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尤其是我国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问题也较多。学生方面,对诗歌的兴趣不及小说与散文,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师方面,拘泥于体裁与主题的二分,教学设计未能有效进入意境感悟层次,或者有这个意识,但方法不多。这两个方面,构成诗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如何克服诗歌教学的困难?我的想法是,将教学切入点放在青少年普遍喜爱的流行歌曲上,借此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递进的模块:
一、诗歌与音乐
“诗乐舞合一”。诗歌与音乐从艺术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体的。在西方,抒情诗原指由竖琴伴奏的短歌:在中国,无论是《诗经》、汉乐府,还是宋词、元曲,都直接与音乐相关。即使在今天,诗歌与音乐也有着分割不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流行歌曲的歌词仍然属于文学作品中诗歌的范畴。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诗歌单元的首篇,选用了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的一首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在介绍中,编写者写道:“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另外,从表现情感的角度而言,诗歌与音乐都注重音调、节奏与韵律,强调意境,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月派”就明确主张诗歌应当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将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导入,以文学色彩浓郁、语言优美、富于古典意蕴的歌词为例(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比如罗大佑、黄碧、林夕等人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首先欣赏诗歌的语言文字与音韵之美。
二、经典与流行
在学生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循序渐进,自今到古,由俗转雅,进入教学的中间层面——诗歌的内容、意境与思想,使学生领悟到,虽然不同时代的“流行”不一样,但人类的情感、勇气、品格、理想等永厘价值与精神是不变的。
教学中可继续选取流行歌曲作为导引,许多流行歌曲直接选用经典诗歌作为歌词,进行谱曲演唱,一方面使作品本身具有容易传诵的语言美与韵律美,另一方面使作品传递出一种普遍的情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余光中《乡愁四韵》、郑愁予《错误》、席慕蓉《出塞曲》等,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被谱成流行歌曲广为传唱。这些诗词的内容充满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游子思乡之情,笔调真挚动人,音韵婉转悠长。通过一系列具有共通主题意义的诗词及其相应的流行歌曲欣赏,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美,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东方与西方
在教授中国诗歌的同时,也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至教学的纵深层次,即以某篇诗歌的内在意蕴为触发点,联系西方的文学作品。兹以《诗经·小雅·采薇》为例作一说明。《采薇》的背景是战争,其篇末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蕴藏了对战争的痛苦体验与理性反思。而“反战”也恰恰是西方现代文学重要的主题之一。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都可以拿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学生融贯中西、举一反三的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仍然可以用流行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西方有许多著名的“反战”民谣,如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采用精巧的顶真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描绘战争的残酷与悲惨:
Blowing In The Wind,以理性的视角反思“男子汉”的定义和战争的本质。这些作品的歌词本身就是动人的诗篇,配以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旋律,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并使之产生积极的领悟与回味。
音乐、韵律、语言、情感、意境、思想蕴涵等多层次的感染,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诗歌艺术的领悟,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并富有语文昧。
一、诗歌与音乐
“诗乐舞合一”。诗歌与音乐从艺术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体的。在西方,抒情诗原指由竖琴伴奏的短歌:在中国,无论是《诗经》、汉乐府,还是宋词、元曲,都直接与音乐相关。即使在今天,诗歌与音乐也有着分割不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流行歌曲的歌词仍然属于文学作品中诗歌的范畴。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诗歌单元的首篇,选用了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的一首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在介绍中,编写者写道:“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另外,从表现情感的角度而言,诗歌与音乐都注重音调、节奏与韵律,强调意境,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月派”就明确主张诗歌应当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将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导入,以文学色彩浓郁、语言优美、富于古典意蕴的歌词为例(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比如罗大佑、黄碧、林夕等人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首先欣赏诗歌的语言文字与音韵之美。
二、经典与流行
在学生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循序渐进,自今到古,由俗转雅,进入教学的中间层面——诗歌的内容、意境与思想,使学生领悟到,虽然不同时代的“流行”不一样,但人类的情感、勇气、品格、理想等永厘价值与精神是不变的。
教学中可继续选取流行歌曲作为导引,许多流行歌曲直接选用经典诗歌作为歌词,进行谱曲演唱,一方面使作品本身具有容易传诵的语言美与韵律美,另一方面使作品传递出一种普遍的情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余光中《乡愁四韵》、郑愁予《错误》、席慕蓉《出塞曲》等,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被谱成流行歌曲广为传唱。这些诗词的内容充满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游子思乡之情,笔调真挚动人,音韵婉转悠长。通过一系列具有共通主题意义的诗词及其相应的流行歌曲欣赏,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美,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东方与西方
在教授中国诗歌的同时,也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至教学的纵深层次,即以某篇诗歌的内在意蕴为触发点,联系西方的文学作品。兹以《诗经·小雅·采薇》为例作一说明。《采薇》的背景是战争,其篇末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蕴藏了对战争的痛苦体验与理性反思。而“反战”也恰恰是西方现代文学重要的主题之一。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都可以拿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学生融贯中西、举一反三的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仍然可以用流行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西方有许多著名的“反战”民谣,如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采用精巧的顶真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描绘战争的残酷与悲惨:
Blowing In The Wind,以理性的视角反思“男子汉”的定义和战争的本质。这些作品的歌词本身就是动人的诗篇,配以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旋律,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并使之产生积极的领悟与回味。
音乐、韵律、语言、情感、意境、思想蕴涵等多层次的感染,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诗歌艺术的领悟,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并富有语文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