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_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
  一位大学生请教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丁教授回答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少年时代的教师帮我养成了善于反省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别人培养好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shi 是顽强意志形成的过程,所以,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和归宿,要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入手。
  什么是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教育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遵规守纪的习惯,艰苦朴素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等。习惯一旦养成,品质自然形成,朝夕更替,持之以恒,必将受用一生,造福一世。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一项浩繁复杂,十分艰苦困难的工程。要完成好这一工程,教师必须具备五心,即“爱心”、信心、细心、灵心、耐心。这里“爱心”是基础,是主导,有了“爱心”才可能有其它“四心”。全国优秀教师黄静华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有一位教育家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水池,他说“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不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爱心来源于事业心,只有用爱心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和谐的班级氛围、只有用爱心才能创造出一个个温暖如春的班级家庭,只有用爱心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質的莘莘学子。
  对学生的爱,绝不是浅薄的儿女情长,更不是盲目的感情堆砌;而是科学的爱。对学生科学的爱,应该用“假如是我的孩子”和“假如我是孩子”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情感去体验学生。科学的爱还应该是严爱并举,严爱适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无严之爱为庸,无爱之严为暴”,要用严格的教育,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去创造学生的美好人生,从而实现爱的真正意义。
  对学生有了科学的爱,就会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充满信心。从而做到心想全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地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细心地去完成每一个育人步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就会认真去挖掘方法,在勤奋中产生灵感,使自已在育人技巧得到升华。面对各种困境,就会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著。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一项浩繁复杂的工程,既然是工程,就离不开一砖一石的堆砌。要建设好这一工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训练学生,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高楼大厦从一砖一石开始,到一砖一石竣工,良好的习惯从一件小事做好,到一件件小事形成。
  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有“矫正习惯”的情况,矫正习惯是一个最艰难的工作过程,由于教师的失误或家庭的失误,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比如抽烟的习惯,好吃零食的习惯、懒散的习惯等等。不良习惯是不良环境适就的,不良习惯是不良行为长时间反复面形成。培养学生一种好习惯难,矫正学生一种坏习惯更难。
  怎样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我认为,一是创造育人环境。一滴冷水掉进一锅热水里自然会变热。泥沙会随着奔流的波涛涌向大海。我们如果创建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使班集体总是保持着一股气势凛然的向上的正气,这些有着不良习惯的学生必然会慢慢的被同化。这就是“跟着好人学好人”。二是教育攻心。推心置腹地把道理讲透彻,使他知道你是在真的关心他,爱护他。对这些人的教育不能一劳永逸,要经常提醒,反复劝导。有意识地开展各种这些学生喜爱的活动,置教育于活动中,用情感受拨动情感,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感化。三是家庭配合,推心置腹地把道理向家长讲透彻,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四是示范作用。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潦草,学生很可能作业潦草,教师乱丢果皮纸屑,学生也可能乱丢果皮纸屑。所以,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学生的示范作用,要在学生中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具有良好习惯的优秀品质的榜样,尤其是要培养出“后进”变“先进”的榜样。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塑造学生优秀品质的过程,也是创造学生人生价值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满着爱,要读懂学生,理解学生,要学会宽容,要给学生依恋的需要,要给学生求乐的需要,要给学生被尊重的需要。要给学生求德的需要,要给学生求知的需要。要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应该拥有一双温暖灵活的巧手,铺设沟通心灵的桥梁。要整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垒砌一砖一石的泥工,又要当总揽全局的工程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将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可爱的学生“熔炼成有用之材。”
其他文献
(四川省广安市经开区新桥小学校)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语言积累不多,阅读能力低下。教师耐心细致、科学有效的培养其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字和词的掌握影响其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却也能巩固其字和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朗读;阅读;朗读能力;兴趣;方法;理解;体会;精讲多练
期刊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黄丹学校)  摘 要:中学生篮球运动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也要学生能在运动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并实施有效的观察,最大程度发挥团体的协作精神,取得赛事的成功。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指辨别细微差异和细小特征的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
期刊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二中)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笔者在2002年暑假期间参加新疆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时,
期刊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江口二小学)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
期刊
(广西宜州市洛东乡中心小学)  从教20年,如今回想起来,感慨颇多。记得我刚踏上教育这一块沃土,除了要求学生做题还是做题,作业布置得很多很多,让孩子们没有玩的时间。课堂上,让孩子们握着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孩子的成绩确实还不错,但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这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教学规律,更无法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
期刊
(河北省东光县龙王李中学)  摘 要:主体性体验能使学习快乐起来;主体性体验能帮我们简化课堂;主体性体验是一种课堂设计思路;主体性体验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研究者、体验者、操纵者。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老师要做好两点:一是设计好问题背景,二是引导学生自发发现问题。  关键词:主体性体验 ;课堂实践 ;简化课堂  中午,我看到七年级的七八个学生在一个角落里围蹲在一起,十分热烈的讨论什么,我悄悄的
期刊
(西藏尼木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 要:在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的教学中,教学板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在教学中,教学板书要遵循六方面的原则,即“六性”, 就是书写规范、有示范性;语言准确、有科学性;层次分明、有条理性;重点突出、有鲜明性;合理布局、有计划性;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关键词:教学板书;农牧区;原则;教师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
期刊
(贵州省都匀市第二中学)  摘 要: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来讲,其具有内容丰富、思维抽象、思路复杂、延伸性高等特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最近几年,二次函数问题变成了中考的重点内容。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利用二次函数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本文简要论述了在二次函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
期刊
(新疆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 要: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
期刊
(乌兰察布市蒙古族幼儿园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儿童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必将影响到每一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其次还要及时调适教师的心理,这样才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园;习惯; 校园文化  1987年,7
期刊