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小如(以下简称“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林斤澜说》,反响很大。这书最初我推荐给别人读,后来有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书卖得相当好。北京作协最近授予林老终身成就奖。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我听说还曾与你们温州作家一起策划过。你认为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
程绍国(以下简称“程”):《林斤澜说》反响还可以,何立伟、阿成、刘庆邦、李国涛、陈忠、王手等专门写了评论,《文学报》《文艺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新京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等都有评价文章,《作家文摘》《报刊文摘》摘了两次,首印10000册。
你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有人”便是程德培先生。程德培的确是有眼力的,1982年时候文坛不重艺术,林斤澜的作品不被看好。作为评论家,程德培第一个在《上海文学》发表《此地无声胜有声》,预言“待若干年后人们冷静地回过头来,重新评价这段文学史时,林斤澜的小说将会受到重视。”程德培说要给林斤澜一个奖,就叫“终身成就奖”,和我们温州作家讨论的是放在哪里颁奖为好。不想不谋而合,北京作协先给了。今年林斤澜还得了“蒲松龄奖”,他是高兴的。
你问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还是借用北京作协“终身成就奖”的授奖辞:“林斤澜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探索,在小说语言方面、小说艺术及理论方面都有独到发现和见解,对中国当代白话文写作极具启发意义。”顺便说一句,他的散文也是“空中闻天鸡”的。他的文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无来者这样的话一般人不说,但我就这么说了!
朱:林斤澜的文格和人格我十分崇敬。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你在《林斤澜说》一书里也谈到过。八十高龄的林老,对叶弥的小说特别关注,可见林老的阅读记忆是那么清晰,思想还是那么活跃。林老的生平事迹一向宣传得不多,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了解更少,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多讲点林老的事。
程:林斤澜这一生苦难曲折,14岁就闯天下了。1937年他进了粟裕任校长的闽浙边抗日干部学校,不久在温州和台州交界的山头做党的地下交通员,暗里发展地下武装。后来在重庆进中国社会教育学院,做梁实秋、史东山、郑君里、焦菊隐、张骏祥的学生。毕业后到了台湾,在“二·二八”被捕,坐过一年多的牢。80年代末做《北京文学》主编时,也曾生发过一些事件。便是今天,他对世界的认知还很“困惑”。
朱:汪曾祺说老作家中,读青年作家作品最多的是林斤澜,这话不会错。他是非常珍爱年轻作家的。他当年主编《北京文学》时,两次笑嘻嘻地问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河边的错误》怎么样?他发现新人,心中总是很欣喜。
程:邓友梅劝老友林斤澜不要写作了,否则就“刨分”。与他关系密切的温籍二炮作家也劝他别写,认为成就足够了。林斤澜今年84岁了,但他还在写,时有散文出炉,最近写了一篇思考周氏兄弟的也很好!我是力劝他再写的,为什么不写呢?他的身体很好,每天走几公里的路,吃得好,睡得好,还能喝酒,他还没有真正的“老”。
我为林斤澜选编过《林斤澜小说经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为他选编过散文集《杂花生树》,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我选得非常严格,比如小说,“文革”之前一篇不选,连成名作《台湾姑娘》也没选,老人家居然同意。
朱:在我的阅读视野里,你的《林斤澜说》是近年来在写法上有相当原创性意义的作品,它和我们见惯的一个人的人物“评传”不同,也和这几年兴起的“口述历史”不同,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特殊文本,真正呈现的是林老及林老周围人的多重群像。你能仔细谈谈你在写作此书时的最初想法和你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特殊文本的原因吗?
程:我与林斤澜相识是1979年,我写林斤澜的想法是慢慢形成的。他的成就不在汪曾祺、王蒙之下,可他的知名度却远远无法比。世界上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卡夫卡、莎士比亚死后才被人慢慢发现,这是不公平的。中国现代的周作人、沈从文很迟才被人推崇,也是不公平的。我不能让林斤澜也这样。
《林斤澜说》写了林斤澜,也写了林斤澜的前辈作家如沈从文、老舍、茅盾、沙汀、艾芜、端木蕻良、萧军和朋辈作家汪曾祺、高晓声、叶至诚、林昭、刘真、杨沫、浩然、刘绍棠、唐等。我写他们,一是丰满林斤澜,二是拓展作品的内涵,他们都是爱国的作家,但结局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
朱:综观你的《林斤澜说》,文字那么传神,且背后的潜台词又那么丰富,我想这可能和你90年代写小说有一些关系。记得当年你在《中国作家》杂志得过奖,后来就没见你再写小说。我曾经问过你,你说在写散文,开始我还以为是写你编的温州晚报式的散文,想不到你是在写这本书。这本书太精彩了,有此一书人生足矣!
程:我不客气,我的文字应当说过关了。林斤澜的文字是神出鬼没的,汪曾祺的文字是出神入化的,我还喜欢鲁迅、孙犁的文字,所以在学习文字上,我走对了道路。
我写《林斤澜说》的起因,是为了报恩。写出的第一章《文坛双璧——林斤澜与汪曾祺》,这一章花的力气最大。不想《当代》喜欢,我听到的都是好评。我的尾巴摇起来了,有些来劲。
你说的“有此一书人生足矣”,对极了,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就是这个水平了。这不是客气话。我不与别的人比,我只与我自己比。我真的满足了。不过,我这书被人认可,和传主林斤澜本人有关。许多内容是他和我游山玩水时不经意说的,传统地说,我应当为长者讳,但我写作的原则是真实。我在文学方面的记忆力很好,或者说,我的形象记忆力不错。我每一章都让他过目,他都认账。只是有一章《圣杯盈盈》,他表示不满意,说把他写得太好,他说自己没有这样好。但这是我“说” 林斤澜,是“林斤澜之我‘见’”,我眼中的林斤澜就是这样,是真实的,我由不得他了!
朱:这也恰恰说明了林老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写出来的小说就是和“跟风”的小说不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艺术品位高下取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据知情者说,你的这部书在此次评鲁奖时也获得了好评,遗憾的是最终擦肩而过。其实你这部传记书作为散文评还是有些吃亏吧,严格意义上说,你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优美的舞姿,难度大许多。当然,得不得奖对于作者来说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必过于看重,最主要的还是读者的喜爱。我的一位亲戚跟我要了几本书去读,唯独你这本签名书,他读完后立刻打电话来谢谢我的推荐,可见读者的眼睛还是明亮的。看样子还要你补一本签名书给我,或者等再版了再说。
程:林斤澜的人格非常高尚。在反右运动中也好,在“文革”时期也好,他都经受许多风浪。
你说的“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艺术品位高下取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我以为很对。你说的“得不得奖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必过于看重。最主要的还是读者的喜爱”这是在安慰我。我是俗人,我的境界并不高,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没有这样的境界。不过得不到没办法,当然很快就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