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举证时限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举证时限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民事诉讼法》对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文章由举证时限的含义及有关基础理论入手,比较各国的相关规定,并对新《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内容加以详细评析,阐明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意义,以期有利于实践。
  [关键词]举证时限;民事诉讼;法律后果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而举证时限问题则是民事诉讼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是民事是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是否承担不利后果,也影响着法院的办案效率和质量。所谓举证时限,即当事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向法院提供证据的期限,也被称为举证效力时间。举证时限制度即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使其主张成立的相应证据,逾期不提出证据则承担证据失效或失权等不利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程序安定理论
  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应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并作出终局决定,进而保持有条不紊的诉讼状态。民事诉讼法上的讼争一成不变原则、管辖恒定原则和应诉管辖制度、限制撤诉原则、禁止任意诉讼原则和放弃责问权制度等,这些都是以或主要是以程序安定为价值理想而设计的。①纵观整个民事诉讼过程,庭审是中心环节,而庭审必须依赖于证据,当事人的诉求必须围绕证据而展开,法官的裁判也须依证据作出。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定举证的有效期间,尽量避免因证据的提出不受时间限制而产生的程序动荡,减少或杜绝重新启动程序,从而保证程序的安宁和稳定,削弱任意性,以实现裁判的终局性和确定性,更加有效地解决纠纷,保障司法权威。
  (二)诚实信用原则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一个引人瞩目之处,是将诚实信用原则明文化、法定化。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当事人的促进诉讼义务以及禁止滥用诉讼权能就很好地体现出举证时限的要求。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举证或者逾期提出了证据,可能出于正当理由,也可能出于恶意,故意拖延诉讼。法律不能约束纯粹的道德,但可以通过约束其意图取得的法律上的利益而加以规制。无论何种原因,基于保护对方当事人对预期行为的信赖,法律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权能的滥用,推动诉讼程序的继续进行。
  (三)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从举证责任的内容和后果上来讲,如果忽视了提供证据的时间及逾期举证的后果,举证责任便会形同虚设。举证时限制度的产生恰恰克服了这一缺陷。它规定了当事人若不在限定的期限内举证,将失去证据的提出权和证明权,承担败诉风险,通过这种法律后果的设定落实举证责任。同时,这种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也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能够敦促当事人积极履行举证责任,为求得胜诉而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并及时向法院提出其所拥有的全部诉讼证据,有利于法院顺利开庭集中审理。
  二、举证时限制度之立法比较
  (一)美国
  有关美国举证时限的规定蕴含在审理前的命令中。美国1983年修改后的《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第3款第5项规定,法官可以在审前会议审议的事项中确定允许当事人提出证据的合理时间限制。在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之后,法官将其与双方律师或当事人之间协商的事项作出决定性命令,该命令控制以后的诉讼程序。依据此命令,双方当事人应就其在法庭审理时所需的证据开列证据目录,在法庭审理中,除非为了防止明显的不公此命令被随后发布的命令所更改,否则当事人不能提出审前命令中没有的证据和事实,即产生证据失权的法效果。而且,这种证据失权的效力及于上诉审程序。
  (二)日本
  1996年日本公布了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该法第156条规定:“攻击和防御方法,应根据诉讼进行的状况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同时,对“攻击和防御方法逾期提出”的法律后果规定得较为灵活,并没有明确地规定为证据失权。根据第167、174、178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证据整理程序终结后提出新的攻击和防御方法,但当对方当事人对此提出异议时,须向对方说明其迟延提出证据的正当理由,至于该理由是否正当、法院是否采纳、证据是否失权,则由法官依自由心证决定。这种证据失权的结果对控诉审有效。而在启动再审程序的规定上,应以《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第420条规定为依据,即新证据不能作为提出再审的理由。
  (三)法国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把民事审判程序明确地划分为辩论程序和辩论前的事前程序,审前准备中法官是准备程序的指挥者,其主要任务是使案件达到适合判决的程度。该法典第134、135条规定,法官应确定当事人相互传达书证的期限,必要时可规定科处逾期罚款;为在有效期间内交阅的文件、字据,法官得提出辩论。该法第764条规定:“审前准备法官,根据案件的性质、紧急程度与复杂性,随时确定案件审前准备所必要的期限。”该法第763、764、765、780、781、783条的规定,审前准备法官有权在案件已经达到了适合判决的程度或者当事人不遵守指定的提出攻击防御方法的期限的情况下,发布事前程序终结命令。终结事前程序之后,当事人不得再提交任何陈述和辩论的文书、证据,否则,法官依职权不予受理,即产生举证失权的法律后果。
  三、新《民事诉讼法》对举证时限之规定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中新增了举证时限制度。该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此条的增设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典正式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原则。
  (一)我国举证时限规定之内容
  为了弥补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缺陷,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首次明确了举证时限制度,要求当事人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证据,逾期提交的,法院不予质证。但是,在《证据规定》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逾期提交证据会导致失权,这一法律后果对当事人而言未免过于严厉。其次,以司法解释的方式设立举证时限制度,在法的效力位阶上略显单薄。因此,此次民诉法从两个角度对《证据规定》进行了修改,一是在民事诉讼法典中增设举证时限,规定了证据适时提出原则;二是缓和了逾期举证的后果,以符合实践的需求。具体来说,修改后民诉法对举证时限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设定了当事人适时提出证据的义务。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65条中出现“及时”二字,由此可见,及时提供证据是法律为当事人设定的义务,违反及时提供证据的义务,将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2.举证期限的确定。修改后民诉法在举证期限的确定方面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规定举证期限由法院确定。有人认为此处规定也许会导致法官滥用权利,但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目前处理举证期限问题的较好方式。
  3.举证期限的延长。修改后的民诉法并未沿袭《证据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设定的期限,即普通程序中举证的最短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0日。尽管修改后民诉法未明确举证的最短期限,但法院的审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以个案公正为基础,在指定举证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难易程度,确定相对应的时间限度,长短适宜。
  4.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修改后的民诉与证据规定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根据《证据规定》,逾期举证,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外,法院不组织质证,产生证据失权的后果;而修改后民诉法则对逾期举证的当事人规定了说明理由的义务,如理由不成立也并非一律认定证据失权,而是改变了《证据规定》的单一后果,针对不同的情形选择多元化的制裁方式。这种较为缓和的规制,既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查明案件事实,实现实体正义,又符合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满足程序正义。
  (二)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适用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是整个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既然修改后的民诉法为逾期举证设置了多元化的法律后果,由法院根据不同情形作出相应处理,那么,对于以下问题,就不得不进行探究:
  1.如何认定逾期举证的理由是否成立。按照修改后民诉法的规定,逾期举证的当事人首先应当向法院说明逾期举证的理由。法院认定该理由是否成立应注意考虑两个因素:首先,对于证明标准,由于此项证明属于程序事项,对证明标准的要求应适当降低,法院确信其理由成立即可。其次,依据立法者的意图,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应缓和适用,只要当事人逾期举证存在合理的事由,主观上不具有拖延诉讼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便可认定其理由成立,即从宽认定。
  2.如何选择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如果逾期举证的当事人拒绝说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法院将根据不同情形,从证据失权、训诫以及罚款的制裁中择一确定。对于逾期举证的当事人究竟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实践中法院应当综合考虑当事人取证的难易程度、是否有律师代理以及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程度等因素裁量决定,且不同的法律后果应当具有各自适用的构成要件。
  3.如何认定证据失权的要件。由于修改后民诉法所规定的逾期举证的诸种法律后果中,证据失权最为严厉,对当事人也最为不利,故法律应当对证据失权的认定设定明确的严格的条件,以寻求促进诉讼与实体正义的平衡。
  四、设立和完善举证时限制度的意义
  (一)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程序公正不仅要保证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和平等的诉讼权利,而且要保证诉讼主体有行使其诉讼权利的平等状况。②举证时限制度通过设置提供证据的期间,为双方当事人创设了进行诉讼行为的平等机会,实现诉讼过程上的平等。
  (二)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确立举证诚信及效率原则
  诉讼迟延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症结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举证时限制度恰好能较有效地遏制这一弊端,它加强了当事人在举证期间内的举证责任,虽仍允许当事人提出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及其提出时间都有了明确和严格的限制,从而使诚信和效率原则在举证环节得以贯彻,使举证责任有了落脚点,保证了诉讼程序的稳定。
  (三)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制度体系的完善
  举证时限制度是针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而设定的,若当事人在法官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完成举证,则要承担对己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使收集提供证据完全成为当事人自己的义务,从而促使当事人认真履行,使举证责任落到实处。
  (四)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首先,举证时限的设立,有利于促使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提供证据的义务。其次,举证时限的设立,有利于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和消除延误举证行为。再次,举证时限与法院的案件审限管理相结合,为法院如期结案提供可靠的保障。
  [注释]
  ①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114.
  ②王利民.民事举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7.
  [作者简介]王雯(1989—),女,江苏徐州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关系到对侦查权力的限制和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西方法治国家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寻求的以对犯罪控制程序合理规制来促使保障人权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新刑诉法框架下,我们应结合本土实际,摒弃口供中心主义,通过四个转变来实现侦查模式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保障人权;侦查模式;转变  在新《刑事诉讼法》框架和现有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下,如何让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实践中此消彼长、实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地“黑车”数量庞大,屡禁不止。“黑车”的大量存在,与我们饱受诟病的出租车管理制度也有很大关系。文章欲从完善出租车管理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市场之手,压缩“黑车”的生存空间,实现打击“黑车”的目的。  [关键词]“黑车”;出租车管理制度;出租车行业  一、目前在打击“黑车”方面采取的措施  (一)开展联合整治行动  出租车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行政审批制,和其他行
期刊
[摘 要]苹果公司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它研发、设计而不生产产品,其产品以外包的方式将零部件和整机的生产通过供应商主要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供应商在生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应由苹果公司和它的供应商共同承担责任。苹果公司对其供应商具有强大控制力,相应的,它应当承担环境核查、环境准入、环境验收及赔偿最终担保等责任,而其供应商应则应遵守所在国的环境法律,履行好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损害赔偿等责任。 
期刊
[摘 要]委托调解是对法院调解工作方式的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的有力延伸,对于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和谐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委托调解制度现仍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前景有目共睹,在当前诉讼增多的影响下,基层法院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探索、研究,积极着手构建,并加以创新。  [关键词]委托调解;调解范围;调解程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隐藏矛盾被触发,法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电子合同为分析基点对要约和承诺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电子要约和承诺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引发思考和为电子交易的发展提供制度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要约;承诺;电子合同  合同的成立离不开要约和承诺,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合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子合同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合同并没有区别,但是电子合同的成立或者订立的过程中总是采用电子数据和数
期刊
[摘 要]民法作为私法和权利法,强调当事人具有私法自治权。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民事行为违反法律、公序良俗,则该行为在私法上所要达到的目的将不被肯定,即该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文章通过比较法的方法,通过对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效力”问题的法律规定,浅析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的效力问题。  [关键词]私法自治;民事行为  民法作为权利法,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民法
期刊
[摘 要]《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是法律史研究中的典范,它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清代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其行文时运用的理论铺陈,概念转化的写作方法及对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批判与继承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习惯;习惯法;制定法    梁治平先生的《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①出版于1996年,书中主要探讨了在清代国家与社会二元格局的情况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及背后隐藏的运作机
期刊
[摘 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检察院应把握好增强党员意识、弘扬学习文化、完善学习制度、重视实际工作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检察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创新  201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检察院活动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官是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队伍,承担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
期刊
[摘 要]行政执法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执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执法内部环境中,人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我国行政执法内部环境的分析,探寻优化执法内部环境的措施,即制定道德性规范、树立应有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  [关键词]执法内部环境;行政伦理  行政执法环境,是指与行政执法活动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行政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执法的难易程度和落实行政决定的难易程度。实践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区检察机关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实证调研,归纳了司法实践在办理此类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侵犯知识产权;调查;原因;对策    一、上海市某区检察院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间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罪案件情况调查  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某区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