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管理;网络文化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危机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1.沉迷于网络游戏,诱惑暴力行为。网络游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使之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网络游戏中频繁的角色转换,会使游戏者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容易使之出现双重人格倾向或多重人格的极端性表现,甚至会发生心理疾患。这样,不仅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耽误他们的学业,而且也会对他们的生理发育造成危害,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另外,网络游戏中的攻击、战斗和竞争等行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网络暴力横行,这极容易使大学生在对虚拟世界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深陷其中,从而会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模糊了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以至他们将在虚拟世界中随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带到现实世界之中来,催生他们的暴力倾向,引发他们的暴力行为。
2.沉迷于网络谣言, 诱发违法行为。如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提供着便捷的服务。然而,一些人却在网络博客、论坛、贴吧中肆意“扔垃圾”、“泼脏水”,煽动谣言、编织谎言。这些谣言、谎言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新浪校园全国渠道经理孔令旭表示,现在有超过60%大学生习惯微博生活。一些人上网更多是为了娱乐,对好人好事的关注度不高,反而疯狂转发奇事坏事。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应该传递正能量,明善恶、辨真假。“散播谣言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法律。”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其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伤害行为的发生或将这种伤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事关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大学生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走出网络陷阱的时候,他就应该设法求得他人的援助,其中包括来自教师、同学、家长、医生和朋友的援助,使之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重新找回迷失了的自我,回归现实生活。
2.培植大学生社会支持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也是人确立自己的自我价值和人的安全感的需要。大学生从脱离父母的监控那一天开始,就力图去了解同学,认识教师,感悟周围的环境,需要来自他人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爱与归属,更需要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所有这些,都要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需要通过来自社会的支持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引领大学生从虚拟的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世界之中来,因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良好、有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带给自己的愉快和自尊的体验。另外,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有序的群体生活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感、温暖感和价值感,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避免其沉迷于网络的重要举措。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自律机制。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自我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网络行为。网络空间没有现实社会的道德与责任约束,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主要靠自律,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网络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网络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网络行为中自觉规范自我。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知识宣传,并且可以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注明文明上网的准则,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第三,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育自律意识。可通过开设一些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培养其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应急机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校园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恶性事件。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校园舆情安全。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二要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网络管理引导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如协同网络中心、保卫处立即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抑制,必要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关闭相关网站或相关服务;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形式迅速消除影响;立即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公安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办法等。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师生不了解情况,就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相反,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发布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只有学校主动澄清事实,通过主流信息的发布扩大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才能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
2. 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上评论的工作制度,即针对大学生网民的言论,高校组织人员在网上进行答疑,或针对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网民展开深入探讨,以便及时解惑,正确引导学生网上言论。一是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即评论员根据学生网上言论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部分高校已形成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唤起大学生网民的共鸣与理解,另一方面辅导员兼任评论员,其观点更有深度和说服力,易于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1];二是开通网上在线交流栏目,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通过校领导与大学生网民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学校发展和管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三是培育一批论坛“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这批“舆论领袖”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高校可以利用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干部”的特殊身份,在网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并把“舆论领袖”的发言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达到正确引导论坛区言论、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的目的[2]。舆情引导机制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常规工作,但必须要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合理地进行调控,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楠,邱文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2]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党政论坛,2007,(9)。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研究”(FEB12043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校园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对策研究” ( XJK013CJG004);“高校网络德育行动实证研究”(XJK012CDY014)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管理;网络文化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危机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1.沉迷于网络游戏,诱惑暴力行为。网络游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使之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网络游戏中频繁的角色转换,会使游戏者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容易使之出现双重人格倾向或多重人格的极端性表现,甚至会发生心理疾患。这样,不仅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耽误他们的学业,而且也会对他们的生理发育造成危害,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另外,网络游戏中的攻击、战斗和竞争等行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网络暴力横行,这极容易使大学生在对虚拟世界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深陷其中,从而会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模糊了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以至他们将在虚拟世界中随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带到现实世界之中来,催生他们的暴力倾向,引发他们的暴力行为。
2.沉迷于网络谣言, 诱发违法行为。如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提供着便捷的服务。然而,一些人却在网络博客、论坛、贴吧中肆意“扔垃圾”、“泼脏水”,煽动谣言、编织谎言。这些谣言、谎言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新浪校园全国渠道经理孔令旭表示,现在有超过60%大学生习惯微博生活。一些人上网更多是为了娱乐,对好人好事的关注度不高,反而疯狂转发奇事坏事。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应该传递正能量,明善恶、辨真假。“散播谣言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法律。”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其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伤害行为的发生或将这种伤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事关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大学生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走出网络陷阱的时候,他就应该设法求得他人的援助,其中包括来自教师、同学、家长、医生和朋友的援助,使之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重新找回迷失了的自我,回归现实生活。
2.培植大学生社会支持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也是人确立自己的自我价值和人的安全感的需要。大学生从脱离父母的监控那一天开始,就力图去了解同学,认识教师,感悟周围的环境,需要来自他人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爱与归属,更需要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所有这些,都要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需要通过来自社会的支持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引领大学生从虚拟的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世界之中来,因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良好、有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带给自己的愉快和自尊的体验。另外,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有序的群体生活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感、温暖感和价值感,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避免其沉迷于网络的重要举措。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自律机制。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自我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网络行为。网络空间没有现实社会的道德与责任约束,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主要靠自律,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网络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网络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网络行为中自觉规范自我。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知识宣传,并且可以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注明文明上网的准则,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第三,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育自律意识。可通过开设一些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培养其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应急机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校园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恶性事件。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校园舆情安全。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二要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网络管理引导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如协同网络中心、保卫处立即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抑制,必要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关闭相关网站或相关服务;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形式迅速消除影响;立即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公安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办法等。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师生不了解情况,就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相反,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发布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只有学校主动澄清事实,通过主流信息的发布扩大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才能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
2. 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上评论的工作制度,即针对大学生网民的言论,高校组织人员在网上进行答疑,或针对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网民展开深入探讨,以便及时解惑,正确引导学生网上言论。一是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即评论员根据学生网上言论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部分高校已形成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唤起大学生网民的共鸣与理解,另一方面辅导员兼任评论员,其观点更有深度和说服力,易于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1];二是开通网上在线交流栏目,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通过校领导与大学生网民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学校发展和管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三是培育一批论坛“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这批“舆论领袖”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高校可以利用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干部”的特殊身份,在网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并把“舆论领袖”的发言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达到正确引导论坛区言论、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的目的[2]。舆情引导机制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常规工作,但必须要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合理地进行调控,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楠,邱文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2]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党政论坛,2007,(9)。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研究”(FEB12043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校园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对策研究” ( XJK013CJG004);“高校网络德育行动实证研究”(XJK012CDY014)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