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为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笔者根据哲学学科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特点,初步形成《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五步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为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笔者根据哲学学科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特点,初步形成《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步教学模式概述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有一句名言:“哲学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增长学生做人的智慧,学会从哲学的思维高度理解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规范人生行动、促进人生发展。《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通常2课时)进程设定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二、五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以高教社出版《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为例,浅析五步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引入新课时,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时易出现的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景。
放短片:一位学生看见老师从前面过来便绕道而行;另一位学生遇见老师时,不打招呼低着头匆匆而过。
教师提问:这两位同学这样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好么?他们为什么选择会这样的行为方式?其认识误区在哪里?
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这两位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或自信心,其认识误区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没有认识到师生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采用回避的态度,造成主观与客观不统一、不协调;这样,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自己也会觉得不愉快。下面通过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联系的哲学理论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教师板书课课题: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二)、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
老师讲:前面的例证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那么,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呢?还是彼此孤立的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播放录音:介绍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然后讲解以下问题:
(1)联系的含义(举例说明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及案例证实其特点)。
①联系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列举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别的联系)。
老师讲:我们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就是我的世界观,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的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方法论。因为事物是彼此联系的,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师生互动和举例说明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既要尊重自我独立性又要高度重视社会联系性。
(2)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要以人为本和要有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3)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对事物认识更深刻、方法更得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
在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明确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体讲就是弄清楚以下4个问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
2、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客观性?
3、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普遍性?
4、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教师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对与联系范畴相关的人生哲学作如下总结:
1、人际关系的涵义: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个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关系就无法生存发展。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注定会失败。
3、人际关系具有广泛多样性: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当今世界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和紧密。
4、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存在着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复杂联系;每个人的思想、个性、行为和价值观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包容、彼此兼顾。
(四)、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感到郁闷和困惑的事情么?请大家大胆地讲出来,我们一起来寻求解决办法。 部分学生举手发言:有人说,昨晚熄灯后,我在寝室和同学争论一个问题,被扣了班上的纪律分,今天有点郁闷;有人说,周末回家妈妈责备我那不行这不行,与妈妈发生争执,很不爽;有人说,前不久我和以为好朋友因一件小时发生口角,感到郁闷;有人说,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有一种郁闷和孤独的感觉,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加活动,别人也觉得我很孤僻,不知如何走出这种困惑……,等等。
1、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不和谐问题?
教师解答: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心里话,很好。无论是与学校要求不和谐、与家长不和谐、与同学不和谐、还是与环境不和谐、自己内心不和谐等等情况。我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呢?其一,不和谐使我们心情不愉快,应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其二,人机关系不和谐主要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别人对我不满意说明我没有适应别人,或者事先没有体察到别人的反应,去主动作一些协调和解说工作;我对别人不满意时,首先要思考是不是别人的问题,然后要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增加和谐因素,减少冲突。其三,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交往,不要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2、怎样才能更好地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合根据教材内容,师生对以下论点进行互动讨论:
(1)明确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学生阅读教材)
(2)认识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人际和谐有利于心理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友谊使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际和谐能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人际和谐有利于自我实现:可以人为鉴,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3)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使人从冷漠、自闭、排斥、对抗之心转为理解、接纳、合作、和睦之情,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释放正能量。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讲“和谐”的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先贤处事为人的智慧和经验(要求学生收集“和”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成语)。
最后,安排学生讲述教学参考书上的小故事:“别人的感受”。并布置思考题:哪位澳洲小孩的妈妈应用了什么观点对待与老师?她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教育孩子和协调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有什么启示?
(五)、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树立观念和规范行为是德育教育两大目标。通过哲学与人生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了认识的误区,为解决人生面临的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将观念变成行动,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教学中围绕“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教学内容,开展4个主题实践活动: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活动。
要求学生两周内认识三个新朋友,并开始联系和适当交往。
2、“与人共处、和谐共事”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室清洁扫除比赛活动,按照平时的清洁卫生安排表,每小组轮一次,看谁扫得又快又净。
3、“消除隔阂,增进友谊”活动
要求学生主动与自己曾有隔阂的同学、朋友或亲人进行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缓和关系。每人原则上沟通交流的不少于1人,两周内完成
4、开展“人际和谐大家谈”主题班会活动。以上前三项任务完成以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交流。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五步教学模式适用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
《哲学与人生》课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知识载体和基本主线,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中最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教学中,首先从解决学生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进入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从哲学基本原理(世界观)引申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论);又从哲学基础知识引申出人生哲学基础知识;再用人生哲学知识及方法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客观实际问题;最后将这些观点、方法用于规范人生行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学哲学与用哲学融为一体,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为建构教材提供了新思路。
(二)、五步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认知上,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应用能力上,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五步教学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更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给学生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书
[3]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教材
[4]《哲学与人生教材教法指导》课件(杨桂华)投稿小常识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五步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为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笔者根据哲学学科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特点,初步形成《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步教学模式概述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有一句名言:“哲学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增长学生做人的智慧,学会从哲学的思维高度理解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规范人生行动、促进人生发展。《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通常2课时)进程设定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二、五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以高教社出版《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为例,浅析五步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引入新课时,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时易出现的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景。
放短片:一位学生看见老师从前面过来便绕道而行;另一位学生遇见老师时,不打招呼低着头匆匆而过。
教师提问:这两位同学这样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好么?他们为什么选择会这样的行为方式?其认识误区在哪里?
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这两位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或自信心,其认识误区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没有认识到师生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采用回避的态度,造成主观与客观不统一、不协调;这样,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自己也会觉得不愉快。下面通过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联系的哲学理论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教师板书课课题: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二)、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
老师讲:前面的例证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那么,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呢?还是彼此孤立的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播放录音:介绍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然后讲解以下问题:
(1)联系的含义(举例说明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及案例证实其特点)。
①联系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列举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别的联系)。
老师讲:我们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就是我的世界观,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的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方法论。因为事物是彼此联系的,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师生互动和举例说明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既要尊重自我独立性又要高度重视社会联系性。
(2)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要以人为本和要有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3)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对事物认识更深刻、方法更得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
在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明确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体讲就是弄清楚以下4个问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
2、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客观性?
3、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普遍性?
4、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教师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对与联系范畴相关的人生哲学作如下总结:
1、人际关系的涵义: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个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关系就无法生存发展。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注定会失败。
3、人际关系具有广泛多样性: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当今世界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和紧密。
4、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存在着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复杂联系;每个人的思想、个性、行为和价值观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包容、彼此兼顾。
(四)、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感到郁闷和困惑的事情么?请大家大胆地讲出来,我们一起来寻求解决办法。 部分学生举手发言:有人说,昨晚熄灯后,我在寝室和同学争论一个问题,被扣了班上的纪律分,今天有点郁闷;有人说,周末回家妈妈责备我那不行这不行,与妈妈发生争执,很不爽;有人说,前不久我和以为好朋友因一件小时发生口角,感到郁闷;有人说,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有一种郁闷和孤独的感觉,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加活动,别人也觉得我很孤僻,不知如何走出这种困惑……,等等。
1、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不和谐问题?
教师解答: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心里话,很好。无论是与学校要求不和谐、与家长不和谐、与同学不和谐、还是与环境不和谐、自己内心不和谐等等情况。我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呢?其一,不和谐使我们心情不愉快,应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其二,人机关系不和谐主要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别人对我不满意说明我没有适应别人,或者事先没有体察到别人的反应,去主动作一些协调和解说工作;我对别人不满意时,首先要思考是不是别人的问题,然后要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增加和谐因素,减少冲突。其三,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交往,不要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2、怎样才能更好地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合根据教材内容,师生对以下论点进行互动讨论:
(1)明确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学生阅读教材)
(2)认识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人际和谐有利于心理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友谊使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际和谐能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人际和谐有利于自我实现:可以人为鉴,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3)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使人从冷漠、自闭、排斥、对抗之心转为理解、接纳、合作、和睦之情,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释放正能量。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讲“和谐”的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先贤处事为人的智慧和经验(要求学生收集“和”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成语)。
最后,安排学生讲述教学参考书上的小故事:“别人的感受”。并布置思考题:哪位澳洲小孩的妈妈应用了什么观点对待与老师?她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教育孩子和协调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有什么启示?
(五)、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树立观念和规范行为是德育教育两大目标。通过哲学与人生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了认识的误区,为解决人生面临的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将观念变成行动,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教学中围绕“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教学内容,开展4个主题实践活动: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活动。
要求学生两周内认识三个新朋友,并开始联系和适当交往。
2、“与人共处、和谐共事”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室清洁扫除比赛活动,按照平时的清洁卫生安排表,每小组轮一次,看谁扫得又快又净。
3、“消除隔阂,增进友谊”活动
要求学生主动与自己曾有隔阂的同学、朋友或亲人进行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缓和关系。每人原则上沟通交流的不少于1人,两周内完成
4、开展“人际和谐大家谈”主题班会活动。以上前三项任务完成以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交流。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五步教学模式适用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
《哲学与人生》课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知识载体和基本主线,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中最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教学中,首先从解决学生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进入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从哲学基本原理(世界观)引申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论);又从哲学基础知识引申出人生哲学基础知识;再用人生哲学知识及方法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客观实际问题;最后将这些观点、方法用于规范人生行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学哲学与用哲学融为一体,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为建构教材提供了新思路。
(二)、五步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认知上,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应用能力上,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五步教学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更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给学生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书
[3]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教材
[4]《哲学与人生教材教法指导》课件(杨桂华)投稿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