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的,以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的全国性活动之一。本文对高校教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高校院系层面的活动机制做出一定剖析,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 社会实践 活动机制
一、高校教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师了解社会、明晰责任,增长才干、进一步教书育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自我学习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目标,实现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目的。新世纪的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全面综合教育,使广大高校教师可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完美园丁。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社会支持力度欠缺。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走向社会的活动,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支持。然而,在高校与社会的接触中,很多单位疲于对本单位工作的处理,无暇顾及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这一于己无关的事,很多学校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观念。很多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依靠老师人际关系,使社会实践成为老师的一种负担。
当前,一些走在前沿的高校虽然已经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但是还是存在着个别高校不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高校教师第二课堂活动来抓。很多高校对于暑期社会实践的配套经费不及时,资金无法满足社会实践开支,致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大缩水,搞起形式主义。
(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科技性、趣味性。
虽然团中央每年根据社会热点,突出重点确定一些主题,但是各高校在社会实践开展中,很难完全与自身结合,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青年教师个别行为,因而很难控制高校青年教师所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所涉及的方向,除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可以贯彻实施团中央精神,个人暑期社会实践很难联系社会热点,且形式大都局限在参观、调查、访谈等。从而造成暑期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缺乏创新性。
高校团委组建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虽然可以紧密围绕团中央文件精神开展活动,但是基本上以团委青年老师为主,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形成了送知识下乡高校教师自己并不精通的现象。没有真正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下乡,且活动每年形式基本相同,参与者存在厌倦情绪。
(三)高校教师缺乏意识教育,对社会实践必要性认识不足。
如今大部分高校注重高校教师的文化课教育,忽视对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知识停留在纯理论上,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个测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对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工作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予以对待。大部分高校教师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却忽视了社会实践这堂必修课,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高校教师处理事情的能力匮乏,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妥当。
三、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
暑期社会实践是走向社会的活动,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政府领导必须重视起来,将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放入地区发展规划中,积极配合高校开展活动,为暑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有效的在社会上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更应该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发展纲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抓好关系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提升高校教师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对科技的重视。
鼓励高校教师选准项目,根据地方需求,将创业项目带出校门、带进企业、带向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借助暑期实践平台,拓展高校教师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组织高校教师深入见习基地,展开见习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引导高校教师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找出差距,认清不足,以此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鼓励将社会实践与高校教师的专业学习、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项目等相结合,支持高校教师带科研课题到农村、下基层、入企业、进社区,开展实地社会调查研究,增加实践的学术、科研含量,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支持专业教师吸收并带领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课题建设。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高校教师意识教育,提高高校教师主观能动性。
坚持一体化分层次教育思路,有的放矢地安排不同年级高校教师参加不同项目活动。对于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的低年级高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考察,志愿服务活动,高年级高校教师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如此安排更具人性化,更具合理性。
完善教师社会实践考评体系,纳入教师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创新学分等形式激励高校教师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来,对于出色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任务的高校教师采取认定创新学分的策略予以肯定。大力倡导高校教师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大表彰力度,对优秀调研报告、成果编印成集,树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典型,隐射全体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零耀受.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职业圈,2007,(15).
关键词高校教师 社会实践 活动机制
一、高校教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师了解社会、明晰责任,增长才干、进一步教书育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自我学习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目标,实现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目的。新世纪的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全面综合教育,使广大高校教师可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完美园丁。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社会支持力度欠缺。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走向社会的活动,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支持。然而,在高校与社会的接触中,很多单位疲于对本单位工作的处理,无暇顾及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这一于己无关的事,很多学校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观念。很多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依靠老师人际关系,使社会实践成为老师的一种负担。
当前,一些走在前沿的高校虽然已经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但是还是存在着个别高校不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高校教师第二课堂活动来抓。很多高校对于暑期社会实践的配套经费不及时,资金无法满足社会实践开支,致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大缩水,搞起形式主义。
(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科技性、趣味性。
虽然团中央每年根据社会热点,突出重点确定一些主题,但是各高校在社会实践开展中,很难完全与自身结合,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青年教师个别行为,因而很难控制高校青年教师所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所涉及的方向,除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可以贯彻实施团中央精神,个人暑期社会实践很难联系社会热点,且形式大都局限在参观、调查、访谈等。从而造成暑期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缺乏创新性。
高校团委组建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虽然可以紧密围绕团中央文件精神开展活动,但是基本上以团委青年老师为主,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形成了送知识下乡高校教师自己并不精通的现象。没有真正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下乡,且活动每年形式基本相同,参与者存在厌倦情绪。
(三)高校教师缺乏意识教育,对社会实践必要性认识不足。
如今大部分高校注重高校教师的文化课教育,忽视对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知识停留在纯理论上,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个测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对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工作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予以对待。大部分高校教师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却忽视了社会实践这堂必修课,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高校教师处理事情的能力匮乏,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妥当。
三、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
暑期社会实践是走向社会的活动,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政府领导必须重视起来,将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放入地区发展规划中,积极配合高校开展活动,为暑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有效的在社会上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更应该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发展纲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抓好关系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提升高校教师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对科技的重视。
鼓励高校教师选准项目,根据地方需求,将创业项目带出校门、带进企业、带向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借助暑期实践平台,拓展高校教师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组织高校教师深入见习基地,展开见习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引导高校教师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找出差距,认清不足,以此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鼓励将社会实践与高校教师的专业学习、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项目等相结合,支持高校教师带科研课题到农村、下基层、入企业、进社区,开展实地社会调查研究,增加实践的学术、科研含量,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支持专业教师吸收并带领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课题建设。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高校教师意识教育,提高高校教师主观能动性。
坚持一体化分层次教育思路,有的放矢地安排不同年级高校教师参加不同项目活动。对于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的低年级高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考察,志愿服务活动,高年级高校教师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如此安排更具人性化,更具合理性。
完善教师社会实践考评体系,纳入教师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创新学分等形式激励高校教师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来,对于出色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任务的高校教师采取认定创新学分的策略予以肯定。大力倡导高校教师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大表彰力度,对优秀调研报告、成果编印成集,树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典型,隐射全体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零耀受.高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职业圈,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