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林斤澜说》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小如(以下简称“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林斤澜说》,反响很大。这书最初我推荐给别人读,后来有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书卖得相当好。北京作协最近授予林老终身成就奖。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我听说还曾与你们温州作家一起策划过。你认为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
  程绍国(以下简称“程”):《林斤澜说》反响还可以,何立伟、阿成、刘庆邦、李国涛、陈忠、王手等专门写了评论,《文学报》《文艺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新京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等都有评价文章,《作家文摘》《报刊文摘》摘了两次,首印10000册。
  你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有人”便是程德培先生。程德培的确是有眼力的,1982年时候文坛不重艺术,林斤澜的作品不被看好。作为评论家,程德培第一个在《上海文学》发表《此地无声胜有声》,预言“待若干年后人们冷静地回过头来,重新评价这段文学史时,林斤澜的小说将会受到重视。”程德培说要给林斤澜一个奖,就叫“终身成就奖”,和我们温州作家讨论的是放在哪里颁奖为好。不想不谋而合,北京作协先给了。今年林斤澜还得了“蒲松龄奖”,他是高兴的。
  你问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还是借用北京作协“终身成就奖”的授奖辞:“林斤澜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探索,在小说语言方面、小说艺术及理论方面都有独到发现和见解,对中国当代白话文写作极具启发意义。”顺便说一句,他的散文也是“空中闻天鸡”的。他的文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无来者这样的话一般人不说,但我就这么说了!
  朱:林斤澜的文格和人格我十分崇敬。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你在《林斤澜说》一书里也谈到过。八十高龄的林老,对叶弥的小说特别关注,可见林老的阅读记忆是那么清晰,思想还是那么活跃。林老的生平事迹一向宣传得不多,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了解更少,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多讲点林老的事。
  程:林斤澜这一生苦难曲折,14岁就闯天下了。1937年他进了粟裕任校长的闽浙边抗日干部学校,不久在温州和台州交界的山头做党的地下交通员,暗里发展地下武装。后来在重庆进中国社会教育学院,做梁实秋、史东山、郑君里、焦菊隐、张骏祥的学生。毕业后到了台湾,在“二·二八”被捕,坐过一年多的牢。80年代末做《北京文学》主编时,也曾生发过一些事件。便是今天,他对世界的认知还很“困惑”。
  朱:汪曾祺说老作家中,读青年作家作品最多的是林斤澜,这话不会错。他是非常珍爱年轻作家的。他当年主编《北京文学》时,两次笑嘻嘻地问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河边的错误》怎么样?他发现新人,心中总是很欣喜。
  程:邓友梅劝老友林斤澜不要写作了,否则就“刨分”。与他关系密切的温籍二炮作家也劝他别写,认为成就足够了。林斤澜今年84岁了,但他还在写,时有散文出炉,最近写了一篇思考周氏兄弟的也很好!我是力劝他再写的,为什么不写呢?他的身体很好,每天走几公里的路,吃得好,睡得好,还能喝酒,他还没有真正的“老”。
  我为林斤澜选编过《林斤澜小说经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为他选编过散文集《杂花生树》,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我选得非常严格,比如小说,“文革”之前一篇不选,连成名作《台湾姑娘》也没选,老人家居然同意。
  朱:在我的阅读视野里,你的《林斤澜说》是近年来在写法上有相当原创性意义的作品,它和我们见惯的一个人的人物“评传”不同,也和这几年兴起的“口述历史”不同,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特殊文本,真正呈现的是林老及林老周围人的多重群像。你能仔细谈谈你在写作此书时的最初想法和你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特殊文本的原因吗?
  
  程:我与林斤澜相识是1979年,我写林斤澜的想法是慢慢形成的。他的成就不在汪曾祺、王蒙之下,可他的知名度却远远无法比。世界上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卡夫卡、莎士比亚死后才被人慢慢发现,这是不公平的。中国现代的周作人、沈从文很迟才被人推崇,也是不公平的。我不能让林斤澜也这样。
  《林斤澜说》写了林斤澜,也写了林斤澜的前辈作家如沈从文、老舍、茅盾、沙汀、艾芜、端木蕻良、萧军和朋辈作家汪曾祺、高晓声、叶至诚、林昭、刘真、杨沫、浩然、刘绍棠、唐等。我写他们,一是丰满林斤澜,二是拓展作品的内涵,他们都是爱国的作家,但结局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
  朱:综观你的《林斤澜说》,文字那么传神,且背后的潜台词又那么丰富,我想这可能和你90年代写小说有一些关系。记得当年你在《中国作家》杂志得过奖,后来就没见你再写小说。我曾经问过你,你说在写散文,开始我还以为是写你编的温州晚报式的散文,想不到你是在写这本书。这本书太精彩了,有此一书人生足矣!
  程:我不客气,我的文字应当说过关了。林斤澜的文字是神出鬼没的,汪曾祺的文字是出神入化的,我还喜欢鲁迅、孙犁的文字,所以在学习文字上,我走对了道路。
  我写《林斤澜说》的起因,是为了报恩。写出的第一章《文坛双璧——林斤澜与汪曾祺》,这一章花的力气最大。不想《当代》喜欢,我听到的都是好评。我的尾巴摇起来了,有些来劲。
  你说的“有此一书人生足矣”,对极了,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就是这个水平了。这不是客气话。我不与别的人比,我只与我自己比。我真的满足了。不过,我这书被人认可,和传主林斤澜本人有关。许多内容是他和我游山玩水时不经意说的,传统地说,我应当为长者讳,但我写作的原则是真实。我在文学方面的记忆力很好,或者说,我的形象记忆力不错。我每一章都让他过目,他都认账。只是有一章《圣杯盈盈》,他表示不满意,说把他写得太好,他说自己没有这样好。但这是我“说” 林斤澜,是“林斤澜之我‘见’”,我眼中的林斤澜就是这样,是真实的,我由不得他了!
  朱:这也恰恰说明了林老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写出来的小说就是和“跟风”的小说不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艺术品位高下取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据知情者说,你的这部书在此次评鲁奖时也获得了好评,遗憾的是最终擦肩而过。其实你这部传记书作为散文评还是有些吃亏吧,严格意义上说,你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优美的舞姿,难度大许多。当然,得不得奖对于作者来说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必过于看重,最主要的还是读者的喜爱。我的一位亲戚跟我要了几本书去读,唯独你这本签名书,他读完后立刻打电话来谢谢我的推荐,可见读者的眼睛还是明亮的。看样子还要你补一本签名书给我,或者等再版了再说。
  程:林斤澜的人格非常高尚。在反右运动中也好,在“文革”时期也好,他都经受许多风浪。
  你说的“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艺术品位高下取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我以为很对。你说的“得不得奖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必过于看重。最主要的还是读者的喜爱”这是在安慰我。我是俗人,我的境界并不高,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没有这样的境界。不过得不到没办法,当然很快就想开了。
其他文献
历经700年的沧桑岁月,一代书画大师赵孟頫书画珍品,于今年金秋9月回到他的故乡湖州展出。  这次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湖州博物馆馆藏真迹39幅书画原作汇聚而成的《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真迹回家展》,气势恢宏,光彩夺目。这些书画作品大都是国宝级精品,为建国后祖国大陆赵孟頫作品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首次集中展示,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次盛宴,非同凡响。这些旷世
期刊
畲族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一千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在服装、发式、头饰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刻上了畲族独特的烙印,当我迈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即被畲族的美丽震撼了。  畲族的节日庆典,是畲族人劳动生活和文化的集中写照,畲族的许多节日庆典,大都是人们对神灵的膜拜,对民族英雄的景仰,对男耕女织生活的向往。如今,畲族与汉人往
期刊
在王翼奇先生的大著《绿痕庐诗话·绿痕庐吟稿》中,收有“诗人喜为偶对”一文,说的是胡铨贬朱崖,行临高道中,知有‘买愁村’古未有对,因以‘闻喜县’对之,于马上口占一绝云:“北望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王翼奇先生评论说:“喜为偶对,诗人幼学所养积习也。仆仆风尘中犹不禁技痒,愁亦为之解,想见其掀髯一笑之态!”其实,作为浙江省语言学会楹联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王翼奇先生在
期刊
爱泼斯坦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记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曾因反对沙皇暴政而坐牢,母亲也曾流放西伯利亚,1917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爱泼斯坦来到中国居住。后来天津的一家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见少年爱泼斯坦读书广博又善于观察,很具记者潜质,便聘15岁的爱泼斯坦当记者。    延安采访毛泽东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此时已是合众社记者的爱泼斯坦当即奔赴抗日前线和沦陷区,台儿庄、冀中平原、广
期刊
电视剧《狼毒花》最近在全国热播,浙江美女童蕾登上“收视女皇”的宝座。她从当年的“新海岩女郎”到今天的“红色恋人”,一路走得很顺……    “物质女孩”到“红色恋人”    当年童蕾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走过花季》中的陈非儿。可惜的是那个戏播过后,童蕾的名字没有达到预期的火候,后来她演《阳光像花一样灿烂》的季文竹,也未见“一炮走红”。对此她不乐观也不遗憾,演员总要付出艰辛,她早已经
期刊
早在我们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心头就怀有一个梦:那就是能够到卓娅和舒拉的故乡走一走,能够站在莫斯科红场上看到古丽雅曾看到过的克里姆林宫顶上那颗闪闪的红星,能够到英雄的城市列宁格勒(现在是圣彼得堡)转一转……,向往太多,思念太多,然而这终究是梦,莫斯科离我们那么遥远,那么缥缈……  一年二年过去了,十年八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变成中年后来又变成老年,没想到这一天终于等来了!  今年8月7日
期刊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竟像哪吒那样,脚踏两只“风火轮”,遨游神州十万里,真成了一个神话人物!她就是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张玉桢,一个1949年随军南下的山东籍离休女干部。  乍见张玉桢,身材不高,朴素无华,就像我们常见的邻里老大妈。可在这平凡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蕴藏着一股坚毅的意志力。1989年离休后,她不愿在家享清福,“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她找到了自己“乐为”的事:她决定自费骑自行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1月29日中午,奥运雕塑国际巡展在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湖边广场隆重举行,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该校校长梅尔坦的陪同下出席了开幕式。展场周边停满了数百辆嘉宾的靓车,广场上龙腾狮跃,鼓乐齐鸣,万人欢呼,掌声雷动。北京的奥运气氛洋溢在大洋彼岸,尤其在十余万华人中反应强烈。  这是继北京、天津、厦门、长春、兰州、西安、郑州、太原、石家庄、南宁、宁波、深圳、广州和澳门、香港、台湾之后,
期刊
故居耐人寻味    无锡市新街巷30号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故居。故居小巷原名“七尺场”,现统称为“新街巷”。新街巷在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左右墙角处,至今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花岗岩界石两方。修竣的钱钟书故居粉墙黛瓦,竹丝镶门,是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竹丝板门两侧,挂着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对联,故居内所陈列的家具,均为清末民初的物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形制也按原样恢复
期刊
浙江瑞安于2000年举行“孙诒让研究国际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亲临会议,中国训诂会会长及各个国家的一大批学者也纷纷赶赴瑞安与会。这让人想起孙诒让当年逝世时,从日本到北京、从上海到浙江纷纷举行悼念的情景,凭吊者达8000之众,章太炎为他写了传,末代状元张謇为他写墓表,《清史稿》有他的传记。    读书藏书终身治学    温州瑞安市区的玉海楼广场,“站”着一鼻架小圆眼镜、手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