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代宗师》看一部影片之诚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因一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宫二”名副其实地摘得金马影后的桂冠。《一代宗师》上映之际,便引起了国内叫喊声两级分端,江湖如此,影坛更如此,没有一部影片可以做到处处暖人心意,可以每每捧得桂冠,可以名利双丰收,更何况,还是带着始终带着墨镜的导演——王家卫。
  2013年12月初,奥斯卡公布了入围九强的最佳外语片奖,作为多年来唯一一部华语电影入围并角逐世界最高奖项的作品,无论如何,国人应该暂且为之欣然一番。当然,好作品并非都是以奖项为指向标,正如内地票房冠军导演徐峥所说“不要以票房论成败”道理一样。好的作品应该是多维度优异综合体,而奖项与票房等因素理应都是重要维度的一支。金马、百花金鸡、亚太、奥斯卡等奖项的肯定,无疑说明《一代宗师》乃诚意之作。
  一、导演之真诚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井喷式增高,“北上导演”这群特殊群体所带来的清新之风越显重要地位。国内观影人也由早期的猎奇心理转变为一视同仁的标准去衡量合拍片。与内地导演不同,“北上导演”个性化标签显而易见。墨镜王王家卫作为其分母之一,更是在华语影坛树立起自己一片特殊化旗帜。90年代《旺角卡门》一经上映,以其优异奖项奖成绩以及超高票房轰动了香港地区,为王家卫电影拍摄赢得话语权基础。“王氏标签”指向明显,变幻多段的镜头运用,精美绝伦的内景设计,哀而不伤的段落化叙事,残缺不全却久记于心的角色,得心应手的运用电影时空观念。没有什么比个人风格化更吸引眼球,而风格化的形成除了天赋与精心策划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
  导演用了八年的时间,展示了动乱时期的一场江湖儿女梦,从叶问的出道到中年,从宫家的繁华到没落,从宗派的统一到分歧,这是一个充满着机巧与算计的真实武林,影片展示了社会变幻下,武林江湖的风云变迁,也展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转折与无奈。几次交手,几次错过,命运的捉弄,叶问也无缘再去印证宫家六十四手中的叶底藏花。而满腹豪情,一身傲气的宫二小姐,也在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在最好的时间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有时间了。”叱咤一时的宫家,最终也敌不过政治、战争、武术、门派、复仇、道统、还有时间。
  二、对白之真诚
  影片的对白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伟大在于利用了潜在的人类共同语言,在统一的结构里产生了关系。而另一种便是最为电影化的语言,这当然是最值得称赞的。没有人受得了喋喋不休的平铺直叙,而所谓的最电影化的语言即将语势转述为语义与语境,言语不是直接传达,而是琢磨转义。
  “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这样。”
  “现在这炉子里,需要这根新柴。”
  “人活这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有人说,咏春因我而起,因我而收。 我但愿他们是对的。我一辈子没挂过招牌,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千古无同局,叶底是否能够藏花,有机会我们再印证。”
  “你来,我等着。”
  ……
  简短的对白富有时代感与哲学思辨,而观众绝非沉浸在这华而不实的只言片语之中,情景之中的宗师所悟之言令人深思揣摩。叙事的情节也因这些唯美的对白而更显光彩。在王家卫的其他影片中,主角的对白除了少了一份宗师中的时代质感,更是多了一份后现代意味。看似不搭边或可说可不说的主角内心独白,其实都是王家卫独一无二的高明之处,这也是观众心中的王家卫。
  三、情境之真诚
  有人认为,电影的魅力之处其实不是情节或者造梦,而是由于情节连锁影响下大场面画面的不断变化,在通过180度轴线极限运动拍摄与无过度剪辑技术的融合,电影表现力一览无余。面对好莱坞高超技术下的奇观化叙事冲击,大多数国内电影行业人愿意选择模仿跟风。不可否认,《地心引力》开场中长达十几分钟的长镜头足矣震撼人心,似乎一夜之间,大片全部都要与3D捆绑于一起,当然,并不是否认3D,业内人都清楚,画面自身的景深与透视,外加导演高超的场面调度技巧是完全可以在2D画面上营造3D之感的。很显然,除了奇观化的需要,2D电影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存在无可厚非。《一代宗师》在众多3D大片中脱颖而出就是最有力的证。影片巧妙地运用了接地气的题材打造了属于中国的东方奇观美学。富有内涵的写意之雨,肩负叙事且抒情的一张张定格照片,长长的火车驶过与东方武术再现的完美结合,最不显眼却十足打动人的大衣扣子等等唯美画面都可以与好莱坞建立对话机制,因为我们的独一无二。
  镜头运动赋予这些画面深层次的美学意味,遮挡式镜头的频繁使用转换着时空与调整影片节奏,人物在镜头中心情起伏不定。降格镜头的使用,更多的是一种事件滞留美感,视觉暂留高潮下品位人情冷暖,起因结果。相对于之前电影,影片中破格镜头使用较少。也许,这次是王家卫饱含了对宗师们的敬畏。
  除此之外,我们最常见的,莫过于“王氏的等待”,每每主人公在镜头前,或是凝重,或是深情,或是期盼的眼睛,纠结于等待、凝视,情感的碰撞的时刻,就是王家卫影片最经典的时刻,在“花样年华”里是这样,“阿飞正传”里是这样,“一代宗师”里同样是这样,宫二与叶问插擦肩而过的眼睛,宫二凝望叶问背影的深情,属于东方含蓄纠结而伤感的情愫,在这一瞬间,诠释极致。
  更重要的,在《一代宗师》中,有王家卫并不擅长的武打场面,在开场雨中的搏斗紧张激烈,与宫二对弈的暧昧情愫,再加上宫二的灵动、玄妙,展示了武术的博大与精妙。
  四、演员之真诚
  除了真诚。“什么才是好电影?”有人说,多年以后,电影故事记不清楚了,但铭记影片里主人公一瞬间的喜怒哀乐,这便就是成功。电影表演是特殊的,优秀的电影表演,正如巴拉兹所说应该对应“我所看见的和我所不能看见的”的面相学精髓之处,即彰显电影的内在生命。从《春光乍泄》中意气风发的美少年到《东邪西毒》中的武林高手欧阳锋,再到迈入中年《花样年华》中隐忍的君子,十几年过去,不管周围的事态如何变幻,梁朝伟那充满戏剧性神秘性的眼神始终不变。而大多数演员依靠哗众取宠的肢体语言与苍白无力的台词更为显得讽刺。岁月静好之际,眼里有的是对娇妻的不离不弃。承担武林大业,眼里装满了正义与大义。家国遭难,眼里流露着不屑与高傲。在于宫二比武相对而过的一瞬间,大多数人都能领略到这经久不变及饱含叙事的眼神艺术。   章子怡曾经说过,李安看过电影之后,用文字Email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焦雄屏也说过,她没想到当初《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清纯的小丫头竟会是当今中国最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星之一。而感动到观众的绝非惊艳,而是看得见的成长。也有人说当年的《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活生生的将配角演成了主角。而十年后更是有人调侃将《一代宗师》硬是演成了《一代宫二》。相对于该片来说,宫二的人物塑造确实更显圆形化立体化。部分配角扁平化的人物塑造更是衬托了宫二的饱满。为父报仇的坚毅,对小情小爱的果断,对叶问感情的直截了当,对一线天的舍命相救等等细节都让章子怡处理得恰到好处。
  不论导演,演员,他们都活在自己的时空范畴内,空间是感觉的对象,而时间是本能的对象,只有延续的时间才具有美学意义,也只有时间里的空间才具有艺术价值。空间的建构大多彰显时代大背景下的过往,参与重要的叙事抒情作用。值得一提的便是金楼,精美绝伦的楼宇之间见证了一代宗师的荣辱,金楼被日所占,也为影片结局埋下伏笔。最好的梦都无栖息之地,那回不回家也无多大区别。
  吴贻弓老先生曾经说过:“观众对电影的不满意味着电影市场的空缺,事实上无论新鲜感,猎奇心还是对他者的欣赏,永远不能取代文化感,现实感以及对自我关注的需要。”所以褒贬各有利弊。不得不指出,不太顾及市场的王家卫,作品大多精雕细琢,一方面难为了投资市场,另一方面也苦了部分剧组成员。但细想吴老的话,没有王家卫的电影,那么这种标签式电影空缺谁能补缺?理性话语不足,传统感性批判话语延续以及欲望,表达的心态,造成了批判的部分不理智化。当然反面来说,观众愿意将电影看做商品,体验消费后说话的权利。而作为业内人,理应理性批判。
  纵观全片,该片无疑是上上之作。但由于国内院线时间限制,片中宫二与叶问之间的情感交流略显单薄。而小沈阳与一线天的搭线也略显勉强噱头。影片之中也淡化了叶问对于宫二的情感表达。就放映机机制来看,海外,内地,香港等地版本皆有出入,香港版本删减了赵本山等戏份,而内地版本则给足了师徒俩人面子,随意删减角色不免让人猜测故事本身有漏洞所在或者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可有可无的角色绝对是影片的硬伤所在。当然,就宫二与叶问感情处理来说,并非希望强调生搬硬套的将经久不衰的爱情元素表达渗透于类型片之中。但整体把握全片,两人的感情线是缺乏必要铺垫的。好比说杀父之仇给足了宫二宁原孤老一生也要一洗耻辱的理由。但影片弱化了两人感情戏份处理与结尾高潮直白的表达戏份的确稍显单薄牵强,本应哀伤的情绪更多地融入了时代的大潮之中。
  电影标志着人类文化史的关键转折,多元素融合影片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升华。而文化自身所传达的核心精神价值融合也将形成巨大的潜在张力。好莱坞一贯以其普世性价值观建构其影片基底,至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家卫早已认知这个潜在的危险,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武林”乃至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华名族,《一代宗师》始终围绕着以“儒家文化”为依托展开叙述,涉及为人处事,精准判断于小家大家之间孰轻孰重。这是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视角。王家卫为该片走访各路往人,坚持十余载。张震为影片练就一身真功夫等等,王家卫的真诚你我可见。
  结语:
  回观百年电影史,最值得留名影史的影片无一不是展现了时代质感与最暖人心的人文关怀。罗马的昨天如同今天一样浪漫俏皮,敖德萨阶梯依旧沉默不语却内心磅礴,嬉皮士的风采不减,而独属于民国时期的武林铁血柔情被王家卫纪录,并给与了他最真诚的见解与关怀。电影,是一个虚幻与真实相融合的王国,在这里,有人物的变幻、世事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人情的冷暖。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依旧能在大屏幕前领略属于中华民族曾经的武林光耀与归根的文化价值观再现,这更是责任,最好的电影评价维度理应是“真诚”与“责任”,而这一切,对于观众和电影来说,已经足以。
  (陈静,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杨涛,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公共课教管部主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全面解析“裴阁德号”捕鲸船上关键人物的伦理行为,总结出船长亚哈在同白鲸的抗争中,实际遵循的是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基本丛林法则,完全是物竞天择的基本自然法则;斯达巴克在整个故事中间,他的立场是对大鲸经济利益带来的诱惑,在复杂的伦理关系中,处于人类中心以及坚持经济伦理的准则;以实玛利代表的则是将人类社会的仁爱精神延伸至自然世界,推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态伦理宗旨。故事结尾,亚哈命归
期刊
摘要 英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发展速度较快,使得社会关系、自然生态等一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分化。在这一阶段,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通过其灵敏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天赋,将自身对时代生活的体会一一体现在作品当中。有很多评论家将其称之为情爱作家,尤其是出版了《儿子与情人》之后,曾因其过多描绘母子恋而被划为世界十大禁书之一。而实际上,争论越多的作品,在核心价值上对当
期刊
摘要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刻画了一系列的极端人物形象,这些极端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了小说的主题,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在狄更斯笔下,这些极端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无论其命运发生多大的转折,他们的结局却如同“圆圈”一般,又重新回到了起点。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再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双城记》 极端人物 “圆圈”结局 人道主义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刻画了一系列
期刊
摘要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20世纪俄国文坛出众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去表现女性在时代中痛苦的挣扎和呐喊。当我们细细品读她的作品时,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女人生活的残酷和孤独。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的作家形象。  关键词: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女性 残酷 孤独  20世纪末期,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残酷和孤
期刊
摘要 法国当代作家阿尔贝·加缪在文学创作中很好地探讨了荒诞哲学。因此,他的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荒诞。他在承袭和推进原有荒诞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加缪自身特色的荒诞哲学,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世界的不可理喻性,人对于荒诞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个体人应对荒诞世界的态度或行为等。由此,我们可以把加缪称之为一个具有明晰、自觉哲学观念的文学创作家,通过抽象思辨的哲学理念来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让荒诞哲学成
期刊
摘要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从小深受基督教文化的浸染,其作品渗透着浓郁的圣经文化,《榆树下的欲望》就是其中之一。爱碧的爱意萌生正如夏娃的诱惑,她的到来使农场由相对和平的男人世界变为情欲犯罪的场所;伊本在原始野性和激情的驱使下对爱碧由仇恨、排斥到干柴烈火、难舍难分,正如偷食禁果后得到了启蒙的亚当,随着爱的升华,他由财富的奴隶变为充满激情的爱人;爱碧最终以乱伦、
期刊
摘要 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运用“小小人”、“空气蛹”等隐喻,揭示了在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当中,关于现代人的自由困境的命题。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在追求自由的过程当中,小说的主人公们迷失了自我,感到孤独、无意义和无权利,最终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逃避自由的精神困境当中。本文旨在运用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对《1Q84》中所透示出的自由困境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折射出的日本社
期刊
摘要 在《李尔王》中,威廉·莎士比亚打破历史传说的原有格局,将主人公的经历描写为一个悲剧故事,并赋予全剧故事以全新的含义。《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对白等多个方面的构思和描写,全面深刻地展现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矛盾与对抗,从而对人的兽性的一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对人的神性的一面进行歌颂和赞美。  关键词:《李尔王》 神性 兽性 悲剧美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期刊
摘要 安妮·勃朗特一生只有两部著作,其中《女房客》是其生命中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女房客》的写作灵感来源于安妮·勃朗特亲身的经历。本文从小说中女主人公隐匿生活的原委进行剖析,阐述了女主人公海伦是如何面对失败的婚姻及其成长历程的。  关键词:安妮·勃朗特 《女房客》 隐匿 成长  一 安妮·勃朗特个人经历分析  《女房客》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于1820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在19世
期刊
摘要 学术界至今仍然对杜牧《清明》不断作出新阐释,尤其于诗中“杏花村”所属地之争议最多。本文除了重新检视学界代表性说法,还从气候、民俗、语言学等角度深入探究该诗争论焦点产生社会、文化及文学背景,并将气候和民俗观点有机结合给出大胆结论——诗中“杏花村”即诗歌创作地位于池州可能性远甚于汾阳!以图为更多有志于“小杜”诗者准确理解这一传诵千年名作。  关键词:清明 杜牧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