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干部“下访”必须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才能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为民解忧。
当前,不少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变坐等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十分欢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下访”却变了味:
一是顾“表”不及“里”。兴师动众下去后,隔着车窗向群众招招手,留下几组电视镜头,就打道回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干群相见不相识”,群众究竟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知之不多。
二是访“富”不访“贫”。有的“下访”干部“嫌贫爱富”,只“访”条件好、困难少的地方,权且当作公款旅游。至于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及边远、偏僻、落后的地方,则常常以各种借口避开。
三是亲“官”不亲“民”。下访对象只局限在基层少数官员,难得走访普通群众,不但得不到百姓的“真情”、“实意”,反而往往被虚假信息所左右。
四是入“身”不入“心”。人虽然下去了,却漫无目标,心不在焉,走马观花。
五是动“嘴”不挪“身”。有的“下访”干部到基层又“吃”又“喝”又“拿”,吃饱喝足后以电话询问代替现场调查,少有面对面的帮助、指导和交流,听声不见人,深入成“声入”。
下访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积极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上述种种徒有形式的“下访”,不但听不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不到基层的实际情况,解决不了群众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助长了形式主义坏作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申的形象。
鉴于此,领导干部“下访”必须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对那些作风不深入,“官”架子大,存在模糊“官念”的干部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痛下决心,端正态度,树立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意识。要勇于以一名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心态“下访”,真正“渗”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心与心沟通,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相关部门及领导也要制定配套制度,规范干部的“下访”活动,做到下去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课题,回来要有报告、有总结、有讲评,并把“下访”的情况与干部考核、奖惩兑现、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下访”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增强干部“下访”的实效性。
当前,不少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变坐等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十分欢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下访”却变了味:
一是顾“表”不及“里”。兴师动众下去后,隔着车窗向群众招招手,留下几组电视镜头,就打道回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干群相见不相识”,群众究竟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知之不多。
二是访“富”不访“贫”。有的“下访”干部“嫌贫爱富”,只“访”条件好、困难少的地方,权且当作公款旅游。至于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及边远、偏僻、落后的地方,则常常以各种借口避开。
三是亲“官”不亲“民”。下访对象只局限在基层少数官员,难得走访普通群众,不但得不到百姓的“真情”、“实意”,反而往往被虚假信息所左右。
四是入“身”不入“心”。人虽然下去了,却漫无目标,心不在焉,走马观花。
五是动“嘴”不挪“身”。有的“下访”干部到基层又“吃”又“喝”又“拿”,吃饱喝足后以电话询问代替现场调查,少有面对面的帮助、指导和交流,听声不见人,深入成“声入”。
下访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积极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上述种种徒有形式的“下访”,不但听不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不到基层的实际情况,解决不了群众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助长了形式主义坏作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申的形象。
鉴于此,领导干部“下访”必须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对那些作风不深入,“官”架子大,存在模糊“官念”的干部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痛下决心,端正态度,树立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意识。要勇于以一名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心态“下访”,真正“渗”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心与心沟通,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相关部门及领导也要制定配套制度,规范干部的“下访”活动,做到下去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课题,回来要有报告、有总结、有讲评,并把“下访”的情况与干部考核、奖惩兑现、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下访”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增强干部“下访”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