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转型 构建科研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7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外航空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谋划战略转型与管理能力提升,保障科研生产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既是政治任务,又是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路径。“十二五”时期,中航工业洪都立足中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思考持续改进,致力于优化组织、提升能力、提高效率,在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型,着力于科研与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集中科研生产管理职能 推行计划管理模式
  由于历史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洪都原有的科研与生产管理缺乏统筹的管理抓手,且资源利用不足,协同度不高、效率低下。传统的“调度为主”的科研生产驱动模式在保障科研任务完成和产品及时交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研项目和生产订单的增多,原有的主要靠人员经验、强调事中控制、分机构进行科研与批产项目调度式管理模式逐渐显出其弊端,多项目同步运作、“单机”到“批产”“大批次、小批量”等各方面提出的管理升级要求,促使洪都转变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为此,洪都适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于2011年新成立科研生产管理部,从根源上解决管理接口过多的问题。
  科研生产管理部定位于承接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作为公司科研生产主价值链上的枢纽,实施科研生产一体化管控,强调提前策划、过程控制、整改落实、持续改进,组织完成公司科研生产任务,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在计划管控方面,引入全周期的计划管理模式,形成“计划编制——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调整”闭环管理。
  优化项目管理模式 实现三级管控
  原有科研生产主要采取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为主,在型号项目数量少、组织难度不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好地运行。但随着多型号交叉并行,单项目管理复杂性陡增,推行项目管理,实施矩阵式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洪都将原来分散于各职能领域的项目管理职能,按项目线进行重新集成,重新构建组织机构,理顺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决策层、项目管理层、职能和业务运行层管理关系。
  在企业内部,围绕项目条线,实施三级管理。一级为主管项目的公司领导,全面实施;二级为项目经理,根据各关键领域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包括项目专职管理人员、常驻管理人员和非常驻管理人员;三级为项目成员,对接各职能、业务部门并负责推动项目具体执行工作。在项目执行的同时,重新建立了“管理+项目+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发展路径。
  围绕项目管理框架的顶层设计 优化管理流程
  为配合组织机构调整及项目管理模式优化,中航工业洪都开展了对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工作。
  一是搭建流程管理平台,实现流程显性。洪都与ARIS系统服务供应商合作,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显性梳理工作,将业务经验转化为组织资产,搭建流程基础体系框架,开发流程管理平台。


  二是基于流程诊断,组织开展流程优化。在流程显性化基础上,分阶段、分领域启动流程优化工作。通过项目分类,结合项目阶段和管理要素设计,覆盖核心业务,同时梳理差异化流程,实现基本流程串联与嵌套。
  运用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依据项目阶段划分,全面梳理各阶段里程碑节点及“产成物”,形成各流程专业模块特定流程相互支撑的流程子系统,可全面展现产品/服务从立项到交付的全过程。以研制流程为例,分为论证、方案、工程研制、设计定型、试生产等5大阶段,涵盖了从立项到批生产前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流程。
  三是基于运行准备,进行成果固化。针对优化方案导入,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准备工作,梳理工作表单,开展业务流程知识培训,强化风险管控、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了常态化流程管理机制。流程工作转入试行实施后,营造了流程管理氛围,同时培养了流程管理人才。
  结合实际及进一步的管理需要,以流程管理部门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风险、内控建设等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流程深化与细化管理。


  以管理转型为导向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积累了新优势
  科研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积极转变。生产管理形式上,由原来调度管理转为计划管理为主;生产管理手段上,实现以指令性计划管理拉动生产、以生产调度解决执行过程问题推动计划执行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以开放计划、指令性计划及保障计划为牵引的多层计划管理体系;科研管理、生产管控紧密结合,以项目管理贯穿始终,科研生产稳步推进。积极推行生产二级计划管理,使瓶颈问题充分显现并有效解决,围绕齐套目标组织生产,保证公司生产交付。
  科研生产计划完成率大幅提升。通过科研生产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科研生产计划完成情况明显提升。生产任务完成量逐年攀升,型号科研工作进展捷报频传。
  产品生产周期明显缩短。通过科研生产一体化体系的有效协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各类资源如人员、设备、工具等得以高效配置、合理统筹,研发生产周期缩短。配合技改,扩充生产能力及滚动有序生产后,可实现既定的总装生产节拍;存货周转得到大幅改善,有效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
  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科研生产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中航工业洪都的科研生产能力获得客户进一步认可,在技术、产品和服务方面巩固了自身优势;随着L15高教机的立项批产,国内外订货逐步增长,年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进一步增强了洪都的综合发展实力。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华龙一号”在万众瞩目中开工。作为工程总承包方的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既肩负着工程总体施工推进的任务,更担负着将“华龙一号”这一新的核电三代先进技术从图纸变成现实的重任,全球都在关注华龙首堆。日前,我们走进工程公司,就华龙首堆的具体挑战和华龙系列的未来创新方向,对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进行了专访。  首堆进展好于预期  作为福清五号机组的总包单位,您能否
期刊
放眼江西省乃至中国,像中航工业洪都这样有着深厚的历史、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雄浑大气改革气魄的企业凤毛麟角。在过去的几年,随着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这位航空工业长子再次散发出朝阳般的生机活力。追本溯源,是怎样的艰辛,炼就了这座现代化的航空企业的筋骨,又是怎样的辉煌,让它持续图强。  毛泽东 惊天动地的大事  1954年7月3日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初教5)型飞机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新中国飞机
期刊
洪都,一个张力内敛、令人尊敬的称谓,入耳至美。  地理上的洪都,在王勃的文华中流淌千年,叫人深深记住;国防上的洪都,在军工的光荣中激情四射,叫人深深眷恋。  80年前,这里是民族航空工业的肇始地之一,在纷飞的战火中刻写了不屈的身影;64年前,这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摇篮之一,用第一架飞机点燃了我们的璀璨空天。如今,这里兴起点亮未来的辽阔航空城,把自己的历史积累和抱负再次尽情释放。  从救国到报国、强国
期刊
1979年12月20日,洪都自行设计制造的初教6型飞机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  穿越时空,重温历史,洪都伴随着共和国航空事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辉煌之路。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洪都已初具规模,完成了由修理阶段进入仿制阶段,也基本上掌握了活塞发动机飞机的制造技术。但飞的理想却总在萦绕着洪都人的魂。  1958年,空军急需一种新型教练机,于是洪都人又重新开始书写新的奋飞纪录。他们奔上了自行设计的开拓
期刊
成功,永远属于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勇者。  在新军事变革到来的时期,在国际市场上新一轮第三代高级教练机的竞争已经开始。洪都作为中国教练机研发生产基地,主动承担起了新型高教机的研制。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2003年1月,国防科工委批准“猎鹰”L15高级教练机为军贸出口产品;2004年1月,原中航二集团批准“猎鹰”L15高级教练机立项研制。  2006年3月13日16时26分,“猎鹰”成功首飞!这
期刊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一生几乎未动过“枪”,但其“枪的理论”却举世无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深谋远虑,面对苏、美两国激烈的太空角逐和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建设与未来的安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毅然作出“发展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包括现代火箭在内的尖端技术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  据资料显示,1953年春天,毛泽东曾问周恩来:“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
期刊
洪都从193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80年历史的老厂。洪都有着光荣的战斗历史,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后,毛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洪都为航空工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中航工业教练机产业基地,洪都要珍惜今天的机会,你们这代人付出努力,就可能为今后的洪都人奠定30年、40年甚至50年的大好时光。  对于洪都来说,怎么依靠航空技术优势再发展高端的民用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创造我们的发展空间,既为自身的发展
期刊
“十二五”是中航工业洪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持续推动洪都进步的根本性力量。这一时期,洪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航空装备发展为重点,不断加强科技工作,奋力推进科技创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催生了一批新产品。洪都科技工作者们坚忍不拔、勇攀高峰,在智能制造、基础科研、预研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通过深入开展专利、成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荣誉,迎来了一轮科技创新的爆发
期刊
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中国制造2025”东风浩荡,中航工业洪都做大做强的步伐坚定铿锵,打开人才这一活力之源,则是全部工作的基石。  “十二五”以来,面临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洪都聚焦战略,大力打造基于价值创造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做好总量调控、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素质能力、激发价值创造”为主要任务,秉承“想干事者给机会,能干事者给舞台,干成事者给待遇”的人才观,打造出一支“高、新、特、精”
期刊
2010年11月16日15时09分,在第八届珠海航展上,一架新修复的“功勋古董军机”——初教5像一只灵巧的燕子轻盈地飞入人们的视线。仰望着这古董似的“灵燕”,观赏者心潮激荡。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建立一个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国民党时期与意大利在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残垣断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