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初中历史课堂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符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因此,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又几个问题仍然需要注意:
一、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要看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的师生交流、讨论却在光、声、画中流逝,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被动观赏者,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不加上适当的提问、讨论,必然使本课变得冷冷清清,学生不能真正给洋务运动以客观的评价。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历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种教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讲解和说明,例如我们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三、避免盲目的使用而降低效率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因此,盲目使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编入课件,反而使学生不易吸收,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演示。
多媒体手段有其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于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还普遍使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战争中的五次战役加以演示。同时播放《甲午风云》的影视资料,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邓世吕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避免形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没有把真正的实质内容渗入到课件当中,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感觉平淡无奇,缺少一个主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更加直观的印象。所以,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总之,只有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精彩的好课。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之,要使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避免学生只成为一个观赏者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文已由教师分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闪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记忆率不高。这样的课堂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听、记”的能力,只求片面而弃全面。
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到这一点。归根到底要看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的师生交流、讨论却在光、声、画中流逝,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被动观赏者,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不加上适当的提问、讨论,必然使本课变得冷冷清清,学生不能真正给洋务运动以客观的评价。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历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种教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避免变相的“满堂灌”
我们总是在批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使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认为它可以代替一切,从头到尾由计算机唱主角,忽视了教师应有的讲解和说明,例如我们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只作为操作者,只管放自己的图片和视频,不加以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连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却不能说得清,这样,教师的风格就体现不出来,课堂气氛不灵活,于是就变成了机器“满堂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神态、情感对初中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师的言语,神情、姿态等在教学中都有可能和学生形成情感交融而产生心灵感应。加入多媒体后,有时教学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又因为教师的素质各有差异,个性与特长更是不同,如果课堂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将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被埋没。长此以往,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将全面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功能的同时,更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三、避免盲目的使用而降低效率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因此,盲目使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编入课件,反而使学生不易吸收,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演示。
多媒体手段有其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于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还普遍使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战争中的五次战役加以演示。同时播放《甲午风云》的影视资料,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邓世吕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避免形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没有把真正的实质内容渗入到课件当中,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感觉平淡无奇,缺少一个主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更加直观的印象。所以,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总之,只有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精彩的好课。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之,要使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