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高校是演讲云集之地,普通大学生的演讲遍地开花,一群人,一个讲台,一个人站上来,就可以开始演讲。而今,高校演讲是怎样的情形?
被冷落的演讲社
杨雨凡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她现在是复旦校内规模最大的社团——演讲与口才协会(简称“演协”)理事。每年,自愿加入到演讲组的会员有100多个,活跃会员约为50个。
演协组织的复旦大学新生演讲赛(简称“新演”),至今已25届。这个最“正统”的演讲比赛面向复旦本科新生,报名人数可达到200多,是复旦新人进入这个学校之后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海选”。
这个学校有着久远的学生演讲传统。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同年,他在《复旦公学章程》中规定每星期学校开一次演说会,主要是学术演讲与政治演讲,以辩论学术,磨砺识力,成为中国大学重要的演讲传统。在当时,大学演讲主体并不是学者,而是学生。
“新演”的演讲题目,通常走文学路线,散发着高考作文題的味道。杨雨凡曾看过历年的演讲题目,发现主题都差不多。
去年初赛题目,一个是从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中取“我相信的”为题,做三分钟主题演讲。一个是从李大钊的句子“我们的新生活,小到完成我的个性,大到企图世界的幸福”中,取“我们的新生活”为题演讲。决赛题目只有一句话:“我想要的世界”。
“复旦的演讲为什么如此重要?”复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在2010年复旦新生演讲赛决赛上发言,在他看来,“真正的演讲,也许笨拙,说错了,但只要带着真诚、观点、主张和信念,并且能够说服我们,就是成功的演讲。”
虽然教授寄望深重,现实却是,理想主义正在校园中式微。
大学生演讲比较火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左右。“那时就算办一个小型活动,都会有很多人来。但最近几年这类活动的情况都不好,同学们更喜欢参加有关找工作的协会,像前程协会、校园招聘俱乐部、商业挑战赛等等。”杨雨凡分析,可能因为准备一场演讲要花很多时间,“成本”和“收益”不对等。
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很多大学生一上了大学就在想怎么求职、怎么保研,而类似的求职社团雨后春笋般顺势而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
让演讲更有感染力
王奕夏是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她最近一个关于演讲的荣誉是2012年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在她的学校里,有一种特别的演讲活动:现场有配乐,有灯光,有PPT,讲的内容有的是普通学生写的文章,有的是名人名家的作品。名为“人文演讲”,由交大人文学子演讲团主办。
演讲团的初衷是,通过人文演讲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精神上的成人礼”。
“人文演讲”是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提倡的“大学人文”的延伸,他希望通过大学生自己写的一些关于青春、关于人文的东西来感染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在正式宣传里,他的理念被概括为,“关乎人文以关心天下,教化人文以教化人心”。
“我们出去演讲并不是去秀我们的演讲技巧,我们的目的是感染,让一些人从心灵上得到一些他从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在夏中义的影响下,王奕夏也如师者般看待演讲的使命。
演讲团采用集体创作、集体培训、集体表演的形式。“光是语言的话,感染力还是比较贫乏,我们希望借助图片、音乐、灯光等等,全方位地调动演讲者的感觉,让演讲更有感染力。”正式表演时,每个人的演讲都会控制在10分钟内,一场演讲晚会约一个小时,可讲5到6篇。交大首演之后,演讲团还曾到上海的中学和其他省市高校进行巡回演讲。受到影响,一些高校也成立了自己的人文演讲团。
能够感动观众是演讲团挑选稿件时的重要标准,因此,演讲者用别人的稿子是被允许的。在演讲时,他们会把自己融进别人的故事里,把感情投进去,有的演讲者可以在演讲时把自己讲到哽咽。
“有一篇稿子讲的是,我今年已经20岁了,到底应该去实现怎样的人生。有一个细节我们讲的时候,全场都会特别特别地受感动。作者在幼儿园的时候,吃东西不舒服,吐到碗里了,又怕老师看到,就把吐出来的东西又吃下去。他从小到大都是乖孩子,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活着,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应该为自己活着,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这样讲,学生就很有共鸣。”
“如果能演讲自己心里的东西会更好,比如即兴演讲,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那样的感觉就很好。”王奕夏说,同时,她也给这个“自己的东西”加上了严格的限制:自己的东西要足够有意义,足够打动人,足够产生正能量。
“正能量”、“影响”是王奕夏反复提到的词语。
思享青年
与其他的高校演讲活动相比,同济大学的“思享青年”,显得比较“潮”,至少从形式上,它更接近于TED。
“思享青年”主要面向同济学生招募讲者,希望做成一个鼓励学生勇敢发声的平台。“思享”即爱思想,乐分享,意为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分享沙龙。
去年12月,首期活动举行,讲者用8分钟分享自己的故事、思想,分享内容有“寒假出国去种地”、“大学成就清单”、“乐途之国际义工路”等等。二期活动于今年4月举行,调整为一个人最多讲18分钟。有前往肯尼亚服务的建筑学博士讲“贫民窟——城市化解药”,真人密室逃脱创业者讲“密室逃脱梦”,刚从复旦哲学系本科毕业的插画家周颖讲“我的理想国”。
“思享青年”对演讲内容的要求,以思想的独特性为主要标准,对讲者的演讲现场和台风要求不是特别高,更看重的是分享内容。
“我们与传统演讲比赛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没有竞争性,更注重分享性、互动性。我们更少了抒情的部分。更多以平实、深度的内容去启发、感染大家,让大家都发现自己身边的思想,并且勇敢地表达出来。”
起初,“思享青年”的活动定位是创意和趣味,希望同学来做知识普及和创意介绍,后来发现这是对讲者和观众两方面的挑战。
“还有这样子的生活!”很多学生听众在参加完“思享青年”后有相似的反响。
活动负责人曹书韵的感受是,我们经常会把自己限制在一种模式化的生活中,如果能跳出来的话,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是很精彩的,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爱好来丰富你的经历。“生活并不只是上课、写作业、考试。”
类比TED,曹书韵认为思青分享的作用就是,打开一扇窗,让大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如一位讲者所说,你可以用业余的时间去做一些很专业的事情。
曹书韵的观察是,讲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讲者进行信息交换,自己的理念也得到了整理、提炼与筛选,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观众都很认真地听,那种氛围本身就很温暖。而讲者本人也很愉悦于这个分享的快乐过程。思享青年的魅力在于讲者,但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在讲者。在最重要的公开招募上,工科为重的同济学风低调,愿意站上讲台的同学并不多。
被冷落的演讲社
杨雨凡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她现在是复旦校内规模最大的社团——演讲与口才协会(简称“演协”)理事。每年,自愿加入到演讲组的会员有100多个,活跃会员约为50个。
演协组织的复旦大学新生演讲赛(简称“新演”),至今已25届。这个最“正统”的演讲比赛面向复旦本科新生,报名人数可达到200多,是复旦新人进入这个学校之后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海选”。
这个学校有着久远的学生演讲传统。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同年,他在《复旦公学章程》中规定每星期学校开一次演说会,主要是学术演讲与政治演讲,以辩论学术,磨砺识力,成为中国大学重要的演讲传统。在当时,大学演讲主体并不是学者,而是学生。
“新演”的演讲题目,通常走文学路线,散发着高考作文題的味道。杨雨凡曾看过历年的演讲题目,发现主题都差不多。
去年初赛题目,一个是从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中取“我相信的”为题,做三分钟主题演讲。一个是从李大钊的句子“我们的新生活,小到完成我的个性,大到企图世界的幸福”中,取“我们的新生活”为题演讲。决赛题目只有一句话:“我想要的世界”。
“复旦的演讲为什么如此重要?”复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在2010年复旦新生演讲赛决赛上发言,在他看来,“真正的演讲,也许笨拙,说错了,但只要带着真诚、观点、主张和信念,并且能够说服我们,就是成功的演讲。”
虽然教授寄望深重,现实却是,理想主义正在校园中式微。
大学生演讲比较火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左右。“那时就算办一个小型活动,都会有很多人来。但最近几年这类活动的情况都不好,同学们更喜欢参加有关找工作的协会,像前程协会、校园招聘俱乐部、商业挑战赛等等。”杨雨凡分析,可能因为准备一场演讲要花很多时间,“成本”和“收益”不对等。
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很多大学生一上了大学就在想怎么求职、怎么保研,而类似的求职社团雨后春笋般顺势而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
让演讲更有感染力
王奕夏是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她最近一个关于演讲的荣誉是2012年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在她的学校里,有一种特别的演讲活动:现场有配乐,有灯光,有PPT,讲的内容有的是普通学生写的文章,有的是名人名家的作品。名为“人文演讲”,由交大人文学子演讲团主办。
演讲团的初衷是,通过人文演讲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精神上的成人礼”。
“人文演讲”是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提倡的“大学人文”的延伸,他希望通过大学生自己写的一些关于青春、关于人文的东西来感染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在正式宣传里,他的理念被概括为,“关乎人文以关心天下,教化人文以教化人心”。
“我们出去演讲并不是去秀我们的演讲技巧,我们的目的是感染,让一些人从心灵上得到一些他从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在夏中义的影响下,王奕夏也如师者般看待演讲的使命。
演讲团采用集体创作、集体培训、集体表演的形式。“光是语言的话,感染力还是比较贫乏,我们希望借助图片、音乐、灯光等等,全方位地调动演讲者的感觉,让演讲更有感染力。”正式表演时,每个人的演讲都会控制在10分钟内,一场演讲晚会约一个小时,可讲5到6篇。交大首演之后,演讲团还曾到上海的中学和其他省市高校进行巡回演讲。受到影响,一些高校也成立了自己的人文演讲团。
能够感动观众是演讲团挑选稿件时的重要标准,因此,演讲者用别人的稿子是被允许的。在演讲时,他们会把自己融进别人的故事里,把感情投进去,有的演讲者可以在演讲时把自己讲到哽咽。
“有一篇稿子讲的是,我今年已经20岁了,到底应该去实现怎样的人生。有一个细节我们讲的时候,全场都会特别特别地受感动。作者在幼儿园的时候,吃东西不舒服,吐到碗里了,又怕老师看到,就把吐出来的东西又吃下去。他从小到大都是乖孩子,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活着,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应该为自己活着,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这样讲,学生就很有共鸣。”
“如果能演讲自己心里的东西会更好,比如即兴演讲,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那样的感觉就很好。”王奕夏说,同时,她也给这个“自己的东西”加上了严格的限制:自己的东西要足够有意义,足够打动人,足够产生正能量。
“正能量”、“影响”是王奕夏反复提到的词语。
思享青年
与其他的高校演讲活动相比,同济大学的“思享青年”,显得比较“潮”,至少从形式上,它更接近于TED。
“思享青年”主要面向同济学生招募讲者,希望做成一个鼓励学生勇敢发声的平台。“思享”即爱思想,乐分享,意为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分享沙龙。
去年12月,首期活动举行,讲者用8分钟分享自己的故事、思想,分享内容有“寒假出国去种地”、“大学成就清单”、“乐途之国际义工路”等等。二期活动于今年4月举行,调整为一个人最多讲18分钟。有前往肯尼亚服务的建筑学博士讲“贫民窟——城市化解药”,真人密室逃脱创业者讲“密室逃脱梦”,刚从复旦哲学系本科毕业的插画家周颖讲“我的理想国”。
“思享青年”对演讲内容的要求,以思想的独特性为主要标准,对讲者的演讲现场和台风要求不是特别高,更看重的是分享内容。
“我们与传统演讲比赛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没有竞争性,更注重分享性、互动性。我们更少了抒情的部分。更多以平实、深度的内容去启发、感染大家,让大家都发现自己身边的思想,并且勇敢地表达出来。”
起初,“思享青年”的活动定位是创意和趣味,希望同学来做知识普及和创意介绍,后来发现这是对讲者和观众两方面的挑战。
“还有这样子的生活!”很多学生听众在参加完“思享青年”后有相似的反响。
活动负责人曹书韵的感受是,我们经常会把自己限制在一种模式化的生活中,如果能跳出来的话,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是很精彩的,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爱好来丰富你的经历。“生活并不只是上课、写作业、考试。”
类比TED,曹书韵认为思青分享的作用就是,打开一扇窗,让大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如一位讲者所说,你可以用业余的时间去做一些很专业的事情。
曹书韵的观察是,讲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讲者进行信息交换,自己的理念也得到了整理、提炼与筛选,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观众都很认真地听,那种氛围本身就很温暖。而讲者本人也很愉悦于这个分享的快乐过程。思享青年的魅力在于讲者,但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在讲者。在最重要的公开招募上,工科为重的同济学风低调,愿意站上讲台的同学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