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研组一般是由同一学科或同一年级段的多个教师组成的一种组织。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教研组学习不应是教师个体学习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组织学习。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是具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组织成员,并能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获得富于绩效的个体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目前的教研组实践却与组织学习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第一,教研组学习形式多、实效少。学校虽然一般都安排了教研组的正常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安排往往形同虚设。第二,教研组学习缺乏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在教研组学习中,独立多于合作,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第三,教研组学习绩效差,浪费时间、半途而废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校必须对传统的教研组学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教研组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一、学习型教研组的理念
根据彼得·圣吉的定义,“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实现个人及组织的共同抱负。在学习型组织里,知识是个人和组织的连结点,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融为一体。人们无论地位高下,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间可以自由地质疑,每个成员都有发展、成长、提升的空间。
参考学习型组织标准,结合中小学教研组状况,我们对“学习型教研组”做了如下定义:能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创造力,具有积极、合作、自由的学习气氛,能大幅度提高教研绩效的教研共同体。
一般来说,相对于教师的个体学习,教研组学习具有学习形式的合作性、学习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行为的绩效性等特征。在发挥教研组这种组织优势的基础之上,学习型教型组形成了如下特点。
1.教研组拥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在个体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中所有人都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共同愿景能激发人的归属感,使教研组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是学习型教研组的重要因素。
2.教研组的学习能力强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教研组成员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高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总和。因为,在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教师个体容易克服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能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产生超越的学习动力。
3.教研组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系统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组内成员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使之在行动时考虑全局,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运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教研组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4.教研组工作与活动的绩效大
学习型教研组能使组织充满活力,使教研组的学习和活动更有成效,它既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意义深远。
二、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
教研组具有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利条件,一是教研组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教师组成的,学习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二是教研组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易达到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即学习与工作融合,教师与教研组易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并取得绩效;三是教研组有常规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外出学习、课题研究等)的要求和制度。学校应该以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对教研组进行改革和创新。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管理方式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仿佛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整天忙于授课、辅导、出题、阅卷等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教研组建设和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成为脱离团队的单独活动,许多教师还存在“上班等于上岗”的观念。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注意时代对组织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转变领导方式和观念,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
首先,要改变管理方式和观念。学校领导要对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负责,以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对待学校的管理,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确学校、教研组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包括学习型教研组)。其次,要采用教师自主管理方式。自主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使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促进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结合。
2.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教研组之间的竞争状况、教研组内部转变的构想以及现实的“榜样”等进行描述。要创造出组内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全心奉献、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愿景。
首先,教师要有自我超越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客观地理解环境和自己,能不断明确并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个人愿景。个人愿景包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想让自己管理的班集体成长为怎样的集体?想改变哪些不合时代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其次,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到个人成长对学校组织、教研组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如加大力度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中坚等。再次,在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组内同事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并提炼出有利于教研组发展、有利于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共同愿景。
3.强调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团体成员合作交流、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团体学习有针锋相对的辩论、客套的讨论、有技巧的讨论和深度汇谈四种学习形式。
深度汇谈与其他三种交谈方式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发现和洞察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在深度汇谈过程中,教师集体思考,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获得新知识,充分显示了团体学习的所有特征,是学习型组织团体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做好深度汇谈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竞争合作意识。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质量观(升学)和教育价值竞争观等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深藏绝技,不敢也不愿外露,缺乏团体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团体学习;其次,我们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再次,我们要克服个人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即为避免自己或他人因说出真正的想法而陷入尴尬或受威胁的境地而产生过分心理保护的现象。只有每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经验、看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全体教师才能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
4.建立健全的教研组学习机制
教研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条件、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等,它是教研组正常学习,实现教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条件和保障。
要建立健全的教研组学习机制,首先,要加强开展团体学习的宣传、指导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的认识能力;其次,要建立各种合作学习的条件,包括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构建相应的学习硬件设施等;再次,要避免半途而废现象,讨论问题的时间不足、课题研究经费和研究能力欠缺、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等,易造成教研组学习的半途而废,要注意克服这种现象。
5.强化系统思考意识
系统思考要求每个组织成员具有系统观念,无论是行动还是思考必须从整体出发。它可以将教师个人的自我超越、组织的共同愿景、成员间的团体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消除各种分歧,克服各种困难,最终顺利达到目标。
在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懂得集体思考不仅仅是简单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研组内所有的行动、情感、思维都要考虑教研组这个集体。教师必须从行动到情感再到思维,彻底转变封闭的个人意识,建立起开放的、自由的、共长的集体意识。只有这样,学习型教研组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编辑 杜 锐
第一,教研组学习形式多、实效少。学校虽然一般都安排了教研组的正常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安排往往形同虚设。第二,教研组学习缺乏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在教研组学习中,独立多于合作,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第三,教研组学习绩效差,浪费时间、半途而废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校必须对传统的教研组学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教研组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一、学习型教研组的理念
根据彼得·圣吉的定义,“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实现个人及组织的共同抱负。在学习型组织里,知识是个人和组织的连结点,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融为一体。人们无论地位高下,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间可以自由地质疑,每个成员都有发展、成长、提升的空间。
参考学习型组织标准,结合中小学教研组状况,我们对“学习型教研组”做了如下定义:能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创造力,具有积极、合作、自由的学习气氛,能大幅度提高教研绩效的教研共同体。
一般来说,相对于教师的个体学习,教研组学习具有学习形式的合作性、学习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行为的绩效性等特征。在发挥教研组这种组织优势的基础之上,学习型教型组形成了如下特点。
1.教研组拥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在个体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中所有人都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共同愿景能激发人的归属感,使教研组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是学习型教研组的重要因素。
2.教研组的学习能力强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教研组成员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高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总和。因为,在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教师个体容易克服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能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产生超越的学习动力。
3.教研组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系统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组内成员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使之在行动时考虑全局,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运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教研组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4.教研组工作与活动的绩效大
学习型教研组能使组织充满活力,使教研组的学习和活动更有成效,它既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意义深远。
二、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
教研组具有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利条件,一是教研组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教师组成的,学习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二是教研组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易达到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即学习与工作融合,教师与教研组易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并取得绩效;三是教研组有常规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外出学习、课题研究等)的要求和制度。学校应该以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对教研组进行改革和创新。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管理方式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仿佛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整天忙于授课、辅导、出题、阅卷等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教研组建设和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成为脱离团队的单独活动,许多教师还存在“上班等于上岗”的观念。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注意时代对组织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转变领导方式和观念,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
首先,要改变管理方式和观念。学校领导要对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负责,以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对待学校的管理,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确学校、教研组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包括学习型教研组)。其次,要采用教师自主管理方式。自主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使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促进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结合。
2.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教研组之间的竞争状况、教研组内部转变的构想以及现实的“榜样”等进行描述。要创造出组内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全心奉献、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愿景。
首先,教师要有自我超越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客观地理解环境和自己,能不断明确并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个人愿景。个人愿景包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想让自己管理的班集体成长为怎样的集体?想改变哪些不合时代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其次,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到个人成长对学校组织、教研组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如加大力度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中坚等。再次,在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组内同事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并提炼出有利于教研组发展、有利于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共同愿景。
3.强调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团体成员合作交流、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团体学习有针锋相对的辩论、客套的讨论、有技巧的讨论和深度汇谈四种学习形式。
深度汇谈与其他三种交谈方式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发现和洞察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在深度汇谈过程中,教师集体思考,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获得新知识,充分显示了团体学习的所有特征,是学习型组织团体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做好深度汇谈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竞争合作意识。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质量观(升学)和教育价值竞争观等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深藏绝技,不敢也不愿外露,缺乏团体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团体学习;其次,我们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再次,我们要克服个人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即为避免自己或他人因说出真正的想法而陷入尴尬或受威胁的境地而产生过分心理保护的现象。只有每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经验、看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全体教师才能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
4.建立健全的教研组学习机制
教研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条件、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等,它是教研组正常学习,实现教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条件和保障。
要建立健全的教研组学习机制,首先,要加强开展团体学习的宣传、指导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的认识能力;其次,要建立各种合作学习的条件,包括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构建相应的学习硬件设施等;再次,要避免半途而废现象,讨论问题的时间不足、课题研究经费和研究能力欠缺、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等,易造成教研组学习的半途而废,要注意克服这种现象。
5.强化系统思考意识
系统思考要求每个组织成员具有系统观念,无论是行动还是思考必须从整体出发。它可以将教师个人的自我超越、组织的共同愿景、成员间的团体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消除各种分歧,克服各种困难,最终顺利达到目标。
在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懂得集体思考不仅仅是简单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研组内所有的行动、情感、思维都要考虑教研组这个集体。教师必须从行动到情感再到思维,彻底转变封闭的个人意识,建立起开放的、自由的、共长的集体意识。只有这样,学习型教研组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