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uieui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环境空间 安全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认识和研究进程中,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安全的基本定义为:人类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能够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害和隐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正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
   一 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过程中,人地关系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人口增长、城市和区域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环境空间设计形态中安全性问题
   缺乏整体性。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设计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环境空间设计应该延续和增强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还需要考虑在相邻环境空间没有场地安全设计措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设计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还应该着眼于未来,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缺少规划。城市边缘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农村的边缘。从城市边缘的内圈层到乡村边缘的外圈层,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布局混乱,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环境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铺设简单,交通拥挤,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质量差,公建及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少且水平及空间结构不合理,日照通风卫生条件差,没有一个合理、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设计,空间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于在其中活动的人会产生开敞或封闭的感觉,并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环境知觉的空间范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先决条件。城市边缘区相对城市核心区来说,人口较稀,工厂较多,基建工程面广量大。而且,城市边缘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连行政边界也没有划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边缘区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活动时间、空间成为影响市民日常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城市边缘区环境交通现状有二: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交通环境差。
   三 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中安全性问题
   绿化元素。绿化是环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城市边缘区,自然大面积的绿化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环境基地呈现绿化单一、植被种类缺乏的特性。根据城市边缘区开发建设和自然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在绿化配置中,力图通过引入丰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种类,加大乔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种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绿化布局上,讲究以住区边界带状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特色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
   识别性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建设中,为了在心理和实际安全效果中保证安全,多采用此类元素。识别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标识、问讯指示、广告等,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识别内部空间功能,等等。设计得宜的指示牌、标识牌等与空间环境协调,还可以增加城市边缘区环境繁荣气息,对美化环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具有过渡性,在城市标识性元素设计方向还欠缺考虑,给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方面带来隐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称为可达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区域环境空间内的流动媒介。道路是城市环境空间的构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线性边缘特征。环境空间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们出行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间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间中,则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关系融洽。由于城市边缘区特定的区域特征,城市边缘区空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城市边缘区由内向外扩展的先导因素,从而引发居住区域的生成和增长,带动商业、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交通联系的改善。现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发展也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环境空间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使是功能单一的空间,因人在其中的活动不同,也需要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种划分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封闭的、私密性的,也有时是开敞的、集体共享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村民大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且地价便宜、房租较低的特点与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状况相吻合,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
   水环境元素。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景观设计中最富表现魅力的元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融合。水环境元素作为环境空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环境空间设计中。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水环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水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影响生态环境空间安全性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工业废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压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设置缺乏整体协调和优化,城市非点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环境功能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细的体系,水体环境容量偏小。
   光环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人对光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间,大多数的环境空间都由于不能与光线构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只有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这时我们疲惫的视觉会被突然唤醒,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意识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断了。我们开始摆脱常规意识状态的散漫、恍惚,进入一种“兴奋”、“集中”的认知和创作状态,对于环境空间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产生了。对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来说,由于有相对宽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环境是影响其环境空间设计和创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环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绿色,因此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缓解紧张的神经,解除眼睛的疲劳,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人减慢呼吸,降低眼内压力,改善心脏功能,安定情绪,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红色和橙色在环境中是一种警戒色,人们处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刺激、急促的心理状态。环境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不同色彩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据心理学研究,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觉中达到75%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然而在现代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混乱,没有次序感,整个环境空间处于一种灰色调,给人造成一种平淡、乏味,甚至是烦躁、沉闷、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 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对策
   生态整体观。城市和其边缘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人类无约束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城市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的一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出发点。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言:“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并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创造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等,从而优化城市环境。
   时空整体观。人对城市环境的考虑不仅应当满足现时、现世的需要,更应追求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项具体的建设活动都应当对未来负责。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进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中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地带,人对环境的需要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古老传统上。对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统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使其能直接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如果没有整体环境和整个城市作指导,边缘区环境的设计表达便会顾此失彼或随波逐流,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应从整体环境来评价个体环境或局部空间质量的优劣,损人利己的局部环境建设和建筑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建筑与外部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整体观。对城市人居环境需求的调查表明,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备如住房及其周围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的交通与通讯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后,则更注重其居住环境,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的和谐、情趣与美观,应重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等的需求。也正是这种环境特色使每个城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形态,显示出每个城市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五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围墙、栏杆就可以达到的,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用自然空间来创造一种安全性的环境空间也是达到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围的确定》,《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11期。
   [2] 谢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谢林霞,女,1983—,湖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李淼,女,1982—,辽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与方法,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艺术的形体不同于西方,中国绘画对于形的要求并不在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描摹,也不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中国绘画更加重视的是艺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感受,在论及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时,总会和“神”、“意”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形神兼备”,中国绘画才显现出极大的不同和极大的魅力。  关键词:形体 形似 形与神 形与意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运用与比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本文试图结合海子具体的诗歌创作,从考察其诗歌理想的形成流变历程出发,探析其诗歌理想的深刻蕴含、独特诗意、诗艺韵味,以及对当代诗歌的意义。  关键词:海
期刊
摘要 从继承的角度探寻当代文学的文化价值,可以看出,当代文学不仅要学会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其本质精神进行领悟,以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文学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当代文学也必然应该是当代文化的传播手段,我们应该认真吸取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使文学创作和评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时代赋予文学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当代文学 文化价值 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
期刊
摘要 作为美国文坛日益受到瞩目的新生代——X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华莱士经常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称呼,并被视为是品钦和巴思等人的接班人。但是这个标贴,无论是从作家本人意愿还是从他的创作事实来看,都不是很适合。本文拣选华莱士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来说明华莱士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他的叙事疗伤,展示他为开创美国文学新方向所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X一代 叙事疗伤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理特质进行探讨,通过对人物故事的梳理,探究其层叠阐发的存在命题;通过对结构方式、叙事模式的分析,探究其主观思辨的形式和超越前人的艺术创新,进而认识其哲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毋庸置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极为难读难懂的作
期刊
摘要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刻意地模仿了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事实上,《蝇王》正是对《珊瑚岛》所提出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观的回应。本文旨在从内容、人物、主题等角度的比较,来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蝇王》 《珊瑚岛》 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蝇王》(1954)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
期刊
摘要 在美国汉学研究领域,有关“东北作家群”的领军者之一萧军及其创作的研究体现出文本细读阐释、社会历史批评、性别政治研究以及地理文化考察等多重视域交互与协同的多元对话。其中,夏志清、葛浩文以及李欧梵等美国汉学家对于萧军及其文学创作实绩进行了独特且深入的阐释。  关键词:美国汉学界 萧军 夏志清 葛浩文 李欧梵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美国汉学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有
期刊
摘要 《麒麟》杂志是伪满洲国时期一本通俗文学杂志,是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随着通俗文学研究和东北沦陷时期期刊研究越来越受学界重视,《麒麟》杂志中的长篇通俗小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麒麟》中的长篇小说入手,通过分类、细读的方法,试图对《麒麟》中的长篇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便窥探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当时文人创作的心态。  关键词:《麒麟》 东北沦陷时期 通俗小说 雅俗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关于欧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国际题材小说中。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通过解析詹姆斯小说《戴茜·密勒》中的戴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金碗》中的玛吉三位到欧洲进行文化之旅的美国女性的生活、情感经历,阐释了詹姆斯对于欧美文化的思考,即从着重刻画欧美文化的冲突到试图寻求欧美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文化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哈代是探索普通人命运悲剧性的先驱者之一,其代表作《苔丝》即深刻地揭示了普通人命运的悲剧本质。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苔丝、亚雷克和安吉尔的命运关联,体现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著名观点——“他人是我的地狱”。个体存在的悲剧性、荒诞性、幻灭性,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有效的彰显。  关键词:悲剧 他人 存在 荒  引言  在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解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