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小学作为学生发展启蒙的最初阶段,更应注意将教育目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连续体”的简单介绍,进一步讨论了其相关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连续体;应用实践
对于学生来讲,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生命价值、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要重视的课程,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问题连续体”的含义及内
问题连续体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问题类型模式的研究发现,后由梅克教授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了具有五种类型的问题连续体。
其中包括几大类型如“已知”、“未知”、“系列”、“开放”以及“无限”。“已知”是指教师与学生对问题及如何解决都有一定的了解性。“未知”则是指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学生要通过自己进行解决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系列”是指教师与学生知道一部分答案但不确定是否多解,同时问题本身具有多种解决方式。“开放”则是教师与学生都知道问题具有多种类型的答案。“无限”则是开放型问题的延伸,解决问题的难度更高范围更广。
二、“问题连续体”的功能
将“问题连续性”引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来,可以利用问题的环环相扣将教学过程中想要体现的知识要点更好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随着知识点的深入逐渐升级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止停留在基础层面,可以上升到概念层面。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可以利用此教学方式脱离原有的单一课本目标,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生活化,有助于教师从主导性教学转变为指导性教学,学生也能够增添更多的探究与实践的机会,使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另外,“问题连续性”可以锻炼学生理性与创新性兼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将连续性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各项学习当中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总结的讲,“问题连续体”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发挥更高的自主性、创造性。
三、“问题连续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更好的收集“问题连续体”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资料,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形式的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在教师群中,有关“问题连续体”的认知情况,部分年轻教师知道什么是“问题连续体”同时应用于个人教学中来进行问题的规划;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问题连续体”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有所应用;还有部分教师则是对“问题连续体”既不知道也不应用与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问题连续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发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提问的次数。一些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提问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没有掌握恰当的次数暗盘,部分问题较少、部分问题略多,对知识侧重点的掌握不好。据有关心理学家表明,当被提问者在一定时间内所接受的问题限定在有限范围中较为乐于接受;若超出这个范围,会使人心情变得焦灼,思绪不稳。由此可见,问题的安排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有很大影响力。
2.提问的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较为单一,不但无法提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特点的体现。课堂最初最好利用设问提问方式,一方面带进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有助于将学生引导进入新知识的问题环境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知识的回顾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问的类型。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发现,部分数学课堂中对“问题连续体”中前三级的再现性、引导性问题较为明确,但缺少后两层的参与性及创造性问题,安排的有些杂乱无章,缺乏层次性,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效果有一定影响。应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对学生理解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
四、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连续体”的具体应用
1.再现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多是以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式的思考,相较而言这类问题比较单一,是对知识点的侧重巩固。例如,在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提问:“什么样的数字可以被2整除”、“这样的数字如何进行分类”、“什么叫质数”类似这样的递推型问题来唤起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层。
2.引导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有关知识的概念并灵活应用相关规律,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分别画出一个圆柱和圆锥图,并提问“图2中的圆锥是图1圆柱切割成的吗”、“图2圆锥中哪条线段是图1圆柱的高”类似这样的关联性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动脑思考,让其自己构建学习画面,从而更好的认识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3.参与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是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规律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此类循序渐进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卡纸、直尺等工具,通过自己动手去验证推导相关的求面积公式。
4.创新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旨在通过建立综合性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自主联想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教师在习题布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与解决能力。例如,在“圆”这一章的学习中,关于面积问题可以有这样的提问“一根6米长绳子将一只牛拴在屋外的栅栏上,周围是大面积草地,问牛最多可吃多大面积的草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由猜想,不同的想象图形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与研究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进而实现新课标数学课程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问题连续性”含义及内容的简述,深入讨论了其价值功能、教学现状以及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孙艳屏.“问题连续体”理论设计实例[J].教育研究,2007.
[2]龚映丽.谈“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连续体”理想的设计规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荀步章.“问题连续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学科教与学,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连续体;应用实践
对于学生来讲,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生命价值、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要重视的课程,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问题连续体”的含义及内
问题连续体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问题类型模式的研究发现,后由梅克教授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了具有五种类型的问题连续体。
其中包括几大类型如“已知”、“未知”、“系列”、“开放”以及“无限”。“已知”是指教师与学生对问题及如何解决都有一定的了解性。“未知”则是指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学生要通过自己进行解决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系列”是指教师与学生知道一部分答案但不确定是否多解,同时问题本身具有多种解决方式。“开放”则是教师与学生都知道问题具有多种类型的答案。“无限”则是开放型问题的延伸,解决问题的难度更高范围更广。
二、“问题连续体”的功能
将“问题连续性”引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来,可以利用问题的环环相扣将教学过程中想要体现的知识要点更好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随着知识点的深入逐渐升级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止停留在基础层面,可以上升到概念层面。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可以利用此教学方式脱离原有的单一课本目标,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生活化,有助于教师从主导性教学转变为指导性教学,学生也能够增添更多的探究与实践的机会,使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另外,“问题连续性”可以锻炼学生理性与创新性兼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将连续性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各项学习当中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总结的讲,“问题连续体”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发挥更高的自主性、创造性。
三、“问题连续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更好的收集“问题连续体”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资料,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形式的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在教师群中,有关“问题连续体”的认知情况,部分年轻教师知道什么是“问题连续体”同时应用于个人教学中来进行问题的规划;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问题连续体”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有所应用;还有部分教师则是对“问题连续体”既不知道也不应用与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问题连续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发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提问的次数。一些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提问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没有掌握恰当的次数暗盘,部分问题较少、部分问题略多,对知识侧重点的掌握不好。据有关心理学家表明,当被提问者在一定时间内所接受的问题限定在有限范围中较为乐于接受;若超出这个范围,会使人心情变得焦灼,思绪不稳。由此可见,问题的安排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有很大影响力。
2.提问的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较为单一,不但无法提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特点的体现。课堂最初最好利用设问提问方式,一方面带进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有助于将学生引导进入新知识的问题环境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知识的回顾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问的类型。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发现,部分数学课堂中对“问题连续体”中前三级的再现性、引导性问题较为明确,但缺少后两层的参与性及创造性问题,安排的有些杂乱无章,缺乏层次性,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效果有一定影响。应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对学生理解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
四、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连续体”的具体应用
1.再现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多是以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式的思考,相较而言这类问题比较单一,是对知识点的侧重巩固。例如,在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提问:“什么样的数字可以被2整除”、“这样的数字如何进行分类”、“什么叫质数”类似这样的递推型问题来唤起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层。
2.引导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有关知识的概念并灵活应用相关规律,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分别画出一个圆柱和圆锥图,并提问“图2中的圆锥是图1圆柱切割成的吗”、“图2圆锥中哪条线段是图1圆柱的高”类似这样的关联性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动脑思考,让其自己构建学习画面,从而更好的认识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3.参与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是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规律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此类循序渐进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卡纸、直尺等工具,通过自己动手去验证推导相关的求面积公式。
4.创新性问题的应用。这类问题旨在通过建立综合性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自主联想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教师在习题布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与解决能力。例如,在“圆”这一章的学习中,关于面积问题可以有这样的提问“一根6米长绳子将一只牛拴在屋外的栅栏上,周围是大面积草地,问牛最多可吃多大面积的草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由猜想,不同的想象图形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与研究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进而实现新课标数学课程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问题连续性”含义及内容的简述,深入讨论了其价值功能、教学现状以及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孙艳屏.“问题连续体”理论设计实例[J].教育研究,2007.
[2]龚映丽.谈“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连续体”理想的设计规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荀步章.“问题连续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学科教与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