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报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一张报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提高报纸美誉度、公信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离普通群众最近的地市党报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三贴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与技巧,它是一种原则、立场、感情和态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党报贯彻中央“两个条例”,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媒体参与民主监督,增强党报权威性,提高办报质量,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情绪、愿望、议论,并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形成新闻舆论,从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引起受众的共鸣,形成一种压力,发挥出激浊扬清、抑恶扬善、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的作用,从而增强报纸公信力,塑造媒体形象。因其特殊的性质和要求,党报在其舆论监督工作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大局、服务中心,又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并及时准确地反映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他们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他们的生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帮助解决。只有这样,地市党报的舆论监督工作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2004年年初以来,在报社党委的支持下,濮阳日报以《桥梁·纽带》栏目为依托着力进行了舆论监督工作贴近性的实践和探索,我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
找准切入口,选准交叉点,把市民普遍关心和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贴近性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党报特别是地市党报怎样利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武器,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党报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才能使其舆论监督工作得到有力的开展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地市党报要想掌握舆论监督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在实践中必须精心策划,认真找准切入口,而把普通市民关心的问题和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是关键。因为我们在选择舆论监督的题材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要贴近实际,特别是贴近地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关心、突出存在而又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共鸣,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应是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并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这些问题应是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推动有影响作用,并且是他们想着力解决的问题。
濮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2006年年初,中央粮食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濮阳市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农民更是十分关注,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在濮阳市落实一时成为热点问题。我们《桥梁·纽带》栏目的热线电话就此问题讨论时一直响声不断。如何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政策宣传到普通农民中,如何帮助农民解除有关粮食补贴政策的种种疑惑?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粮食补贴政策,认真整理归纳读者来信、来电,深入农村进行调查走访,并与市农税局结合,精心拟出10个农民关心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桥梁·纽带》栏目集中刊发。问题刊发后,很快受到农民的好评。一些曾经来信、来电的农民看到后,再次来信、来电,一是对给他们提出问题的回答表示满意,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乡、村干部看到该栏目后,也结合乡村工作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我们结合他们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归纳整理,由市有关部门答复后,集中刊发。市农税、农业等部门也为我们给他们搭建的与农民平等交流的这一平台致以谢意。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能否找准舆论监督的切入点,与从事这项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对党的方针、政策了然于胸,特别是对当地党委、政府在一段时期内关心的、亟待解决的事情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
走近普通市民,让读者唱主角,寻求舆论监督与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吸引力
一张报纸要想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要刊载读者想看、愿意看的内容,而且要千方百计吸引读者参与,让他们唱主角,把报纸当成他们自己的报纸。2004年年初,《桥梁·纽带》栏目创办初期,报社党委主要领导就把该栏目定位为为普通市民搭建一个“发表呼声、表达愿望,帮助解决问题的平台。让读者唱主角,为他们服务。探索舆论监督与服务普通市民结合的新路子”。栏目开办以来,我们通过开通热线电话、接待群众来访等形式,不断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两年来,我们每天接到读者的来电、来信、来访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今年年初开通电子邮件这一新型平台后,联系群众的途径更多、更快捷了。在阅读和接听大量读者的来信、来电中,我们发现读者反映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有大有小。同时,还有大量的对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政策法规时的一些质疑以及政策咨询。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遇到的、在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大都是一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我们都知道如果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大事搞监督,一般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而对于一般读者反映的“小事”,许多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小事监督起来一般比较麻烦琐碎,而且难有轰动效应产生。然而,这些小事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大事”,解决不好,日积月累难免造成群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对新闻媒体来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信力,丢掉一批读者。而根据中央对新闻媒体“三贴近”的要求,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要帮助解决普通读者反映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媒体工作中既要做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又要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进行督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服务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舆论监督与服务普通群众的最佳结合点。
2007年年初以来,我们在栏目选题时不贪大求全,以服务普通群众为主旨,并注意密切关注每一件群众反映或投诉的问题的解决结果。断水停电、道路年久失修、部门乱收费、养老保险、乘车难、房产证怎么办……凡关系到普通群众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小事,我们都认真登记,及时和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联系,督促其尽快落实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限期给予读者答复,并在栏目中刊登。该栏目一般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读者反映的问题只要核实后就有问必答。问题的责任单位或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读者的问题只要落实后就必须作出回答。其是否在推卸责任,媒体一般不加主观评判,但广大读者读后会一目了然。这种形式既能使我们很好地为百姓服务,又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栏目实践中,我们坚持让读者唱主角,也改变了以往读者在舆论监督中的弱势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普通读者对解决问题的信心,拉近了他们与媒体的距离,密切了媒体与读者的关系,使得我们栏目的“热心读者”、“铁杆读者”不断增加。同时,栏目反映的问题全部由读者提出,栏目记者和编辑主要起中间人的作用,负责将问题传递给相关单位和当事人。问题的解决者和回答者是相关的单位和当事人。栏目记者和编辑在幕后,读者在前台。这种形式在读者、媒体和相关当事人之间构建了一个“绿色通道”。读者唱主角,媒体和编辑、记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一些以往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相关当事人在解决问题时也有了缓冲期,有利于化解大量社会矛盾。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通过为普通读者解决切实问题建起了密切联系,而且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单位或个人解决问题与其建起了良好的关系。一位85岁的市民通过反映住宅小区的垃圾问题和我们建起了长期联系。他不仅成为我们栏目的热心读者,而且经常与我们联系反映各种问题,为丰富栏目内容献计献策。一些被我们监督过的部门也通过一些工作的解决和我们建起了友好关系,定期和我们沟通,并借助我们的栏目解答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9月初,市交警支队就是通过我们栏目两次解答市城区840名人力三轮车师傅关于收费和保险问题,解除了人力三轮车师傅的疑惑,有力推动了市城区人力三轮车的整顿和管理工作。
注重研究,加强策划,紧贴实际,不断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影响力
搞好策划是新闻媒体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现报纸宣传“三贴近”的重要途径。舆论监督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也必须加强策划。作为我国最基层党报的地市党报,要想使其舆论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和影响力更需要策划。因为地市党报一般要监督的问题相对中央、省级党报而言要“小”一些,而要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普通群众,其题材和问题的选择更需研究和提炼。只有精选典型,才能抢占舆论监督工作的制高点。而这些典型的选择,需要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其愿望,倾听其呼声,并在大量的普通来信、来电和来访中筛选。这些问题既是普通群众关心的,又是通过我们的监督帮助能够解决的。对每一个问题,我们的栏目记者、编辑和主管领导首先要心中有数。要通过调查核实、分析、研究后制订出一整套的刊发、督促解决和反馈方案,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尽量不搞没有结果的监督。对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要制订多种方案,借助法律、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攻关”。
在多年的栏目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和影响力,首先,要认真调查核实读者给我们反映的问题。我们应充分相信读者,但因各种局限,有时读者反映的问题未必客观或全面,大多带有个人情感,容易失之偏颇。如果我们不加调查和分析,有闻必录,照抄上版,必然会引起纷争,影响我们的监督效果,甚至影响我们栏目和报纸的声誉,我们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尽管我们会用大量的时间听取来电、来访人员的倾诉,但对每条上版的问题总是慎之又慎。我们宁愿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私下对读者和有关当事部门进行沟通,促使双方达成谅解,协商解决问题。这样的工作每月要占到我们整个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其次,要预测和评估问题刊出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舆论监督的效果。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地市党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地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的每次舆论监督工作都必须放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评估,力争帮忙不添乱。尽管我们有时监督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但关键时候在不恰当的时期刊出,也会影响中心工作的大局。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及时提醒和转送有关部门,并希望他们尽快解决。对反映问题的读者我们也尽量做大量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再次,要研究和论证问题刊出后能否得到解决。要监督必须有结果,这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常识,也是提高报纸影响力和舆论监督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有过舆论监督工作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舆论监督因各种原因制约,是难以有结果的。如果我们刊出的大量问题都没有结果和回音,势必影响我们栏目和报纸的声誉,损害我们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时还会在党委和政府领导心中落下“添乱”的印象。因此每当遇到这类问题,我们都再三思量,反复论证,并给反映问题的读者做大量的解释工作。
最后,要学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解决问题,联合攻关。在舆论监督工作中,有时单靠新闻媒体监督批评的力量有限,需要我们巧借法律、政府、人大等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例如:2007年初,市南海花园有居民反映小区东有一段路长久未修的问题。我们接报后首先到小区了解情况,听取居民反映。其次听取房地产、城建等管理部门的意见,让其答复并明确该问题应该谁管、谁修。随后又听取法律部门专家的意见,让其答复并明确这一问题在法律上的归属。对这一问题,我们先后三次追踪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5月份,一位市城区老干部反映濮阳市大多服务行业的网点没有“老年人优先”的标示,他到某银行储蓄点取款也没有得到优先照顾的问题。我们接报后,立即调查核实刊出,并与市有关部门联系刊登有关关心老年人的优惠政策。随后,在栏目上就此问题组织讨论。讨论开展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们选择部分观点集中刊出,一时在我们的栏目中掀起了关爱老年人的热潮。市直一些单位也借各种载体和机会重申关爱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找准切入口,选准交叉点,把市民普遍关心和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贴近性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党报特别是地市党报怎样利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武器,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党报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才能使其舆论监督工作得到有力的开展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地市党报要想掌握舆论监督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在实践中必须精心策划,认真找准切入口,而把普通市民关心的问题和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是关键。因为我们在选择舆论监督的题材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要贴近实际,特别是贴近地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关心、突出存在而又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共鸣,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应是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并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这些问题应是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推动有影响作用,并且是他们想着力解决的问题。
濮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2006年年初,中央粮食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濮阳市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农民更是十分关注,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在濮阳市落实一时成为热点问题。我们《桥梁·纽带》栏目的热线电话就此问题讨论时一直响声不断。如何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政策宣传到普通农民中,如何帮助农民解除有关粮食补贴政策的种种疑惑?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粮食补贴政策,认真整理归纳读者来信、来电,深入农村进行调查走访,并与市农税局结合,精心拟出10个农民关心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桥梁·纽带》栏目集中刊发。问题刊发后,很快受到农民的好评。一些曾经来信、来电的农民看到后,再次来信、来电,一是对给他们提出问题的回答表示满意,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乡、村干部看到该栏目后,也结合乡村工作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我们结合他们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归纳整理,由市有关部门答复后,集中刊发。市农税、农业等部门也为我们给他们搭建的与农民平等交流的这一平台致以谢意。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能否找准舆论监督的切入点,与从事这项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对党的方针、政策了然于胸,特别是对当地党委、政府在一段时期内关心的、亟待解决的事情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
走近普通市民,让读者唱主角,寻求舆论监督与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吸引力
一张报纸要想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要刊载读者想看、愿意看的内容,而且要千方百计吸引读者参与,让他们唱主角,把报纸当成他们自己的报纸。2004年年初,《桥梁·纽带》栏目创办初期,报社党委主要领导就把该栏目定位为为普通市民搭建一个“发表呼声、表达愿望,帮助解决问题的平台。让读者唱主角,为他们服务。探索舆论监督与服务普通市民结合的新路子”。栏目开办以来,我们通过开通热线电话、接待群众来访等形式,不断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两年来,我们每天接到读者的来电、来信、来访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今年年初开通电子邮件这一新型平台后,联系群众的途径更多、更快捷了。在阅读和接听大量读者的来信、来电中,我们发现读者反映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有大有小。同时,还有大量的对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政策法规时的一些质疑以及政策咨询。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遇到的、在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大都是一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我们都知道如果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大事搞监督,一般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而对于一般读者反映的“小事”,许多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小事监督起来一般比较麻烦琐碎,而且难有轰动效应产生。然而,这些小事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大事”,解决不好,日积月累难免造成群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对新闻媒体来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信力,丢掉一批读者。而根据中央对新闻媒体“三贴近”的要求,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要帮助解决普通读者反映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媒体工作中既要做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又要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进行督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服务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舆论监督与服务普通群众的最佳结合点。
2007年年初以来,我们在栏目选题时不贪大求全,以服务普通群众为主旨,并注意密切关注每一件群众反映或投诉的问题的解决结果。断水停电、道路年久失修、部门乱收费、养老保险、乘车难、房产证怎么办……凡关系到普通群众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小事,我们都认真登记,及时和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联系,督促其尽快落实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限期给予读者答复,并在栏目中刊登。该栏目一般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读者反映的问题只要核实后就有问必答。问题的责任单位或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读者的问题只要落实后就必须作出回答。其是否在推卸责任,媒体一般不加主观评判,但广大读者读后会一目了然。这种形式既能使我们很好地为百姓服务,又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栏目实践中,我们坚持让读者唱主角,也改变了以往读者在舆论监督中的弱势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普通读者对解决问题的信心,拉近了他们与媒体的距离,密切了媒体与读者的关系,使得我们栏目的“热心读者”、“铁杆读者”不断增加。同时,栏目反映的问题全部由读者提出,栏目记者和编辑主要起中间人的作用,负责将问题传递给相关单位和当事人。问题的解决者和回答者是相关的单位和当事人。栏目记者和编辑在幕后,读者在前台。这种形式在读者、媒体和相关当事人之间构建了一个“绿色通道”。读者唱主角,媒体和编辑、记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一些以往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相关当事人在解决问题时也有了缓冲期,有利于化解大量社会矛盾。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通过为普通读者解决切实问题建起了密切联系,而且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单位或个人解决问题与其建起了良好的关系。一位85岁的市民通过反映住宅小区的垃圾问题和我们建起了长期联系。他不仅成为我们栏目的热心读者,而且经常与我们联系反映各种问题,为丰富栏目内容献计献策。一些被我们监督过的部门也通过一些工作的解决和我们建起了友好关系,定期和我们沟通,并借助我们的栏目解答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9月初,市交警支队就是通过我们栏目两次解答市城区840名人力三轮车师傅关于收费和保险问题,解除了人力三轮车师傅的疑惑,有力推动了市城区人力三轮车的整顿和管理工作。
注重研究,加强策划,紧贴实际,不断提高地市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影响力
搞好策划是新闻媒体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现报纸宣传“三贴近”的重要途径。舆论监督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也必须加强策划。作为我国最基层党报的地市党报,要想使其舆论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和影响力更需要策划。因为地市党报一般要监督的问题相对中央、省级党报而言要“小”一些,而要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普通群众,其题材和问题的选择更需研究和提炼。只有精选典型,才能抢占舆论监督工作的制高点。而这些典型的选择,需要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其愿望,倾听其呼声,并在大量的普通来信、来电和来访中筛选。这些问题既是普通群众关心的,又是通过我们的监督帮助能够解决的。对每一个问题,我们的栏目记者、编辑和主管领导首先要心中有数。要通过调查核实、分析、研究后制订出一整套的刊发、督促解决和反馈方案,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尽量不搞没有结果的监督。对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要制订多种方案,借助法律、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攻关”。
在多年的栏目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和影响力,首先,要认真调查核实读者给我们反映的问题。我们应充分相信读者,但因各种局限,有时读者反映的问题未必客观或全面,大多带有个人情感,容易失之偏颇。如果我们不加调查和分析,有闻必录,照抄上版,必然会引起纷争,影响我们的监督效果,甚至影响我们栏目和报纸的声誉,我们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尽管我们会用大量的时间听取来电、来访人员的倾诉,但对每条上版的问题总是慎之又慎。我们宁愿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私下对读者和有关当事部门进行沟通,促使双方达成谅解,协商解决问题。这样的工作每月要占到我们整个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其次,要预测和评估问题刊出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舆论监督的效果。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地市党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地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的每次舆论监督工作都必须放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评估,力争帮忙不添乱。尽管我们有时监督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但关键时候在不恰当的时期刊出,也会影响中心工作的大局。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及时提醒和转送有关部门,并希望他们尽快解决。对反映问题的读者我们也尽量做大量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再次,要研究和论证问题刊出后能否得到解决。要监督必须有结果,这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常识,也是提高报纸影响力和舆论监督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有过舆论监督工作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舆论监督因各种原因制约,是难以有结果的。如果我们刊出的大量问题都没有结果和回音,势必影响我们栏目和报纸的声誉,损害我们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时还会在党委和政府领导心中落下“添乱”的印象。因此每当遇到这类问题,我们都再三思量,反复论证,并给反映问题的读者做大量的解释工作。
最后,要学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解决问题,联合攻关。在舆论监督工作中,有时单靠新闻媒体监督批评的力量有限,需要我们巧借法律、政府、人大等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例如:2007年初,市南海花园有居民反映小区东有一段路长久未修的问题。我们接报后首先到小区了解情况,听取居民反映。其次听取房地产、城建等管理部门的意见,让其答复并明确该问题应该谁管、谁修。随后又听取法律部门专家的意见,让其答复并明确这一问题在法律上的归属。对这一问题,我们先后三次追踪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5月份,一位市城区老干部反映濮阳市大多服务行业的网点没有“老年人优先”的标示,他到某银行储蓄点取款也没有得到优先照顾的问题。我们接报后,立即调查核实刊出,并与市有关部门联系刊登有关关心老年人的优惠政策。随后,在栏目上就此问题组织讨论。讨论开展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们选择部分观点集中刊出,一时在我们的栏目中掀起了关爱老年人的热潮。市直一些单位也借各种载体和机会重申关爱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