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把课前有效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有力支点,运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兴趣,重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探究深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什么是高效课堂?我认为: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新课改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应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语文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案导入:提前让学生对新知识做一下预习,学案是最好的载体。学案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疑难问题。学案分学生能自己学会并掌握的内容和需教师点拔的内容两大部分。学生能自己领会的,让其自己学习并掌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探索、动脑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重点讲授的问题。
2.提问导入: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这样导入:天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中云就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那么云是怎样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的呢?这样问题一提出来,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老师提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3、作者简介导入:中学课本里,有一部分的课文是一些有名的作家的作品,对于这类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简介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这位女作家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还恶化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还是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像这样的一位作家,她对生命肯定有异与我们的,通过对作者做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呼喊出"生命,生命"了。又比如说,在学习居里夫人写的《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对课文进行导入。运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质疑探究,妙寻语文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比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三、思维训练,精思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就是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显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以求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冷静思考,亚里斯多德谎言不知还要误延多久;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冷静思考,教会的日心说不知还要误害多少人命;如果没有牛顿的冷静思考,三大定律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良好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进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總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会水涨船高,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什么是高效课堂?我认为: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新课改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应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语文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案导入:提前让学生对新知识做一下预习,学案是最好的载体。学案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疑难问题。学案分学生能自己学会并掌握的内容和需教师点拔的内容两大部分。学生能自己领会的,让其自己学习并掌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探索、动脑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重点讲授的问题。
2.提问导入: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这样导入:天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中云就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那么云是怎样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的呢?这样问题一提出来,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老师提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3、作者简介导入:中学课本里,有一部分的课文是一些有名的作家的作品,对于这类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简介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这位女作家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还恶化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还是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像这样的一位作家,她对生命肯定有异与我们的,通过对作者做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呼喊出"生命,生命"了。又比如说,在学习居里夫人写的《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对课文进行导入。运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质疑探究,妙寻语文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比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三、思维训练,精思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就是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显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以求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冷静思考,亚里斯多德谎言不知还要误延多久;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冷静思考,教会的日心说不知还要误害多少人命;如果没有牛顿的冷静思考,三大定律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良好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进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總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会水涨船高,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