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探究式教学也可以看成是问题式教学。因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整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 ;氛围;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到新奇的、有悬念的问题,这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关系到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历史情景,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教师才能顺水推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一、营造探究历史的氛围
“师讲生听”的模式扼杀了历史教学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听、写,机械的背。要改变这一情形,就必须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术探究氛围,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出黑板,腾出空间,努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气氛,让他们在争鸣中碰出思想的火花。
在讲完“洋务运动”后,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查看有关的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在课前来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学生课后认真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果然是评价结果很不一致,有的同学从洋务运动使用机器生产方面来说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认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是在腐朽的地基上构筑漂亮的楼房,反而会延慢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有的同学看问题比较客观,一分为二来分析,而且是说得有理有据。讨论的时间不长,可是学生的语言很生动,唇枪舌剑之下足见学生的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但是这种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辩论也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曾涌动的历史情节。这里无压制、无权威,唯有热烈、严谨的探究气息。这样,学生才渴望思考、敢思考、能思考,而且会通过各种形式忘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这里只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如在学习“美苏冷战”时,我将学生分成美苏两方,鼎立而谈。学生急切的读教材,查资料,了解掌握本集团及其所面对的“敌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力量的比拼,最后找出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教学效果奇佳。
二、设计探究历史的形式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提出质疑,这本身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出来,说明他们喜欢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能刺激他们兴趣点的问题,而且可以找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大。
在学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组成当时的五大国及各方,重现当时的“十人会议”会场,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学生竟然废寝忘食的去读教材、借图书、上网、问老师,忙的不亦乐乎,通过体验,学生对一战前后的知识了如指掌,并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多样的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探究平台,“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我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多么完备,只追求学生在完成每一课题时对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因为最精当的结论教材中已表述明了,最后还是回归教材,但学生却已深切理解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目的。精心设计课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爆者、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既不放任自流,也绝不包办代替。这些形式,会激发学生空前的探究热情、激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会主动的付出超常的心血去真正地学习,获取信息,分析研究,表达展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会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实现。
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历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时空上离我们较为久远,这也是历史课让人难以靠近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究性课堂最关键的便是教师对课题的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首先,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命题时,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使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烟云,而是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如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就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相比较,由当前的国际热点朝核问题,追溯朝鲜战争及其根源问题,设计“中东问题的由来”这一命题,让学生彻底揭开这一长期国际焦点问题的神秘面纱。
其次,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在实现历史教育其他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
再次,要契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随着影视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泛历史作品成为学生的最爱,由此出发命题,让学生把真正的历史与艺术中的历史严谨的区分开。时下一系列戏说帝王的影视剧正在热播,便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也很合学生的口味。
四、将探究学习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纵观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性结合的探索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所以要设立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的各个环节。
课前预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往往只是重视课堂学习,忽视课前预习。所以在基础教学学习阶段必须养成课前学习习惯,在看不懂的地方去做好标记,做到有备无患的效果。 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短短的课堂时间,把握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要有一个互动的平台,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或者老师在课堂上以一种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兴趣。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 ;氛围;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到新奇的、有悬念的问题,这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关系到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历史情景,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教师才能顺水推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一、营造探究历史的氛围
“师讲生听”的模式扼杀了历史教学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听、写,机械的背。要改变这一情形,就必须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术探究氛围,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出黑板,腾出空间,努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气氛,让他们在争鸣中碰出思想的火花。
在讲完“洋务运动”后,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查看有关的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在课前来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学生课后认真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果然是评价结果很不一致,有的同学从洋务运动使用机器生产方面来说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认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是在腐朽的地基上构筑漂亮的楼房,反而会延慢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有的同学看问题比较客观,一分为二来分析,而且是说得有理有据。讨论的时间不长,可是学生的语言很生动,唇枪舌剑之下足见学生的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但是这种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辩论也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曾涌动的历史情节。这里无压制、无权威,唯有热烈、严谨的探究气息。这样,学生才渴望思考、敢思考、能思考,而且会通过各种形式忘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这里只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如在学习“美苏冷战”时,我将学生分成美苏两方,鼎立而谈。学生急切的读教材,查资料,了解掌握本集团及其所面对的“敌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力量的比拼,最后找出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教学效果奇佳。
二、设计探究历史的形式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提出质疑,这本身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出来,说明他们喜欢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能刺激他们兴趣点的问题,而且可以找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大。
在学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组成当时的五大国及各方,重现当时的“十人会议”会场,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学生竟然废寝忘食的去读教材、借图书、上网、问老师,忙的不亦乐乎,通过体验,学生对一战前后的知识了如指掌,并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多样的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探究平台,“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我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多么完备,只追求学生在完成每一课题时对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因为最精当的结论教材中已表述明了,最后还是回归教材,但学生却已深切理解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目的。精心设计课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爆者、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既不放任自流,也绝不包办代替。这些形式,会激发学生空前的探究热情、激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会主动的付出超常的心血去真正地学习,获取信息,分析研究,表达展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会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实现。
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历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时空上离我们较为久远,这也是历史课让人难以靠近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究性课堂最关键的便是教师对课题的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首先,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命题时,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使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烟云,而是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如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就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相比较,由当前的国际热点朝核问题,追溯朝鲜战争及其根源问题,设计“中东问题的由来”这一命题,让学生彻底揭开这一长期国际焦点问题的神秘面纱。
其次,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在实现历史教育其他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
再次,要契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随着影视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泛历史作品成为学生的最爱,由此出发命题,让学生把真正的历史与艺术中的历史严谨的区分开。时下一系列戏说帝王的影视剧正在热播,便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也很合学生的口味。
四、将探究学习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纵观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性结合的探索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所以要设立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的各个环节。
课前预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往往只是重视课堂学习,忽视课前预习。所以在基础教学学习阶段必须养成课前学习习惯,在看不懂的地方去做好标记,做到有备无患的效果。 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短短的课堂时间,把握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要有一个互动的平台,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或者老师在课堂上以一种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