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其经济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但同时国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德国的初等教育是在基础学校里完成的,一般为4年,生源是6~10岁的儿童。德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送子女去基础学校学习。4年之后,家长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进行选择适合他们的中学。德国中小学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学校对教师规定的每周教学工作量也是相当高的。每个教师每周必须执教24~28课时,可以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每天几乎整天都在上课。这种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我国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过,德国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较轻,不少作业是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批改的。
德国各州的师资培养都分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修业阶段,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修业阶段在学术性高等学校进行,以第一次国家考试告终。凡通过考试者有资格作为见习教师参加第二阶段训练。第二阶段以第二次国家考试告终,凡通过考试者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正式的教师,并作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德国在培养教师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从师范模式到综合模式
目前,德国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惟一来源是师范生很有局限;教师应从社会上选拔。于是,师范学院逐步被并入大学,或被扩建成新的大学及综合高等专业学校。两德统一后,东德也取消了师专。这样,中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普通高校系统之中。
“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应知’,而且要学习‘应能’。”科莱门斯博士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德国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研究并重的学习氛围。一个中学毕业生,要走上教师之路,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5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学生可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教授开设的课程,以及自己的兴趣、教师职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设计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两次国家考试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一个大学生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才能获此“殊荣”。
德国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门的乌泽尔女士告诉记者,中小学校教师考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则由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
首先,第一次考试考生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可通过后,方能参加余下的考试。然后,是5小时的笔试,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但都是3道题目,考生需写出20—25页答卷。再就是口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最后,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90%。
在汉诺威的一所小学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实习的亚当。他告诉记者,在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他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正在进行为期至少18个月的实习。实习的前半年要在大学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全时教学实习时间实际为一年,包括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等。他可领取30%的公务员工资。亚当说,只有完成实习工作后,才能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从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参与公开招聘。
大学毕业已半年的亚当,现在还是一所小学里的实习老师。
继续教育,提高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中,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最高。根据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被称作“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其中教师进修有全州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三种。第一种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第二种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二天;第三种由学校组织,缺什么补什么。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实际上,综合大学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已经在欧美国家遍地开花。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在法国,1989年7月,法国颁布了《教育方针法》,规定建立“大学的师资培训学院”,取代现有的师范学校。其报名标准为3年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者,即开展“学士后教师教育”。
德国教育家指出,德国不仅要培养合格教师,而且应当努力培养好教师,他们提出了一些好教师的标准:
(1)健康,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2)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充满好奇心,与学生相处感到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不把学校作为令人讨厌的不舒服的场所,而恰恰相反,觉得学校里很开心,下班后还不想离开;
(3)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笑口常开,善于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不要使教学环境搞得学生像老鼠看到猫一样害怕;
(4)热爱自己的执教学科,对自己的执教学科感到欢欣鼓舞,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5)对自己的执教学科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难点、关系、系统、方法等等;
(6)懂得学习,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不同的个人进行学习、思考和保持自己的风格,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7)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而且在师生之间应讲民主;
(8)有良好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董亚杰/编
德国的初等教育是在基础学校里完成的,一般为4年,生源是6~10岁的儿童。德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送子女去基础学校学习。4年之后,家长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进行选择适合他们的中学。德国中小学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学校对教师规定的每周教学工作量也是相当高的。每个教师每周必须执教24~28课时,可以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每天几乎整天都在上课。这种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我国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过,德国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较轻,不少作业是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批改的。
德国各州的师资培养都分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修业阶段,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修业阶段在学术性高等学校进行,以第一次国家考试告终。凡通过考试者有资格作为见习教师参加第二阶段训练。第二阶段以第二次国家考试告终,凡通过考试者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正式的教师,并作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德国在培养教师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从师范模式到综合模式
目前,德国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惟一来源是师范生很有局限;教师应从社会上选拔。于是,师范学院逐步被并入大学,或被扩建成新的大学及综合高等专业学校。两德统一后,东德也取消了师专。这样,中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普通高校系统之中。
“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应知’,而且要学习‘应能’。”科莱门斯博士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德国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研究并重的学习氛围。一个中学毕业生,要走上教师之路,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5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学生可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教授开设的课程,以及自己的兴趣、教师职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设计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两次国家考试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一个大学生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才能获此“殊荣”。
德国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门的乌泽尔女士告诉记者,中小学校教师考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则由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
首先,第一次考试考生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可通过后,方能参加余下的考试。然后,是5小时的笔试,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但都是3道题目,考生需写出20—25页答卷。再就是口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最后,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90%。
在汉诺威的一所小学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实习的亚当。他告诉记者,在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他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正在进行为期至少18个月的实习。实习的前半年要在大学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全时教学实习时间实际为一年,包括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等。他可领取30%的公务员工资。亚当说,只有完成实习工作后,才能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从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参与公开招聘。
大学毕业已半年的亚当,现在还是一所小学里的实习老师。
继续教育,提高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中,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最高。根据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被称作“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其中教师进修有全州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三种。第一种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第二种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二天;第三种由学校组织,缺什么补什么。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实际上,综合大学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已经在欧美国家遍地开花。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在法国,1989年7月,法国颁布了《教育方针法》,规定建立“大学的师资培训学院”,取代现有的师范学校。其报名标准为3年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者,即开展“学士后教师教育”。
德国教育家指出,德国不仅要培养合格教师,而且应当努力培养好教师,他们提出了一些好教师的标准:
(1)健康,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2)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充满好奇心,与学生相处感到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不把学校作为令人讨厌的不舒服的场所,而恰恰相反,觉得学校里很开心,下班后还不想离开;
(3)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笑口常开,善于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不要使教学环境搞得学生像老鼠看到猫一样害怕;
(4)热爱自己的执教学科,对自己的执教学科感到欢欣鼓舞,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5)对自己的执教学科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难点、关系、系统、方法等等;
(6)懂得学习,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不同的个人进行学习、思考和保持自己的风格,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7)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而且在师生之间应讲民主;
(8)有良好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董亚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