用情境,对表达内容构成了有效制约,大大紧缩了行文空间。
  五是难易程度不一待完善。试题中的第四个写作任务,“青年学生当事人”就是考生本人,不需要转换身份,相对容易,选做的人数相对比较多。而完成其他四个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先把自己假想为某一具体身份,再以假想的具体身份在设定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写作。但是有的考生未能通过想象还原作文题创设的特定情境;有的考生不能通过想象进入特定的交际情境,或进入情境后难以触发心境,更谈不上生发意境;有的考生的想象既不符合特定身份的认知水平、思维视野、思想境界,也不能贴合时代特质、社会风尚。此外,第四个角度未明确限定“写给谁”,与其他角度相比,更具开放性。因此,五个写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影响测评的效度。
  总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在吸纳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追求新变,必将对高中写作教学发挥切实的引领作用。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让其在世界面前活跃起来,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必然。但在对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展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延慧著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汉语国际推广模式探蠡》共有九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现状;第二章《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史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节《紫藤萝瀑布》的研讨课,其主要流程如下:  1. 导入: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为两类,一类是花解人语,一类是人解花语……思考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依据是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外国诗二首》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该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闪烁着哲理光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写的。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内心充满极大的痛苦。诗歌直抒胸臆,以劝告的口吻,清新流畅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强烈情感,富有人情与哲理的味道。诗人普希金就是真正的英雄,他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
当今语文界关注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殊不知,弄清楚语文课程是什么,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唯从本体论、价值观认知,从顶层设计上返璞归真,才是治本之策。  语文课程自白话文转型以来,皆以杜威的实利主义、工具主义为指导思想,形成“阅读—生存本位”教育范式,以培养“语用”技能(即以培育文本阅读技能与应用文、应试文写作技能为重),“应付生活”(生活—生存本位)之需为课程定位,至今仍如是。在为“语用”认知下,
书名:现代性视域下的儒家德育  作者:叶飞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303134878  定价:28元  近年来,校园霸凌、伤害事件以及各种校园恶性事件似乎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暴露出校园管理的漏洞,更为深层的问题应该在于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的缺失。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是贯穿首尾的人物,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以《娜塔莎》为题,节选了高植译本的两个片段,第一个是小说第二卷第三部的第14、16节,第二个是第五部的第15节,编者在“话题:人物”中介绍说:娜塔莎在这部作品中是“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她由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长成多情多梦的少女,到进入热情奔放的青春时代,到爱情毁灭,到绝望服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写作都是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同一学习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指向写作的阅读尤其富有创造力。[1]基于以上理念,我们从2017年开始,依据人文主题、文本特质和学生需求,以课文为原点,开展了一系列读写贯通的专题学习活动。  譬如九年级下册《词四首》。从文学角度看,这四首词是豪放词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四位作者虽处于不同时代,历经不同波折,但均心系
《尊严》(人教社大纲修订版四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版)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课文写了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几次对话。在对话中,哈默称呼杰克逊大叔都用“您”,杰克逊大叔称呼哈默都用“你”,如:  哈默:“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杰克逊大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  哈默:“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
诗歌教学,尤其是我国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问题也较多。学生方面,对诗歌的兴趣不及小说与散文,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师方面,拘泥于体裁与主题的二分,教学设计未能有效进入意境感悟层次,或者有这个意识,但方法不多。这两个方面,构成诗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如何克服诗歌教学的困难?我的想法是,将教学切入点放在青少年普遍喜爱的流行歌曲上,借此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主观题命制,命题意图,命题技术,题干信息理解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 的文学类文本考查延续前两年全国卷Ⅰ(2018 年《赵一曼女士》、2019 年《理水》)的选文倾向,选用了具有鲜明创作原则(“冰山理论”)的小说《越野滑雪》。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新的命题空间,而所命制的主观题也由此充满了诠释张力。但仔细思来,命题者对题干表述的理解或许与题干文字本身指向的意义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