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标,关于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的许多重要论述直至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梳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 指导方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指导意义。
一、 毛泽东的文化观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考察之上的。在毛泽东看来:“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 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准确地阐述了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论述昭示人们: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其文化形态也应随之转型,也就必须建构和发展适合于该种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为之服务的新文化。因而,这就为我国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毛泽东从文化性质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他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而是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新文化。“就国民文化领域来说,如果以为现在的整个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这是不对的。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当作了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 这种界定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得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扎根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基础,而不是超越这个基础。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能迷信洋八股,洋教条。“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这个纲领中,毛泽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含义的精髓,而且还增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内容,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天看来,这一文化纲领仍然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目标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总体设想。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开始思考了。他说:“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总是将经济和文化相提并论。例如他最常说的: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等。1954年9月在全国一届人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这种“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提法表达了毛泽东对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最初理解。到了1956年,毛泽东在接见意大利社会党农业考察团的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他说: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现在还不过刚开始。这表明毛泽东把“文化现代化”也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随后几年里,毛泽东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又一再地表达了“文化现代化”思想。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谈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3月在《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中谈到,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等等。
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的一种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何使文学艺术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如何从思想上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落后因素的影响以及修正主义思潮的侵袭,如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这些问题是促使毛泽东探索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因。 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方针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这些方针至今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毛泽东有着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发表过许多明确的论述,并在1964年9月致陆定一的信中将其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对中国古代文化,应“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特别是在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毛泽东对“中学”、“西学”中“学”的内容又发表了独特的重要的见解。认为:“‘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中西文化关系进行的正确解释。根据这一解释,所谓“学”,涵盖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艺术的基本原理”、“音乐的基本原理”、外国的“科学的原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道理”等等。但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是立足于“今”和“用”的基础上的,即以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和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的,这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的战略性方针。1951年,在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时,毛泽东题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几个字;1952年至1953年,有人就中国史研究问题向毛泽东请示时,他两次说要“百家争鸣”;1955年,中宣部领导人向毛泽东请示中共党史的编写问题时,他又作了“百家争鸣”的表示。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总结讲话,正式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1957年,毛泽东围绕“双百”方针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特别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行了展开的论述。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发表讲话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五、结语
毛泽东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走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已成为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长远的指导意义。
社会的发展应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任何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必将震荡着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并要求它作出与之相应的调整,进而达到三者的协调互动。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化变革,旧有文化与新的经济、政治不相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种种障碍,使市场经济在深层次运作中无法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因此,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文化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变革,构建反映逐步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新文化。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706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关键词 文化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 指导方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指导意义。
一、 毛泽东的文化观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考察之上的。在毛泽东看来:“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 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准确地阐述了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论述昭示人们: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其文化形态也应随之转型,也就必须建构和发展适合于该种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为之服务的新文化。因而,这就为我国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毛泽东从文化性质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他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而是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新文化。“就国民文化领域来说,如果以为现在的整个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这是不对的。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当作了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 这种界定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得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扎根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基础,而不是超越这个基础。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能迷信洋八股,洋教条。“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这个纲领中,毛泽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含义的精髓,而且还增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内容,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天看来,这一文化纲领仍然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目标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总体设想。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开始思考了。他说:“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总是将经济和文化相提并论。例如他最常说的: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等。1954年9月在全国一届人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这种“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提法表达了毛泽东对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最初理解。到了1956年,毛泽东在接见意大利社会党农业考察团的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他说: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现在还不过刚开始。这表明毛泽东把“文化现代化”也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随后几年里,毛泽东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又一再地表达了“文化现代化”思想。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谈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3月在《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中谈到,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等等。
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的一种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何使文学艺术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如何从思想上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落后因素的影响以及修正主义思潮的侵袭,如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这些问题是促使毛泽东探索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因。 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方针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这些方针至今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毛泽东有着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发表过许多明确的论述,并在1964年9月致陆定一的信中将其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对中国古代文化,应“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特别是在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毛泽东对“中学”、“西学”中“学”的内容又发表了独特的重要的见解。认为:“‘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中西文化关系进行的正确解释。根据这一解释,所谓“学”,涵盖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艺术的基本原理”、“音乐的基本原理”、外国的“科学的原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道理”等等。但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是立足于“今”和“用”的基础上的,即以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和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的,这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的战略性方针。1951年,在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时,毛泽东题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几个字;1952年至1953年,有人就中国史研究问题向毛泽东请示时,他两次说要“百家争鸣”;1955年,中宣部领导人向毛泽东请示中共党史的编写问题时,他又作了“百家争鸣”的表示。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总结讲话,正式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1957年,毛泽东围绕“双百”方针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特别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行了展开的论述。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发表讲话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五、结语
毛泽东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走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已成为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长远的指导意义。
社会的发展应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任何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必将震荡着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并要求它作出与之相应的调整,进而达到三者的协调互动。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化变革,旧有文化与新的经济、政治不相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种种障碍,使市场经济在深层次运作中无法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因此,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文化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变革,构建反映逐步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新文化。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706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