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得到的重视和应用。以技术媒介为基础的摄影教育融入人工智能,将为摄影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和未来高校摄影教育,人工智能会影响摄影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方法等层面的发展与革新。
关键词: 人工智能;摄影教育;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
基金项目:2020年媒介素养专项重点研究项目(2020ZGL007)(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社会境遇规定了一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存在形态。在以大数据、算法为核心技术支持下的人工智能时代,摄影的理念、影像的获取方式、影像的标准及其话语权都发生了潜在的变化。摄影生态与媒介环境扩展和重构了摄影教育的知识边界。而摄影教育的发展却始终受到社会环境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面对未来的摄影教育,正视“人工智能+摄影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就需要我们在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自我完善和突破。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专业教育面临的境遇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摄影媒介生态变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早期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表述中,将技术视为一种可颠覆原有社会生活样貌和实现文化发展的变革性力量。作为媒介技术的新表征,“人工智能以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通过对人脑功能的模拟,赋予类人化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生成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表达逻辑。”[1]
摄影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技术,天然的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发生着内在的勾连,在其生成与传播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地被技术形塑与再造。而媒介技术也在不断的更迭中完成了对媒介形态的再造。以智能手机、无人机航拍器为代表的智能拍摄设备,使影像获取更加智能化。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影像后期处理,加速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如天龙山石窟数字影像虚拟复原项目,项目通过对天龙山本体石窟的数字化影像扫描,并结合流失到海外的造像数字样本,从而建立起三维数字模型,利用三维数字模型逐渐建立人工智能虚拟影像,让天龙山石窟的面貌得以数字化展现,并以交互方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图1)。
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摄影媒介糅合了智能化的影像生产与传播业态,这一格局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专业教育的内容与形态。另外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摄影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传媒新技术之间的缓冲期逐渐明显化,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新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倒逼”着摄影的教育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引发摄影教育变革
当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摄影大学生,其知识的获取遇到瓶颈,借助网络信息,用于网络获取知识的时间日趋增加,由此带来学习空间和时间上都有重大变化,导致学生偏向浅学习、碎片化学习,而浅学习、碎片化学习难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以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开辟了“学习”的新航道,能够实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思考和深度探索学习。数字化社会带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学习资源、手段的极大丰富,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目前与影像行业相关的工作,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编辑图片和文字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影像的传播能力。这些都对摄影专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即教学内容应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知识结构应体现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摄影教育
教育理念的重塑与再构
媒体融合时代,摄影的媒介功能与跨介质表现能力更加明显。对于摄影教育来说,需要打破概念和范畴的限制,拓展原来的摄影内涵和摄影教育的范畴。由于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来临,摄影与图像的连带关系密不可分。同时,信息技术和媒体时代也赋予摄影更多的平台,摄影从较为传统的媒介跨入“新媒体”时代。因此,可把视频,计算机扫描图像都纳入影像范畴,建立大影像概念,融入科技与人文观。 “无媒介,不摄影。摄影正在从“专业摄影”的定义,拓展到不同领域应用,从“专业技能”转变成具有专业属性的融媒体生存技能。”
教育内容的分层设置
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总给摄影带来新的思考和拓展。但这些变化也促使摄影从业者具备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
1.攝影专业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技术、人文与科技素养、艺术创作等模块。基础技术及部分人文科技素养课程可以利用相关课程数据库,教育内容由“批量化”生产转向分层定制。人工智能与摄影教育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诊断、定制内容推送、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学习摄影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2.摄影课程内容新技术导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像扫描建模、数据追踪分析等智能技术操作等成为业界对摄影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业界前沿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以时代和社会需求为调整方向,开设有关数据挖掘分析、算法自动化、虚拟现实技术等符合业界动态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打下新技术基础,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智媒时代,摄影专业教育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科技媒介素养类内容的比重。摄影教育与摄影创作的初心是对人的培养以及对人自身的思考。因此,摄影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以人本主义的视角,对人的素养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摄影专业的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也都有很大的改善与发展,以人为本,技术为切入点,以达到培养摄影专业人才要求,满足全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虚拟现实、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功能,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均可基于智能设备来展开,学生通过在线摄影课堂,教师借助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等设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而在传统摄影教学手段和方法中,教师则是高校课堂的主导,而学生主要从教师课堂的讲授和演示中获取知识,导致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摄影教师角色转向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方法兴起,学习场所与平台日趋多样化。教学活动也逐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新定位,教师将从摄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协作者;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摄影过程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或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向。”
当前我国摄影教育大多数院校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欠缺现代数字影像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更偏重摄影艺术创作的创新。而人工智能赋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数据有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题项目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从而把摄影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宽阔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让摄影教育的开展,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摄影教学模式转变
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习时间和空间边界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教学模式更为智能化。
1.智能教学平台
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使其更加智能化。并促进教学资源的创新发展。在线建设摄影理论资源数据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线上提前制作带有视频、习题、语音的摄影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扫码签到,导出个性化学习报表、数据分析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摄影的参与度、学业成就感和学习动机,还促进了教师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全提升师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学生在线上、线下可同步开展摄影作品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摄影创作成果。
2.构建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模式
沉浸感、交互性和可构想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摄影教育带来新体验,开发以3D和交互技术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摄影平台提供可能性。AR/VR与摄影的结合,能够为人类展示360度实景视觉惊奇。二者在5G等新技术的辅助下,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影像探索。实验教学中,构建体验式学习情境并规范学习行为。课程设计一些典型项目作为实验教学案例,例如“无人机航拍”课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空中拍摄、获取影像,在Pix4Dmapper 上快速处理、分析航拍影像,调整航线规划等。基于数字摄影云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航拍制作。在讲授影棚灯光课堂,可用虚拟仿真实验再现,把抽象的感念、理论,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开启全新的教学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不仅会改变学生获得信息和学习方法,也能够为摄影教学的思想和观念带来改变。
摄影学习更加个性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摄影学习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基于搜集到的学习数据,计算出每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偏好、优势和劣势,判断他们是在新闻纪实报道摄影、时尚商业摄影、还是艺术创作的学习优势和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菜单”。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反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与作品有关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及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个性化服务的精准度。
摄影教育生态开放化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不仅是教育结构和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还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涉及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人工智能为摄影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实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和联合授课,例如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专业与摄影专业共同开发人工智能影像技术和艺术融合课程,实现跨学科授课,学生能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新艺术观念下接受艺术和科技的影像教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摄影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渐打破摄影教育和产业界的界限,促使摄影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系统,将国家的纵向课题和社会企业的横向课题与摄影教育实践结合。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陕西唐陵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无疑是一个有意的尝试与案例。
结语
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摄影教育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外在现实因素的影响转变教育理念,并在技术逻辑、教育逻辑、融合逻輯的合力助推下,打造特色的摄影专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于摄影教育领域将改变现代摄影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摄影专业教育也应迎接人工智能,积极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走好未来智能摄影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惊雷.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困境[J].中国出版,2019(06).
[2]石战杰.学科背景下的摄影教育——从课程、专业到学科[J].中国摄影家,2020(06).
[3]赵源.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抉择:方向、策略与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9(10).
关键词: 人工智能;摄影教育;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
基金项目:2020年媒介素养专项重点研究项目(2020ZGL007)(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社会境遇规定了一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存在形态。在以大数据、算法为核心技术支持下的人工智能时代,摄影的理念、影像的获取方式、影像的标准及其话语权都发生了潜在的变化。摄影生态与媒介环境扩展和重构了摄影教育的知识边界。而摄影教育的发展却始终受到社会环境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面对未来的摄影教育,正视“人工智能+摄影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就需要我们在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自我完善和突破。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专业教育面临的境遇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摄影媒介生态变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早期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表述中,将技术视为一种可颠覆原有社会生活样貌和实现文化发展的变革性力量。作为媒介技术的新表征,“人工智能以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通过对人脑功能的模拟,赋予类人化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生成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表达逻辑。”[1]
摄影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技术,天然的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发生着内在的勾连,在其生成与传播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地被技术形塑与再造。而媒介技术也在不断的更迭中完成了对媒介形态的再造。以智能手机、无人机航拍器为代表的智能拍摄设备,使影像获取更加智能化。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影像后期处理,加速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如天龙山石窟数字影像虚拟复原项目,项目通过对天龙山本体石窟的数字化影像扫描,并结合流失到海外的造像数字样本,从而建立起三维数字模型,利用三维数字模型逐渐建立人工智能虚拟影像,让天龙山石窟的面貌得以数字化展现,并以交互方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图1)。
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摄影媒介糅合了智能化的影像生产与传播业态,这一格局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专业教育的内容与形态。另外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摄影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传媒新技术之间的缓冲期逐渐明显化,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新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倒逼”着摄影的教育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引发摄影教育变革
当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摄影大学生,其知识的获取遇到瓶颈,借助网络信息,用于网络获取知识的时间日趋增加,由此带来学习空间和时间上都有重大变化,导致学生偏向浅学习、碎片化学习,而浅学习、碎片化学习难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以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开辟了“学习”的新航道,能够实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思考和深度探索学习。数字化社会带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学习资源、手段的极大丰富,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目前与影像行业相关的工作,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编辑图片和文字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影像的传播能力。这些都对摄影专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即教学内容应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知识结构应体现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摄影教育
教育理念的重塑与再构
媒体融合时代,摄影的媒介功能与跨介质表现能力更加明显。对于摄影教育来说,需要打破概念和范畴的限制,拓展原来的摄影内涵和摄影教育的范畴。由于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来临,摄影与图像的连带关系密不可分。同时,信息技术和媒体时代也赋予摄影更多的平台,摄影从较为传统的媒介跨入“新媒体”时代。因此,可把视频,计算机扫描图像都纳入影像范畴,建立大影像概念,融入科技与人文观。 “无媒介,不摄影。摄影正在从“专业摄影”的定义,拓展到不同领域应用,从“专业技能”转变成具有专业属性的融媒体生存技能。”
教育内容的分层设置
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总给摄影带来新的思考和拓展。但这些变化也促使摄影从业者具备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
1.攝影专业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技术、人文与科技素养、艺术创作等模块。基础技术及部分人文科技素养课程可以利用相关课程数据库,教育内容由“批量化”生产转向分层定制。人工智能与摄影教育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诊断、定制内容推送、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学习摄影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2.摄影课程内容新技术导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像扫描建模、数据追踪分析等智能技术操作等成为业界对摄影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业界前沿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以时代和社会需求为调整方向,开设有关数据挖掘分析、算法自动化、虚拟现实技术等符合业界动态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打下新技术基础,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智媒时代,摄影专业教育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科技媒介素养类内容的比重。摄影教育与摄影创作的初心是对人的培养以及对人自身的思考。因此,摄影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以人本主义的视角,对人的素养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摄影专业的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也都有很大的改善与发展,以人为本,技术为切入点,以达到培养摄影专业人才要求,满足全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虚拟现实、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功能,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均可基于智能设备来展开,学生通过在线摄影课堂,教师借助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等设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而在传统摄影教学手段和方法中,教师则是高校课堂的主导,而学生主要从教师课堂的讲授和演示中获取知识,导致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摄影教师角色转向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方法兴起,学习场所与平台日趋多样化。教学活动也逐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新定位,教师将从摄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协作者;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摄影过程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或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向。”
当前我国摄影教育大多数院校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欠缺现代数字影像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更偏重摄影艺术创作的创新。而人工智能赋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数据有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题项目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从而把摄影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宽阔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让摄影教育的开展,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摄影教学模式转变
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习时间和空间边界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教学模式更为智能化。
1.智能教学平台
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使其更加智能化。并促进教学资源的创新发展。在线建设摄影理论资源数据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线上提前制作带有视频、习题、语音的摄影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扫码签到,导出个性化学习报表、数据分析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摄影的参与度、学业成就感和学习动机,还促进了教师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全提升师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学生在线上、线下可同步开展摄影作品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摄影创作成果。
2.构建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模式
沉浸感、交互性和可构想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摄影教育带来新体验,开发以3D和交互技术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摄影平台提供可能性。AR/VR与摄影的结合,能够为人类展示360度实景视觉惊奇。二者在5G等新技术的辅助下,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影像探索。实验教学中,构建体验式学习情境并规范学习行为。课程设计一些典型项目作为实验教学案例,例如“无人机航拍”课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空中拍摄、获取影像,在Pix4Dmapper 上快速处理、分析航拍影像,调整航线规划等。基于数字摄影云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航拍制作。在讲授影棚灯光课堂,可用虚拟仿真实验再现,把抽象的感念、理论,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开启全新的教学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不仅会改变学生获得信息和学习方法,也能够为摄影教学的思想和观念带来改变。
摄影学习更加个性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摄影学习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基于搜集到的学习数据,计算出每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偏好、优势和劣势,判断他们是在新闻纪实报道摄影、时尚商业摄影、还是艺术创作的学习优势和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菜单”。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反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与作品有关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及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个性化服务的精准度。
摄影教育生态开放化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不仅是教育结构和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还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涉及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人工智能为摄影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实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和联合授课,例如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专业与摄影专业共同开发人工智能影像技术和艺术融合课程,实现跨学科授课,学生能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新艺术观念下接受艺术和科技的影像教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摄影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渐打破摄影教育和产业界的界限,促使摄影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系统,将国家的纵向课题和社会企业的横向课题与摄影教育实践结合。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陕西唐陵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无疑是一个有意的尝试与案例。
结语
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摄影教育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外在现实因素的影响转变教育理念,并在技术逻辑、教育逻辑、融合逻輯的合力助推下,打造特色的摄影专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于摄影教育领域将改变现代摄影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摄影专业教育也应迎接人工智能,积极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走好未来智能摄影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惊雷.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困境[J].中国出版,2019(06).
[2]石战杰.学科背景下的摄影教育——从课程、专业到学科[J].中国摄影家,2020(06).
[3]赵源.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抉择:方向、策略与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