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加强 实践活动 提高
综合素质《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之后,要求能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操作实践性活动课。让学生不但利用课本上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把书上所给的图形变成美丽的图画,而且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硬纸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我把学生领出教室,三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丈量旗台(三层)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计算旗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学们对这两个游戏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再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4、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数字编码》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的电话号码、家人的身份证号码等,同时调查当地的邮政编码、车牌号码等活动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春天到了,怎样使我们的校园更美丽?设计《我心中的校园》一节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科学规划,拿出方案,向学校提建议。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再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针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2、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实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3、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4、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是一个新课题,但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加强 实践活动 提高
综合素质《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之后,要求能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操作实践性活动课。让学生不但利用课本上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把书上所给的图形变成美丽的图画,而且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硬纸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我把学生领出教室,三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丈量旗台(三层)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计算旗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学们对这两个游戏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再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4、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数字编码》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的电话号码、家人的身份证号码等,同时调查当地的邮政编码、车牌号码等活动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春天到了,怎样使我们的校园更美丽?设计《我心中的校园》一节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科学规划,拿出方案,向学校提建议。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再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针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2、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实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3、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4、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是一个新课题,但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