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自我肯定,是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的肯定,也是展现自己文化深刻内涵的一种最真实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将使民众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件事提到日程上,我国广大民众是否对于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也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高校同样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纳入教育内容当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高校教育当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主体。基于此,文章探讨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钢琴教学民族化之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教育;钢琴教学
一、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历经兴衰沉浮,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归根结底只有在纵向的继承与横向的借鉴中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信念与文化追求,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激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具有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因为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国家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动力。
(二)文化自信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是文化的瑰宝,中国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音乐教育作为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所折服,进而在演奏民族作品时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民族热情。
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表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有着具体的推动作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教育着学生对生活以及艺术抱有积极的态度。同时,音乐教育也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加深自己对于文化的思考。音乐教育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肯定音乐带来的美感。与此同时,音乐教育民族化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知。音乐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启智,“润物细无声”。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内容当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高校当中的文化自信教育。音乐教育的价值是多样的,在人的素质培育过程中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建立起的审美观对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对高校钢琴教学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深深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艺术魅力。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教学相结合,一方面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意义,满足了我国对音乐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怀。
(一)在欣赏中认同情感文化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其中钢琴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积淀,其音樂的语义凝聚了民族文化意志,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学以及欣赏各类音乐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注入来吸收借鉴本民族优秀的精神气魄和气质神韵,以达到强化意识和强化自信的目的,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文化的多姿多彩,真正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韵,接受美的熏陶。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民族音乐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发展。
(二)在体验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教师将自身对于文化的探索运用到钢琴教学活动中,同时,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内涵,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葆活力。就当代的音乐形式而言,音乐仍然具有民族性,但这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比较、认知和交流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将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民族音乐通过教育继续传承和创新,不仅具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还能间接振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传承民族音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保护、继承,更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在创作中汲取民间音乐文化
老一辈艺术家在拓展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优秀钢琴艺术家殷承宗先生曾在创作《红灯记》钢琴伴奏时,积极向传统民间艺人学习京剧唱腔与声调气韵,并不断实践,最终摸索出具有民族韵味的钢琴音乐。由此可见,当下“社会”这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对钢琴教学的民族化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来源于生活,广泛涉猎各类民间曲艺,汲取民族艺术的精华,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使音乐演奏更富本民族特色。
三、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民族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对于艺术发展的要求,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进程却较为缓慢,其主要有来自三个层面的原因:
从教师层面看,第一,“唯西方中心论”教学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中国钢琴教育沿用了西方整套的教学体系,并通过一代代的钢琴学习者传承下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第二,片面地理解民族化,忽视本民族钢琴音乐的多样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风俗和礼仪,其音乐风格与体裁样式也是多彩多姿,风格各异。 从学生层面看,文化自信意识不足,对民族钢琴作品的学习缺乏热情。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音乐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音乐审美逐渐被吞噬。在教师的引领下尊重、欣赏、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学生学习民族钢琴作品的基石。
从教学内容层面看,民族钢琴作品较之国外钢琴作品在形式与数量上都有差距。自1934年齐尔品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风格钢琴曲”作品征集比赛以来,中国创作的钢琴作品虽多,但发行和出版的教材却较少,在教学中被广泛认可得以用于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甚至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因无人演奏而流失。此外,中国钢琴作品缺乏像西方教材那样从启蒙到专业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教材体系,特别在启蒙阶段,中国钢琴作品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教师在选用钢琴教材时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忽视。同时,民族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欠缺体系化。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根据作品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教师无论是在技术训练或是乐曲讲解方面,都贯穿着西方音乐元素,而没有对民族钢琴作品演奏技术的系统理论,这就导致学生在演奏民族钢琴作品时毫无章法可循,甚至由于深受西方各钢琴学派演奏技法的影响,无论在技术训练还是音乐表达上都有西方化的倾向。
对于学生而言,钢琴学习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定式,或者有确切的教学模式。钢琴是一门艺术类课程,除学习音乐知识理論外,更多的是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好钢琴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有显著效果。况且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习钢琴不仅能够为学生增加一门特长,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气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钢琴学习的氛围当中,钢琴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也存在着必然性。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中学教学一般都是灌输式的,而大学的教学一般都是引导式的。引导式教学看似简单,但其实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老师既要做到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又要让学生们学会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巩固知识。
四、文化自信视野下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民族意识,推进文化传承
中国钢琴音乐与西方钢琴音乐在音乐语言、节奏节拍、和声织体及曲式结构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是以单线条旋律为主,主张意大于形的诗化美感,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多声思维为基础,在逻辑严谨的结构中追求平衡美感。要在二者间找到契合点,首先需要中国作曲家不断地摸索、研究、对比与实践,创作出更多富有特色且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钢琴民族化作品,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当然,更需要钢琴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扬弃西方音乐文化,推翻“经验主义论”,将民族理念、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选用民族化钢琴教材,引导、启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觉体验,自发地在演奏中表达出民族情感。
因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起源于西方,所以在音乐总体教学上偏向西方的器乐演奏,而忽略了我国传统的演奏技法。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重视起自己的器乐演奏方法,让学习音乐的人增强民族音乐学习的信心。要从其中汲取养分,触发灵感,一旦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种种精妙及乐趣,自然会对本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自信,从而产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拥有悠久的璀璨文化,所以不同地区音乐也具有不同的风俗特点,包括独特的器乐。我们可以将这些独特的器乐融入钢琴教学当中,以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音乐艺术的教育主要体现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的交融。如果我们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那么就会触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重视理论学习,提升演奏技能
中国音乐是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正是这样的根基,推动着中国钢琴民族化的全面发展。首先,在艺术鉴赏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学艺术的课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底蕴深厚,它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为音乐的诞生提供素材,而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真实的表达,能创造出超越语言艺术的优秀作品。其次,音乐赏析课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文化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音乐,要想演奏好钢琴作品,还需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从中悟出作品的独特韵味。最后,适合民族化作品的表现手法是表达作品独特韵味的有力手段。中国作品讲求神、气、韵的完美结合,关注民族乐器的弹奏方法,将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弹、抺、勾、揉、点等演奏手法借鉴到钢琴演奏中,丰富民族化钢琴作品的表现手法。
(三)整合教学资源,改善外部环境
提升民族钢琴作品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协同推动。钢琴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民族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术并非通过一门课程或几首作品练习便能习得的,应当积极提升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如传统的乐理、律制、五声调式体系、民族和声等,这是学习的基础。同时,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校外,更多地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参与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感受中国音乐之美,领悟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内塑自身的文化素质。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学形式过于保守,以纯粹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也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很难在音乐教育中碰撞出音乐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固化的思维模式,以实践为主,大胆创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创作民族音乐的灵感。同时,音乐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本之中和教室里,应当多出去走一走,感受一下生活中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征.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及其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6(3):89-91.
[2]郭倩.基于文化视域中的当代钢琴教育研究[J].音乐时空,2015(16):110-111.
[3]雷霙.基于文化视域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探析[J].音乐时空,2015(12):98-99.
[4]冯炜.浅析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J].戏剧之家,2015(11):35-36.
[5]刘璐.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反思[J].当代音乐,2015(7):165-166.
作者单位: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教育;钢琴教学
一、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历经兴衰沉浮,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归根结底只有在纵向的继承与横向的借鉴中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信念与文化追求,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激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具有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因为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国家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动力。
(二)文化自信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是文化的瑰宝,中国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音乐教育作为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所折服,进而在演奏民族作品时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民族热情。
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表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有着具体的推动作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教育着学生对生活以及艺术抱有积极的态度。同时,音乐教育也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加深自己对于文化的思考。音乐教育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肯定音乐带来的美感。与此同时,音乐教育民族化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知。音乐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启智,“润物细无声”。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内容当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高校当中的文化自信教育。音乐教育的价值是多样的,在人的素质培育过程中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建立起的审美观对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对高校钢琴教学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深深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艺术魅力。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教学相结合,一方面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意义,满足了我国对音乐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怀。
(一)在欣赏中认同情感文化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其中钢琴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积淀,其音樂的语义凝聚了民族文化意志,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学以及欣赏各类音乐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注入来吸收借鉴本民族优秀的精神气魄和气质神韵,以达到强化意识和强化自信的目的,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文化的多姿多彩,真正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韵,接受美的熏陶。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民族音乐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发展。
(二)在体验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教师将自身对于文化的探索运用到钢琴教学活动中,同时,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音乐内涵,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葆活力。就当代的音乐形式而言,音乐仍然具有民族性,但这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比较、认知和交流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将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民族音乐通过教育继续传承和创新,不仅具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还能间接振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传承民族音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保护、继承,更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在创作中汲取民间音乐文化
老一辈艺术家在拓展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优秀钢琴艺术家殷承宗先生曾在创作《红灯记》钢琴伴奏时,积极向传统民间艺人学习京剧唱腔与声调气韵,并不断实践,最终摸索出具有民族韵味的钢琴音乐。由此可见,当下“社会”这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对钢琴教学的民族化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来源于生活,广泛涉猎各类民间曲艺,汲取民族艺术的精华,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使音乐演奏更富本民族特色。
三、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民族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对于艺术发展的要求,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进程却较为缓慢,其主要有来自三个层面的原因:
从教师层面看,第一,“唯西方中心论”教学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中国钢琴教育沿用了西方整套的教学体系,并通过一代代的钢琴学习者传承下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第二,片面地理解民族化,忽视本民族钢琴音乐的多样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风俗和礼仪,其音乐风格与体裁样式也是多彩多姿,风格各异。 从学生层面看,文化自信意识不足,对民族钢琴作品的学习缺乏热情。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音乐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音乐审美逐渐被吞噬。在教师的引领下尊重、欣赏、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学生学习民族钢琴作品的基石。
从教学内容层面看,民族钢琴作品较之国外钢琴作品在形式与数量上都有差距。自1934年齐尔品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风格钢琴曲”作品征集比赛以来,中国创作的钢琴作品虽多,但发行和出版的教材却较少,在教学中被广泛认可得以用于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甚至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因无人演奏而流失。此外,中国钢琴作品缺乏像西方教材那样从启蒙到专业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教材体系,特别在启蒙阶段,中国钢琴作品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教师在选用钢琴教材时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忽视。同时,民族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欠缺体系化。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根据作品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教师无论是在技术训练或是乐曲讲解方面,都贯穿着西方音乐元素,而没有对民族钢琴作品演奏技术的系统理论,这就导致学生在演奏民族钢琴作品时毫无章法可循,甚至由于深受西方各钢琴学派演奏技法的影响,无论在技术训练还是音乐表达上都有西方化的倾向。
对于学生而言,钢琴学习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定式,或者有确切的教学模式。钢琴是一门艺术类课程,除学习音乐知识理論外,更多的是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好钢琴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有显著效果。况且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习钢琴不仅能够为学生增加一门特长,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气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钢琴学习的氛围当中,钢琴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也存在着必然性。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中学教学一般都是灌输式的,而大学的教学一般都是引导式的。引导式教学看似简单,但其实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老师既要做到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又要让学生们学会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巩固知识。
四、文化自信视野下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民族意识,推进文化传承
中国钢琴音乐与西方钢琴音乐在音乐语言、节奏节拍、和声织体及曲式结构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民族音乐是以单线条旋律为主,主张意大于形的诗化美感,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多声思维为基础,在逻辑严谨的结构中追求平衡美感。要在二者间找到契合点,首先需要中国作曲家不断地摸索、研究、对比与实践,创作出更多富有特色且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钢琴民族化作品,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当然,更需要钢琴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扬弃西方音乐文化,推翻“经验主义论”,将民族理念、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选用民族化钢琴教材,引导、启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觉体验,自发地在演奏中表达出民族情感。
因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起源于西方,所以在音乐总体教学上偏向西方的器乐演奏,而忽略了我国传统的演奏技法。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重视起自己的器乐演奏方法,让学习音乐的人增强民族音乐学习的信心。要从其中汲取养分,触发灵感,一旦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种种精妙及乐趣,自然会对本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自信,从而产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拥有悠久的璀璨文化,所以不同地区音乐也具有不同的风俗特点,包括独特的器乐。我们可以将这些独特的器乐融入钢琴教学当中,以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音乐艺术的教育主要体现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的交融。如果我们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那么就会触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重视理论学习,提升演奏技能
中国音乐是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正是这样的根基,推动着中国钢琴民族化的全面发展。首先,在艺术鉴赏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学艺术的课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底蕴深厚,它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为音乐的诞生提供素材,而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真实的表达,能创造出超越语言艺术的优秀作品。其次,音乐赏析课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文化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音乐,要想演奏好钢琴作品,还需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从中悟出作品的独特韵味。最后,适合民族化作品的表现手法是表达作品独特韵味的有力手段。中国作品讲求神、气、韵的完美结合,关注民族乐器的弹奏方法,将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弹、抺、勾、揉、点等演奏手法借鉴到钢琴演奏中,丰富民族化钢琴作品的表现手法。
(三)整合教学资源,改善外部环境
提升民族钢琴作品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协同推动。钢琴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民族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术并非通过一门课程或几首作品练习便能习得的,应当积极提升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如传统的乐理、律制、五声调式体系、民族和声等,这是学习的基础。同时,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校外,更多地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参与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感受中国音乐之美,领悟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内塑自身的文化素质。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学形式过于保守,以纯粹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也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很难在音乐教育中碰撞出音乐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固化的思维模式,以实践为主,大胆创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创作民族音乐的灵感。同时,音乐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本之中和教室里,应当多出去走一走,感受一下生活中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征.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及其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6(3):89-91.
[2]郭倩.基于文化视域中的当代钢琴教育研究[J].音乐时空,2015(16):110-111.
[3]雷霙.基于文化视域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探析[J].音乐时空,2015(12):98-99.
[4]冯炜.浅析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J].戏剧之家,2015(11):35-36.
[5]刘璐.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反思[J].当代音乐,2015(7):165-166.
作者单位: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