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随着国外专家和学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和教练员也逐渐开始专注于核心力量训练,并且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专家和学者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存在误区,而且实证性研究较少。国内外的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核心区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关键词 核心 核心训练 核心区 体能训练
国内外学者关于如何使运动员能够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格雷库克在《竞技运动中的身体平衡》一书中提出运动表现金字塔理论,金字塔由三个体积逐渐递减的长方形构成,每个长方形代表一种类型的运动,表现的是一种运动类型如何建立在另一种类型之上,金字塔最底层应该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王卫星也曾赞同并提出运动员最佳体能金字塔理论,他认为金字塔分为四层,这四层依次是灵活性和稳定性、动作模式、运动素质、技战术,其构建方式与格雷库克最佳运动表现金字塔类似。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核心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运动表现领域的两位先驱Bob Gajda和Robert Dominquez首先提出并在《全身训练》一书中首次运用核心概念。至此之后众多专家和学者认识到腰-骨盆-髋关节所在部位的肌群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运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由于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先后提出了“核心”“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身体功能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脊柱稳定性”等概念。无论是最佳运动表现金字塔理论还是最佳体能金字塔理论,他们都强调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是爆发力、速度、协调等各种素质的基础,而核心力量对于控制身体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格雷库克指出稳定和灵活性的训练必须从脊柱开始,这就要求脊柱要十分灵活,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和运动,脊柱也必须足够稳定,这样才能支撑身体并且进行能量的有效传递。Rood(1972)将脊柱所依附的肌肉根据肌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这两大类,当然稳定肌和运动肌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1]。Vern Gambetta认为核心力量和核心控制力对于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动态姿势是极其重要的,并指出一个强壮稳定的核心部位可以提升机体动态的运动表现,增强神经肌肉的效率,一个稳定的核心能够使机体承受瞬时变化下的各种身体姿势。
二、核心与核心区的区别
国内外的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核心区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核心区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是指人体的中间区域,但是关于中间区域的划分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腰-骨盆-髋关节;第二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所有区域包括胸廓、骨盆、整个脊柱;第三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腰-骨盆之间的区域;第四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胸廓和整个脊柱。
张春合、张勇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是指包含在脊柱、腹部、髋关节骨盆、近侧下肢之间,包括膈肌和下肢肌肉,虽然他们在核心肌肉具体划分上虽略有不同,但范围基本一致;Goodman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肉不包括下肢肌肉和膈肌;Ian Hasegawa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包括下肢近侧肌肉不包括膈肌[2,3]。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包括胸部肌群、腹部肌群、背部肌群、膈肌、骨盆肌群、髋关节肌群、下肢近侧肌群。Borghuis认为髋关节及其髋关节以下(骨盆、髋关节、下肢近侧)的肌群不属于核心。Kathleen R Lust认为核心肌群主要是在附着在胸廓、脊柱上面的肌肉,并不包括骨盆以下的肌肉。
膈肌的收缩和舒展能够引起腹内压的变化,对身体姿势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将膈肌纳入核心肌群的范围。《运动生物力学》指出人体在两臂下垂站立姿势中,身体重心位于第1-5骶椎的某一水平面上,约在髋关节额状轴上方4-5cm,接近人体正中央矢状面稍向右偏的髋骨与耻骨之间。国内外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将核心区定义在中心周围,应该包括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因此将下肢近侧肌肉纳入核心肌群的范围。因此本研究认为核心区是指:核心“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具体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并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系统,同时也受呼吸调节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核心区肌群上起膈肌下至髋关节,包括背部肌群、腹部肌群、骨盆和髋关节在内的所有肌群。
核心相对于核心区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论述时候大多与专项相关联,属于训练学领域的范畴,指的是一条运动链上的起主要作用的部位或环节,既包括整个人体大运动链中的中轴大核心区,即腰椎、盆髋区,也包括四肢运动链中的小核心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要比核心区稳定性大,还包括上下肢运动链,核心区里仍有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春合.核心部位训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5): 60-61.96.
[2] 王卫星.运动员体能训练新进展——核心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04):18-19.
[3]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3):218-220.
摘 要 随着国外专家和学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和教练员也逐渐开始专注于核心力量训练,并且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专家和学者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存在误区,而且实证性研究较少。国内外的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核心区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关键词 核心 核心训练 核心区 体能训练
国内外学者关于如何使运动员能够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格雷库克在《竞技运动中的身体平衡》一书中提出运动表现金字塔理论,金字塔由三个体积逐渐递减的长方形构成,每个长方形代表一种类型的运动,表现的是一种运动类型如何建立在另一种类型之上,金字塔最底层应该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王卫星也曾赞同并提出运动员最佳体能金字塔理论,他认为金字塔分为四层,这四层依次是灵活性和稳定性、动作模式、运动素质、技战术,其构建方式与格雷库克最佳运动表现金字塔类似。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核心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运动表现领域的两位先驱Bob Gajda和Robert Dominquez首先提出并在《全身训练》一书中首次运用核心概念。至此之后众多专家和学者认识到腰-骨盆-髋关节所在部位的肌群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运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由于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先后提出了“核心”“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身体功能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脊柱稳定性”等概念。无论是最佳运动表现金字塔理论还是最佳体能金字塔理论,他们都强调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是爆发力、速度、协调等各种素质的基础,而核心力量对于控制身体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格雷库克指出稳定和灵活性的训练必须从脊柱开始,这就要求脊柱要十分灵活,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和运动,脊柱也必须足够稳定,这样才能支撑身体并且进行能量的有效传递。Rood(1972)将脊柱所依附的肌肉根据肌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这两大类,当然稳定肌和运动肌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1]。Vern Gambetta认为核心力量和核心控制力对于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动态姿势是极其重要的,并指出一个强壮稳定的核心部位可以提升机体动态的运动表现,增强神经肌肉的效率,一个稳定的核心能够使机体承受瞬时变化下的各种身体姿势。
二、核心与核心区的区别
国内外的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核心区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核心区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是指人体的中间区域,但是关于中间区域的划分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腰-骨盆-髋关节;第二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所有区域包括胸廓、骨盆、整个脊柱;第三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腰-骨盆之间的区域;第四种观点认为核心区域是指胸廓和整个脊柱。
张春合、张勇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是指包含在脊柱、腹部、髋关节骨盆、近侧下肢之间,包括膈肌和下肢肌肉,虽然他们在核心肌肉具体划分上虽略有不同,但范围基本一致;Goodman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肉不包括下肢肌肉和膈肌;Ian Hasegawa等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包括下肢近侧肌肉不包括膈肌[2,3]。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核心区域的肌群包括胸部肌群、腹部肌群、背部肌群、膈肌、骨盆肌群、髋关节肌群、下肢近侧肌群。Borghuis认为髋关节及其髋关节以下(骨盆、髋关节、下肢近侧)的肌群不属于核心。Kathleen R Lust认为核心肌群主要是在附着在胸廓、脊柱上面的肌肉,并不包括骨盆以下的肌肉。
膈肌的收缩和舒展能够引起腹内压的变化,对身体姿势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将膈肌纳入核心肌群的范围。《运动生物力学》指出人体在两臂下垂站立姿势中,身体重心位于第1-5骶椎的某一水平面上,约在髋关节额状轴上方4-5cm,接近人体正中央矢状面稍向右偏的髋骨与耻骨之间。国内外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将核心区定义在中心周围,应该包括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因此将下肢近侧肌肉纳入核心肌群的范围。因此本研究认为核心区是指:核心“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具体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并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系统,同时也受呼吸调节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核心区肌群上起膈肌下至髋关节,包括背部肌群、腹部肌群、骨盆和髋关节在内的所有肌群。
核心相对于核心区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论述时候大多与专项相关联,属于训练学领域的范畴,指的是一条运动链上的起主要作用的部位或环节,既包括整个人体大运动链中的中轴大核心区,即腰椎、盆髋区,也包括四肢运动链中的小核心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要比核心区稳定性大,还包括上下肢运动链,核心区里仍有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春合.核心部位训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5): 60-61.96.
[2] 王卫星.运动员体能训练新进展——核心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04):18-19.
[3]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