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出现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低下的状况,使得研究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上日程。那么,一年级小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现状;生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搬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上,这不仅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看到生活中的数学、触碰到生活中的数学、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对于数学教师刚来说,培养就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笔者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研究载体,以一年级小学生的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问题通过实际生活立体呈现,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可触可感可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兴趣低下,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容乐观
笔者曾做过调查统计,一年级一个班45个学生,在众多科目中,最喜欢上体育课,其次是美术、音乐课,喜欢数学的寥寥无几。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也发现,上数学课的时候,很多学生正襟危坐,只是有个上课专心样在教室里,真正的思绪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的时候,老师一腔热情,抑扬顿挫,学生一脸木然,哑口无声。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可悲的对比。老师讲授过多,缺乏探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本来就抽象难懂的数学学科,让学生更加望而生畏。发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兴趣作祟。 因此,老师要抛弃传统的生搬硬套的说教方式,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平时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的数学,悟出生活中的数学。
二、数学生活化,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窍可开”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刺激,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兴趣是接受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攀登数学殿堂的原动力。从而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带着学习的兴趣去学一门学科、技术,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都知道小学生认识一件物品、事物,主要是通过物品、事物的具体形象,以及学生的直观思维来认知的,那么,这岂不是与数学学科抽象性形成一个矛盾体了吗?因此,教师将数学教材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数学“有窍可开”。
(一)从熟悉中引入新知,展示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的一开始,细心地从生活状态或学生身边日常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新知识,从他们知道的生活现象中入手,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时,笔者做了以下的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对于利用生活经验通过直接观察作出对两个物体的高矮、长短的判断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两个物体相差不太明显,无法靠经验作出直接判断的知识,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以《下课啦》比高矮,比绳子的长短等生活实际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不仅积累了比较经验,而且经历思考的过程后,掌握了比较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该节课滋生学习兴趣了。
(二)从学习中得到新知,探索数学的神秘
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到原来觉得很神秘的数学,竟然就在我们生活中,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人们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感到有用,才有学的兴趣。数学老师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相信生活离不开数学,它们之间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从而感知数学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时,我是这样设计比高矮的学习活动的。
1. 淘气和笑笑这样比高矮,你们赞成吗?(同桌之间交流)
2. 汇报:不公平,淘气踮起了脚尖。要大家都站在同一个平面才行。
3. 同桌之间进行比高矮活动。
4. 更换情境,学生站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这样比,谁高呢?
5. 再换情境老师端坐,学生站直再比高矮。
设计一系列的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比较高矮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通过讨论交流,亲身体验到高矮是相对而言的,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和策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会“我以我口表我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通过相互争辩、相互说理、展现隐性的思维过程,挑战性的任务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是经学生经过积极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美好情感体验,只有愉悦的情感才能点燃学习的动力。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学以致用,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力与灵性,将数学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出错不要紧,学习的过程是兴趣与创新的桥梁。如,学习了一年级上冊“比高矮”:我问同学们:遇到如下图的情况我们该怎么比呢?
1.小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
生:小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多了一个车灯。
2.如果要让小汽车从桥下通过,可以怎么办?
生1:把车灯拿下来。
生2:把桥最上面的木板撤走就可以通过。
学生不仅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出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还提供多种方法可以让汽车从桥下通过。让学生体验到思维、跳跃的欢乐,解决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胜利喜悦。
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营建一个有趣、有活力、有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用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多角度地分析并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消除各门学科中的种种障碍,激发大脑中潜在的非凡思维能力,享受知识带来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现状;生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搬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上,这不仅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看到生活中的数学、触碰到生活中的数学、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对于数学教师刚来说,培养就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笔者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研究载体,以一年级小学生的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问题通过实际生活立体呈现,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可触可感可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兴趣低下,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容乐观
笔者曾做过调查统计,一年级一个班45个学生,在众多科目中,最喜欢上体育课,其次是美术、音乐课,喜欢数学的寥寥无几。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也发现,上数学课的时候,很多学生正襟危坐,只是有个上课专心样在教室里,真正的思绪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的时候,老师一腔热情,抑扬顿挫,学生一脸木然,哑口无声。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可悲的对比。老师讲授过多,缺乏探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本来就抽象难懂的数学学科,让学生更加望而生畏。发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兴趣作祟。 因此,老师要抛弃传统的生搬硬套的说教方式,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平时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的数学,悟出生活中的数学。
二、数学生活化,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窍可开”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刺激,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兴趣是接受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攀登数学殿堂的原动力。从而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带着学习的兴趣去学一门学科、技术,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都知道小学生认识一件物品、事物,主要是通过物品、事物的具体形象,以及学生的直观思维来认知的,那么,这岂不是与数学学科抽象性形成一个矛盾体了吗?因此,教师将数学教材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数学“有窍可开”。
(一)从熟悉中引入新知,展示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的一开始,细心地从生活状态或学生身边日常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新知识,从他们知道的生活现象中入手,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时,笔者做了以下的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对于利用生活经验通过直接观察作出对两个物体的高矮、长短的判断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两个物体相差不太明显,无法靠经验作出直接判断的知识,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以《下课啦》比高矮,比绳子的长短等生活实际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不仅积累了比较经验,而且经历思考的过程后,掌握了比较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该节课滋生学习兴趣了。
(二)从学习中得到新知,探索数学的神秘
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到原来觉得很神秘的数学,竟然就在我们生活中,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人们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感到有用,才有学的兴趣。数学老师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相信生活离不开数学,它们之间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从而感知数学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时,我是这样设计比高矮的学习活动的。
1. 淘气和笑笑这样比高矮,你们赞成吗?(同桌之间交流)
2. 汇报:不公平,淘气踮起了脚尖。要大家都站在同一个平面才行。
3. 同桌之间进行比高矮活动。
4. 更换情境,学生站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这样比,谁高呢?
5. 再换情境老师端坐,学生站直再比高矮。
设计一系列的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比较高矮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通过讨论交流,亲身体验到高矮是相对而言的,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和策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会“我以我口表我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通过相互争辩、相互说理、展现隐性的思维过程,挑战性的任务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是经学生经过积极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美好情感体验,只有愉悦的情感才能点燃学习的动力。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学以致用,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力与灵性,将数学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出错不要紧,学习的过程是兴趣与创新的桥梁。如,学习了一年级上冊“比高矮”:我问同学们:遇到如下图的情况我们该怎么比呢?
1.小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
生:小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多了一个车灯。
2.如果要让小汽车从桥下通过,可以怎么办?
生1:把车灯拿下来。
生2:把桥最上面的木板撤走就可以通过。
学生不仅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出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还提供多种方法可以让汽车从桥下通过。让学生体验到思维、跳跃的欢乐,解决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胜利喜悦。
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营建一个有趣、有活力、有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用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多角度地分析并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消除各门学科中的种种障碍,激发大脑中潜在的非凡思维能力,享受知识带来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