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场域是以大学生在课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内容、新媒体影响等。新媒体场域作为青年一代重大的聚集地,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获得了新机遇,也遭受新挑战。本文分析“工匠精神”在新媒体场域中传承的优势和阻碍,针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场域;工匠精神;传承
一、如何理解新媒体场域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种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场域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我们认为,场域概念是内含力量、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不是被一定范围和界限设定的区域或场所,是一个特殊的空间。
新媒体场域是指基于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产生出来的生活、学习、娱乐、消费等功能和使用体验,以及在该体验中之产生的对使用者产生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场域,既包括了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也包括了新媒体带来使用者的体验和影响。从影响力的角度看,学生在新媒体中的存在状态可称为“虚拟社会”,借助新媒体平台,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互动,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持续吸收、消化与整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精神和行为的一部分。它是集学习、生活、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区域。
二、新媒体场域中“工匠精神”传承挑战
作为大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培育目标, “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融人到大学生生活全方位。除了课堂,也要充分发挥日常生活教育作用。新媒体场域作为青年學生集学习和生活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结合调研发现, “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融人其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新媒体场域,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专注、执着”的品质,这与新媒体内容呈现“快速、多变、海量”传播特点差距甚大。而学生在新场域的使用,行为体现出无意识的形态。沉浸其中,新媒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学生的有效时间,消解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意识和行为习惯。
其次,新媒体场域,学生过程调控能力差。“工匠精神”培育非一日一夕之功,调研发现,在新媒体场域中,大量的学生将大把的课外时间花在与学习不相干的娱乐、游戏等活动上,新媒体场域中时间的利用率低。即使是正面了解“工匠精神”,在现有的新媒体场域中,因不能及时总结,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校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习之后的调整自身的学习情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三、探析新媒体场域中“工匠精神”
传承路径
新媒体正在改变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的方式,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方便。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如何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场域,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借助新媒体场域,多角度、立体化高效地宣传“工匠精神”。新媒体以网络平台为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借助新媒体场域,可以及时发布“工匠精神”优秀案例,时效性强;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可有效提高关注度,提升“工匠精神”宣传速度和宣传效果。
二是利用新媒体场域,多渠道、多层面提升“工匠精神”教育效果。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新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积极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媒体积极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声.营造“工匠精神”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是新媒体场域,多视角、协同化建设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新媒体场域,依托微课程、短视频、微活动等新媒体形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组织、班级团支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宣传教育,构建新媒体视域中的优秀“工匠精神”文化,助力学生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文化自信视域下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GX425);重庆市教委教研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课程“金课”研究(项目编号:193488);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研究(批号:2019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场域;工匠精神;传承
一、如何理解新媒体场域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种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场域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我们认为,场域概念是内含力量、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不是被一定范围和界限设定的区域或场所,是一个特殊的空间。
新媒体场域是指基于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产生出来的生活、学习、娱乐、消费等功能和使用体验,以及在该体验中之产生的对使用者产生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场域,既包括了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也包括了新媒体带来使用者的体验和影响。从影响力的角度看,学生在新媒体中的存在状态可称为“虚拟社会”,借助新媒体平台,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互动,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持续吸收、消化与整合,内化为学生自身精神和行为的一部分。它是集学习、生活、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区域。
二、新媒体场域中“工匠精神”传承挑战
作为大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培育目标, “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融人到大学生生活全方位。除了课堂,也要充分发挥日常生活教育作用。新媒体场域作为青年學生集学习和生活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结合调研发现, “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融人其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新媒体场域,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专注、执着”的品质,这与新媒体内容呈现“快速、多变、海量”传播特点差距甚大。而学生在新场域的使用,行为体现出无意识的形态。沉浸其中,新媒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学生的有效时间,消解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意识和行为习惯。
其次,新媒体场域,学生过程调控能力差。“工匠精神”培育非一日一夕之功,调研发现,在新媒体场域中,大量的学生将大把的课外时间花在与学习不相干的娱乐、游戏等活动上,新媒体场域中时间的利用率低。即使是正面了解“工匠精神”,在现有的新媒体场域中,因不能及时总结,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校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习之后的调整自身的学习情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三、探析新媒体场域中“工匠精神”
传承路径
新媒体正在改变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的方式,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方便。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如何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场域,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借助新媒体场域,多角度、立体化高效地宣传“工匠精神”。新媒体以网络平台为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借助新媒体场域,可以及时发布“工匠精神”优秀案例,时效性强;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可有效提高关注度,提升“工匠精神”宣传速度和宣传效果。
二是利用新媒体场域,多渠道、多层面提升“工匠精神”教育效果。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新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积极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媒体积极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声.营造“工匠精神”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是新媒体场域,多视角、协同化建设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新媒体场域,依托微课程、短视频、微活动等新媒体形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组织、班级团支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宣传教育,构建新媒体视域中的优秀“工匠精神”文化,助力学生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文化自信视域下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GX425);重庆市教委教研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课程“金课”研究(项目编号:193488);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研究(批号:2019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